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案例:

週末,敏敏媽媽陪著5歲的敏敏在家練琴。

敏敏媽媽在旁邊聽著聲音不對勁兒,發現敏敏的肩膀沒放下去,就告訴她手腕和肩膀要放下來。

媽媽話還沒說完,敏敏馬上就叫起來“煩死了煩死了,你別說了”。

之後,敏敏該怎麼彈還怎麼彈,肩膀死活端著不放下來。

而在平常生活中,還有很多雞毛蒜皮的事,也讓敏敏和媽媽鬧得不可開交。

10月的一天,氣溫驟降,敏敏穿了件短袖就想去幼兒園,媽媽說不能穿那件衣服去學校。

她根本不聽媽媽說的話,死活不換,還鬧起了情緒“媽媽整天說我,我討厭媽媽”。

敏敏媽媽無奈:“孩子才讀幼兒園,我一說話她就嫌我煩了,以後可怎麼辦啊?為什麼孩子越長大卻和父母越無法愉快地溝通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聽聽專家怎麼說——

中科院兒童心理學專家 張若初老師

中科院兒童心理學專家 張若初老師:

很多家長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Ta已經從之前的“無話不說”的乖寶寶變成了“無話可說”。

當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容易就引起孩子的厭煩,甚至會因為一些很小的問題跟孩子吵架,這是為什麼呢?

01、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2歲開始,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3歲以後已經更是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

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並開始主動的探索外界,表現出來的情緒越來越多。

02、行為挑戰出現的第一個時期

3-6歲階段也是孩子開始出現行為挑戰的第一個時期。所謂“行為挑戰”,最基本的意義就是孩子故意違逆成人的意願——爸爸媽媽說這個事,我就偏不聽。

除了獲得的特殊的愉悅感,這也是孩子在對父母進行行為試探,他們由此能夠知道要是不聽爸爸媽媽的話,他們會有什麼用的態度和反應。

03、家長的溝通方式有待最佳化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這些溝通模式,是否經常出現在您家呢?

(1)指示命令模式:“9點了,該睡覺了!給我馬上回房間!”“不就是丟了個皮球嗎?不許哭!趕緊回家”。這種模式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激起怨恨、惱怒和敵對的情緒。久之,孩子會疏遠和反抗。

(2)威脅懲罰模式:“你要是不聽話,就把你丟掉!”這種模式用孩子不服從的後果來嚇唬孩子。孩子只感到很害怕,無法冷靜反思自己已經做的事情。我們大人不喜歡被威脅,孩子當然也是如此,家長經常性威脅,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家長的話。

(3)忠告灌輸模式:“聽媽媽說,要有禮貌,跟叔叔打招呼。”“你還小,聽媽媽的,不能總玩玩具,要多看繪本。”

這種我大必須聽我的模式,父母只是關注到希望孩子做什麼,卻沒辦法讓孩子接受這樣做的原因。所以當孩子開始有自主意識,自然會要反抗家長的“霸權”。

家長這幾種說話方式只是單方面的一種灌輸,所達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卻極其不利於親子溝通。

許多父母看到總是急於批評孩子,一看到孩子犯錯,就忍不住要罵他,卻做不到留給孩子解其實 孩子縱使是錯了,也要給他機會,說說為什麼錯了。

假如孩子每次都被迫“閉嘴”,很容易讓孩子得到一種壓抑感。

長此以往帶來的後果,就是父母一說話,孩子就不耐煩,或者乾脆不和父母溝通了。

那麼,既然我們找到了“家長一說話,孩子就嫌煩”的癥結所在,該如何解決呢?

01、減少對孩子嘮叨式的說教

嘮叨是家庭關係中的“大敵”。

許多父母其實是在嘮叨的方式疏解和發洩內心的不滿。而不是在幫助孩子。可能適得其反導致更糟的後果。

如果一定要說,父母也要注意就事論事,不要漫無目的地嘮叨,把陳穀子爛芝麻的事都翻出來。若父母發現孩子不耐煩,或自己說太多,此時最好的辦法是停止嘮叨去做其他事情。

父母要先平復情緒,整理好思路,再找其他適合的時機跟孩子溝通,或採用文字的方式代替嘮叨,這都是有效溝通的方法。

02、找準時機

有心理學家專門針對親子溝通的問題做了相關的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有6個時間不宜批評孩子或和孩子講大道理:早上,吃飯時,睡覺前,在外人面前,孩子傷心難過時,孩子高興時。

父母與孩子溝通、交換意見,最好是在孩子有心理準備的前提下進行,這樣孩子不會覺得突然,對於父母的批評或建設性意見也易於接受。

父母可以把溝通放在日常陪孩子散步、打球、入睡前等輕鬆自然的氛圍下,孩子心情較為平穩的時候,這樣更容易引導孩子說出心裡話。

03、放手讓孩子嘗試

因為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潛在危險,所以父母總不敢讓他們去嘗試,害怕他們受到傷害,才會口頭阻止。

但我們的孩子的內心總是充滿好奇,對未知的世界總是有著濃厚的興趣,又怎麼會放棄這些有趣的嘗試呢?於是他依舊我行我素,甚至對大人的關心表示厭煩。

所以當我們對孩子的說教顯得那麼無力時,我們可以透過日常的關心來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們的愛,讓他們形成一顆感恩之心。

比如上文中“即使天氣降溫了,孩子還是要穿短袖上幼兒園,大人一說她就急躁”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她想穿短袖,我們就讓她穿吧。但是我們可以偷偷把孩子的長袖衣服捲起來放在一個袋子裡帶上。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孩子可能就會慢慢感覺到冷了,想回去換衣服,這時候大人無需責罵,只需要說“這是你自己的選擇的哦”即可。等到了幼兒園門口,可能孩子已經無心上幼兒園了,家長就可以把長袖衣服從袋子裡拿出來給她穿上。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讓孩子親自嘗試了體驗不添衣的後果,沒有一句責罵,卻讓孩子知道父母阻止他們是在愛他們。漸漸的他們也會放棄這些危險或者不當行為,這樣的關心也比讓孩子厭煩的說教有用的多。

04、父母適當“閉嘴”,多讓孩子表達觀點

懂得適時“閉嘴”,是為人父母的智慧。

其實父母一說話,孩子就嫌煩,許多時候是因為孩子“沒機會說”或“沒得說”造成的。那我們不妨多讓孩子來說一說Ta的想法。

孩子年齡小,表達能力欠佳,很多孩子一說話就緊張磕巴,沒法如實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家長可以多注重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引導孩子把想法說出來,不要讓它們憋在心裡,否則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比如回到文章開頭的案例,可以這樣問問敏敏:

“你能說說為什麼不想把肩膀放下來彈琴呢?是因為你覺得這樣的姿勢比較酷嗎?”

“為什麼天氣這麼冷,你還要穿短袖呢?是因為你特別喜歡這件衣服嗎?”

對於家庭而言,善於表達,樂於表達,可以減少家庭誤會或糾紛,增進感情,對於孩子未來的學習和工作都會大有裨益。

其實,不管是和家人的交流,還是在幼兒園和小夥伴玩耍,孩子都需要表達自己。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是孩子交際、學習、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從小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尤為重要!

END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在家像小霸王,出門秒變小慫包”,孩子不會表達該怎麼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