當時,女孩和媽媽準備去機場,結果那趟地鐵不能直接到達機場,需要在終點站下車,然後等下一班地鐵,這讓小女孩特別生氣,於是憤怒地踢踹媽媽。
從孩子教育的角度來說,這位媽媽肯定存在問題,因為孩子能有這樣的舉動,與父母有直接關係;從邊界的角度來說,這對母女也存在問題,因為媽媽沒有讓孩子清晰地意識到,“你不可以攻擊我,你不可以打我的身體”,而這就是邊界模糊帶來的問題。
那麼,親密關係中,我們該怎麼設立邊界呢?是不是簡單地說“不”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親密關係中,需要邊界意識,但設立邊界,並不是簡單地說“不”,而是要達到兩個人都舒服的目標。
1.自戀,會讓人入侵他人的邊界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曾說,在太多的情形下,人都活在自戀中,他們會享受自己在高位上的感覺,所以當自己受挫後,會把那種無助感甩給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
就像新聞中的小女孩,她把自己心中的怨氣甩給了媽媽,因為她覺得自己比媽媽地位高。當然,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比較,在她心裡,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媽媽則是“俯首稱臣”的。
自戀,是人的本性,那是從嬰兒時期開始的。
所有嬰兒都有一種全能自戀的心理,他們覺得自己像神一樣,渴望撫養者能及時迴應自己的一切需求,但成人的自戀隨著心智不斷成熟,應該懂得尊重他人的邊界。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慢慢長大後,如果還停留在全能自戀的狀態,就會變得很麻煩。
新聞中的小女孩就有些全能自戀感,因為當時旁邊的人上來勸阻時,她還對其動手,可見在她內心,還把自己當作嬰兒,希望外在的一切都要圍自己轉,而這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
可見,自戀會讓一個人變得沒有界限感。
2.邊界感,在親密關係中很重要人生活在社會中,要懂得界限感在關係中的重要性,尤其是親密關係。
因為越親密,越需要界限。邊界感,意味著尊重。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說的,所謂的邊界並不是不靠近,而是在嘗試靠近的同時,尊重了別人說“不”的權利。
就像新聞中的母女,她們之間就是因為缺少界限感(女兒沒有尊重媽媽),才讓彼此的關係很緊張,更為重要的是,她們看似沒有邊界,但關係並不是舒服的,這就說明了,親密關係中,一旦失去邊界,不僅無法維繫好親密的狀態,還會讓關係處於緊張、糟糕的狀態。
有人可能覺得,在親密關係中說“不”,會影響兩個人的關係,甚至覺得一旦有了界限感,就意味著兩個人對這段關係不夠投入,擔心有了二心。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親密關係中的邊界,並不是不能分享,而是有權利分享,也有權利不分享。
可見,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伴侶之間的關係,都需要有界限感,因為那是尊重的表現,更是愛的展現。
3.設立邊界,並不是簡單地說“不”,而是要達到舒服的目的前面說了,親密關係中需要界限感,而設立邊界,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學會說“不”,但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
正如蔡康永說的,建立邊界應該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不要忽然有一道鐵門拉下來,否則關係容易突然決裂。
比如,親子關係中,媽媽要為孩子設立玩遊戲的時間界限,就要意識到“過程”的重要性,可以和孩子商量一點點減少時間,而不是一下子不允許玩,否則會讓孩子無法接受,進而破罐子破摔,這樣的狀態更麻煩,因為界限對於孩子來說,就成了一個形式,不再起作用。
同時,設立合理的界限,要以彼此都舒服為最終目標。
也就是說,如果只是單方面地設限,只為自己舒服,就不是“好”的界限。因為邊界並不是只有防禦性的邊界,也可以是友好的邊界。
而友好的界限,需要有一種把對方放在心上的態度,即“雖然我在我們的關係中設立了界限,但我是沒有敵意的,我能夠容納你到這裡,在這個範圍內,我都儘可能地接受你、擁抱你,讓你感受到我的關心”。
可見,設立邊界,學會說“不”,不僅是一個過程,還要考慮到對方的感受。
就像蔡康永說的:“每個人聽到邊界這件事情,都只想到我是防守的,我要擋住你在這個邊界的外面,而不是感受到在邊界所及的範圍內,去儘量讓別人感受到你的關係跟溫暖。”
寫在最後:親密關係中的界限,最終目的是為了彼此舒服,並不是簡單地說“不”,我們不要因為界限而失去溫暖和愛。
其實,維繫好親密關係,設立邊界,就是透過溝通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就會知道自己怎麼表達,對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邊界,然後帶著對方走進自己的世界,進而感受著充滿溫暖和愛的親密氛圍。
說到底,邊界,是在保護彼此的關係。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