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都說爸媽穩定的情緒對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於是很多家長每天拼命剋制自己,可殊不知,這樣硬憋是會把自己憋出內傷的。

控制情緒並不代表硬憋、不溝通、冷處理,是需要我們去直面寶寶發脾氣,而不是躲避,要去了解娃兒發脾氣的內在原因、巧妙地選擇溝通方式、合理運用化解衝突的工具,而在進行這一切時需要保持穩定的情緒。

一、一言不合,娃就發脾氣了?淡定

1.孩子有情緒別擔心,這恰恰是正常的表現。

情緒如同浪花。大家可以想一下,浪花是怎麼起來的?通常需要在外力的刺激和影響下,比如有風颳過、有石頭扔進來才會激起。不過一旦這些過去,就會逐步平息下來,恢復平靜。

情緒和浪花的相似之處就在於(1)情緒的產生一定是有某種刺激所引起的,(2)正常的情緒會像浪花一樣欺負波動的,會來也會自然離開。所以你的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這恰恰說明孩子發育正常,因為情緒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礎,一個整天不苟言笑看不出情緒的人,估計一般人你都不願意和他深交,所以孩子正常的情緒不需要進行管理,只需要簡單接納,或者讓他自然生髮流轉自己消化就可以。

2.什麼情況下孩子需要管理呢?

A. 情緒的起伏波動太大,如果孩子的情緒爆發的程度過於猛烈,猛烈到了嚴重的損害身心健康,影響他人的程度。比如生氣,孩子可以生氣,但如果因為生氣而氣暈過去,或者是憤怒之下拿自己的頭撞牆、把值錢的東西給摔了,那顯然就是不合適的,這種情況是需要管理的。

B. 孩子因為某件事情生氣是正常的,可是如果一個星期一個月之後,他還在生氣,那就很不正常了。這個時候,家長要及時的幫孩子將情緒排解出來。

二、如何正確看待孩子和麵對孩子的情緒?

我給大家兩個建議:1、消除偏見 ;2、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舉個例子:比如說孩子小的時候說得最多的就是“怕怕怕”的一種情緒表達,於是很多家長就會不假思索給孩子貼個標籤,這孩子怎麼這麼膽小啊?問題是膽小真的都是不好的嗎?其實恐懼、害怕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因為害怕,所以孩子會遠離讓他害怕的東西,也就從某種程度上遮蔽了被傷害。比如說怕陌生人,所以不會隨便和陌生人走,吃陌生人的東西等。家長要做的不是不讓孩子害怕,二是慢慢的要讓孩子明白,哪些人和食物是必須要害怕的,哪些人是其實不用害怕的。

所以要想管理好孩子的情緒,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消除偏見,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表現,無論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我們都要毫無芥蒂的去接納他,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最終都會有助於我們孩子身心的成長與成熟。而不是孩子一哭鬧就大加訓斥或者是煩躁不安,要孩子馬上閉嘴。

接下來的說說第二個原則,要知道孩子都是有樣學樣的。你讓孩子不要發脾氣,不要打人,可是孩子發脾氣打人的時候,你被他激怒,忍無可忍,開始發脾氣,甚至打孩子,那麼請問孩子學到的是什麼呢,是不是就是發脾氣、罵人、打人呢?但有爸媽要說了,我控制不住怎麼辦呢?這孩子實在是太氣人了。下面我就教大家幾招自我情緒控制的簡單的小技巧。

心態調整

1、通過身體的動作來發洩情緒,比如說跑幾圈、快走幾圈等,通過身體的運動出汗,讓負面的能量快速地釋放和排解出來。或者用一些替代物來進行直接發洩,但是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不傷財,也不傷身,這個財和身,包括自己的和別人的。

2、你試著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件讓你很生氣的事情,比如,你可以這樣來問問自己:孩子這樣做一定是不好的嗎?

