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說:“孩子成績的好壞,問題不在於智力,而在於專注力。”
現在社會發展快,生活壓力大,每個父母的經濟壓力也大,沒有條件放棄一個人的收入,在家全職帶孩子,寶媽又帶孩子又工作確實很辛苦,所以,現在老人幫忙帶孩子是大家的首選,並且也是最安全放心的選擇。
多數父母覺得等孩子上學再接回來就可以了,但是這對孩子的專注力是個非常大的考驗與挑戰。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呢?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論壇中說到: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期是3-6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能力,需要培養並且掌握,那就是時間管理能力。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活節奏感,因為這會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力。李玫瑾教授解釋什麼是時間節奏感?就是孩子一旦做一件事情,坐定半小時以上,並且不要打擾他,讓他可以專注半小時以上。
這個時間是完全按照上學後一節課的時間養成,所以一旦孩子養成了這個時間節奏感,上學,做作業都可以持續專注力,延長專注時間。
但是老人是沒有時間節奏感的,因為退休後生活,沒有時間約束,幾點起床幾點遛彎,都是隨機的,所以孩子跟著老人也沒有時間觀念。
可能上午在學校上課時候,正是跟著奶奶逛超市的時間,所以在課堂上坐不住。內心就是:奶奶是不是又去超市了?我也想去。
所以李玫瑾教授建議,再忙也別讓老人帶娃,尤其是3-6歲這個年齡段,容易影響學習成績。
專注力對學習的負面影響1.專注力是上學的基礎能力。上課聽講,課外興趣班都需要專注力,也就是說:專注力差,學什麼都學不好。
2.專注力強的人,髓鞘質量高。關乎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消化吸收掌握程度,這就是為什麼同一個老師講的同一堂課,有的孩子一知半解,而有的小朋友可以熟練掌握,思考歸納總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效率高。
家長實在沒時間怎麼辦?1.按時送去幼兒園
李玫瑾教授建議:家長實在太忙,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的,3歲準時入園。在幼兒園並且是集體中,幾點上課下課吃飯睡覺都是按時的,有助於養成孩子的時間節奏感。
2.跟老人溝通清楚
老人帶孩子也是很辛苦的,不要讓老人費力不討好,所以肯定老人的付出,然後告訴老人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生物學博士馬修·艾德倫:在專注程序中頻繁被幹擾,會有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專注”是一種認知活動,而非情緒體驗,所以對“打擾”的承受能力更弱。
比如跟老人溝通,孩子在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去打擾,水果可以玩完玩具再吃,非緊急情況不要打斷孩子。作息時間規律一些,幾點睡午覺,幾點看繪本,幾點下樓遛彎要按時間規律走
3.家長對孩子進行專注力訓練
專注力與智力不一樣,智力有天生遺傳因素,而專注力是靠後天訓練培養,並且越練越強大,就像飛行員在真正飛之前都會進行專注力訓練。
現在有很多孩子大腦開發專注力訓練速成班,家長不要盲目相信,家長要抓住孩子3-9歲的專注力培養黃金期,也就是小學三年級之前,每天堅持做專注力訓練,讓孩子形成專注的習慣。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曾說:“天才,首先是注意力”。我個人認為,若沒有專注力,即使智商再高,終究也是枉然,與所有家長共勉。
家長在家不知道怎麼練可以選擇專注力的訓練工具書,我的孩子四歲半,選擇的《德國好奇狗陪你學專注力訓練》,因為德國人的嚴謹程度是世界知名的,所以關於專注力我比較相信的德國的方法。這套書在德國是暢銷30年,人手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