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買過一本經典中的經典書給小勳看,相信很多人家裡都會有那麼一本,那就是——《一千零一夜》。
我告訴小勳,這本書媽媽小時候也看過,裡面的故事可好玩了。我小時候是看過這書,但內容卻大都忘記了。
所以當我給他讀到那個著名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時,我被劇情給驚呆了。裡面那些陰險狡詐的人心就先不說了,光說那個描述。比如,剝皮、砍掉手腳、分shi掛在洞穴門口等等血腥畫面,我讀的時候都是選擇性的跳過。
因為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跟一個三歲的孩子解釋,為什麼那些人做錯了事要被剝皮抽筋。
再後來,我又在圖書館裡借過那些著名的童話書,以我們現在的價值觀看來,裡面的很多內容其實也沒什麼好值得稱頌的。
比如那個嬌弱的“豌豆公主”,一個落魄的公主,有人好心招待自己,並且怕她睡不習慣,還在床上鋪了12層床墊。可她還是感覺到了床板上的一顆小黃豆,導致一晚上無眠。
這?這應該就是公主病的由來吧。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不知道這些書為什麼會被稱為經典,並且流傳這麼多年。
後來我知道是因為我把目光侷限在現在,而忽視了那些“經典童書”的創作背景,以及那個年代下的童書的意義。
英國的印刷史學家羅德里克·凱夫,和藝術史學家薩拉·阿亞德合著過一本書,叫做《影響孩子閱世界的100本童書》,裡面就講到了童書的發展史,堪稱一座紙質版的童書博物館。
在這本書中,你能看到童書的歷史,以及童書在自己所屬年代代表的意義。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童書的發展史,你一定會驚歎,現在孩子有如此多可供選擇的童書,是有多幸福。
1、刻在楔形板上的童謠
公元前2500年的蘇美爾人發明了灌溉術、種植莊稼、馴服動物等等。他們也是首個發明文字書寫系統的民族,這種文字就是:楔形文字,一種以尖物將其刻畫於粘土板上的文字。
這是公元前1725年的碑片復刻版
這類文字儲存了很多至今,但直到19、20世紀,學者們才終於學會解讀他們。
其中就包括下面這個,上面刻著一首公元前2500年的搖籃曲,一位母親希望生病的兒子能夠安然入睡。
當然,也許古印度和中國在那時候也有搖籃曲,但是留存下來最古老的那首是來自蘇美爾文明部落的。
2、媽媽和保姆們哼唱的兒歌
其實哼唱的兒童在很早以前就有,比如我們看古裝劇時,就會看到媽媽/奴婢哄孩子時,一邊哼兒歌一邊輕拍入眠。
但是,直到18世紀中期才出現印刷出來的兒歌書籍。
這是因為這個時候,人們意識到此類圖書館是可盈利的,可以在全國發行流通;並且也能吸引潛在消費者以及兒童讀者群。
1744年3月出版的《保姆湯米給少爺小姐的可愛歌謠集》是目前為止所知的第一本包含童謠的書。
《保姆湯米給少爺小姐們的可愛歌謠集》
也是《拇指湯米》這本書的成功,使得英國的印刷公司和出版商們爭相盜版模仿,並影響了之後美國的整個出版行業。
在這之後,出現了很多藝術家,創作了大量的童謠以及配以極具個人風格的插圖。那些應該就是我們現在看的童書雛形了。
3、耐撕書
我猜你家裡肯定也有這樣的耐撕書——布書。你是不是以為這是現代的產物呢?
其實不是,在18世紀的時候,英國紡織業的布料印刷技術進一步完善,地圖出版社們開始把地圖紙板嵌於亞麻布上,以增強其耐用性。
後來有 一些有先見之明的出版商意識到布料印刷適合兒童用的小書,將會開啟新的市場。於是在1875年,市面上出現了一本叫《路易莎阿姨的大圖畫書》的耐撕書。
書名:《誰殺死了知更鳥》
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英國、美國有成千上萬的 布書從出版社湧出。用書中的原話說就是“現在的人很難想象那些所謂的相當耐撕的書當時有多麼流行”。
再後來,童書的市場越來越大,型別也越來越多。開始有了圖畫書、故事書、寓言書、觸控讀物、怪力亂神故事等等。
每一種童書的出現,都和當時人們生活的環境、政治背景息息相關,所以那些書也從側面反應了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態,以及心理狀態。
我想,童書的市場之所以可以越做越大,一是因為社會上的整體認知認知改變,那就是孩子就是未來;而是因為家長也開始意識到童書對孩子的重要意義;三是孩子的本能需求——探索世界。
1941年,被德軍空襲後的英國孩子們在廢墟中尋找書籍
《佈雷農場》
隨著需求量的增多,童書的世界也越來越龐大,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是需要節衣縮食才買得起的珍貴物品。
現在隨著童書的市場越做越大,但市場大了,隨之而來的就是質量問題了。
雖然很多網友表示,不要太玻璃心了,我小時候就看那些書,不是活得好好的。
可是,我們現在的選擇如此之多,為什麼不選擇一些更有意義,也更有意思的書給孩子呢?非得買那些無厘頭、沒事就鬧自殺的書回來嗎?
小勳現在7歲,我帶他一起看過無數的童書,也踩過很多坑,下面就來說一下我選童書的一些經歷吧。
經典?經典!
在小勳出生之前,距離我上一次接觸童書應該要追溯到20年前了,所以對現在市場上的童書是真的一概不瞭解。
當時就採用了最笨的方法:開啟購物網站,直接找銷量最高的童書。
這個方法確實讓我選到了不少好繪本,我說的是繪本,因為繪本還是很好選擇的,只要買那幾個大獎類繪本,就不會踩坑。如:凱迪克獎、國際安徒生獎、格林納威大獎等等。
接下來重點說故事書類的童書,這個我真是踩過無數坑。很多被標為經典的書,我買回來一看,無論是從故事情節、想象力還是對孩子的啟發作用,都是“無”。
它們要麼是說教意味濃厚,要麼是翻譯不夠本土化、還有更誇張的是一套《二十四節氣》,裡面居然錯誤頻出。
所以你要說經典,真的是一個很虛的概念,感覺現在什麼書都可以打上“經典”的標籤。
不說現代書,就是我們小時候看得最多的《格林童話》,裡面的故事即使已經經過無數次改版,但還是蘊含了無數的血腥、暴力和黑暗。
所以我們選書時,不要一看是經典,就刷刷買回家,而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和人生觀來判斷:孩子的書櫃是否需要那本包含爭議的童書。
當然啦,雖然很多所謂的經典,並不能稱之為經典,有的也並不適合孩子看。但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書,《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裡就介紹了很多很多的經典童書,真正的經典童書。
比如,滿足了孩子無限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無限想象力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引導孩子善良和愛護動物的《黑駿馬》
充滿著冒險主義的《魯濱孫漂流記》
喜歡看書聽故事應該是孩子的天性。小時候,我奶奶總是把她知道的僅有的幾個故事翻來覆去的講給我聽,每次我都聽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
現在條件好了,有無數的童書以供我們選擇,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拒絕一個充滿著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子的求知慾。
雖然購買童書的過程中可能會踩坑,但我們不能否認童書的意義,以及大量真正的好童書就存在在那裡。
但從我一個家長的身份來看這本書,更多的是驚奇和感動。原來自古至今,有如此多的先輩為了童書的推廣和出版而努力,才有了現在童書市場的百花齊放。
童書,影響孩子的世界,不要怕踩坑,誰還不是在跌跌絆絆中成長呢,父母是這樣,孩子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