舉個例子,比如說像你的孩子真的是在無理取鬧、又哭又鬧,但是相比那些生悶氣的孩子,你至少應該慶幸你的孩子懂得發洩和表達出來,不會把自己憋壞。凡事總是有兩面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你可能看到孩子問題的那一面,但是你能確保自己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嗎。

再比如你的孩子老是頂嘴、很不聽話,那麼換個角度,說明你的孩子有主見,思維和口才肯定是不錯的。你的孩子很倔強,聽不進任何建議不撞南牆不回頭,那麼是不是也正好說明其實他的韌性很足,堅持很夠很有恆信。當然我也要特別建議那些情緒容易失控的家長平常有空,可以多做一個小小的練習,那就是冥想打坐,你可以配合一下空靈的音樂來讓自己的身心徹底地放鬆。

三、孩子不滿足就發脾氣哭鬧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完全用5個步驟來解決: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說他在打人或者摔東西的時候,家長需要快速地控制住孩子的手,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會把媽媽弄疼,會把東西摔壞,但是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說“怎麼這麼不講禮貌、不講道理”。

2、告訴孩子你很理解他。可以問“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媽媽理解你。”切記,這個時候別急著解釋你的理由,因為孩子的情緒沒有平息的時候,你越解釋越壞。

3、引導孩子用更合理的方式來發洩他的情緒。你可以提出建議:要不要試試打一下枕頭或者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喊幾聲“我很生氣”,這樣你就會覺得好多了。媽媽生氣的時候呢,也經常用這些方法。如果可以,你最好把這些可供發洩的材料及時遞到孩子的手裡,甚至可以做做示範,基本的原則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不傷身、不傷財。

4、孩子情緒平靜之後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比如說“因為家裡已經有三個類似的玩具,然後才不能給你買。但是爸爸媽媽依然愛你。”要認真地告訴孩子理由,不然孩子還是會心存不滿,甚至會留下心結。

5、教孩子用語言來表達需求和感受。比如“媽媽我很喜歡那個玩具,你不給我買我真的很生氣“。告訴孩子發脾氣哭鬧並不能產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而好好說出他的想法和理由能夠得到大人更多的迴應和幫助。

總之,不能滿足的一定要堅持原則,有的家長經不起孩子的哭鬧隨意地滿足這就相當於變相的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獎勵,久而久之,孩子會把哭鬧當成要挾與控制他人的手段。

也有一些情緒激烈、個性比較直的孩子,上面的前四個步驟可能需要重複幾次才能夠逐平靜下來。

大家一定要相信每個孩子都能夠管理好自己,每個孩子都有潛在的自制能力,這種能力需要父母用最深的愛、最溫暖的肩膀和最溫柔的堅持。慢慢的,孩子就會明白家長的底線,學會遵守規則,並且放棄這種發脾氣哭鬧的方式。

四、如何讓孩子自己學會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一般來說,孩子暴躁易怒或者動不動就哭,總是比較容易引起爸媽的關注。但其實總是很乖、很安靜,不哭不鬧也不著急的孩子,有時候需要爸媽更多的注意,他們很有可能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情緒,時間一長,負面情緒積累多了,就會超出孩子的承受極限、容易奔潰。所以,無論哪種性格特質的孩子,都需要提升自我情緒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負面情緒的管理能力。

有媽媽說,孩子三歲,有一天和其他小朋友在幼兒園裡面玩。眼見著,有一個稍大一點的男孩要踩到我孩子了,那個男孩的媽媽就連忙跑上去,把我家孩子猛力拖開了,然後大聲叫著你這樣會被哥哥踩到的。我兒子顯然嚇了一跳,還沒得我上去溝通,那個媽媽就拉著她的孩子走了。我走過去的時候,孩子就呆呆站在那裡,無論我和老師怎麼邀請他,他都不敢再玩了。後來我們回家,一路上他都沒怎麼說話……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麼幫孩子疏導呢?通常可以採取三步驟:

1、幫助孩子排解情緒。你可以溫柔地抱著孩子,描述你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比如那個阿姨幫你拖開,你很不開心對嗎?如果孩子確認,你可以接著問他,對於這件事,你有些什麼感受 ?如果孩子還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情緒,也可以幫助他講出來,並加以確認,比如阿姨突然拉你是不是把你嚇到了?

2、讓孩子學會反省自身。當孩子情緒平復之後,和孩子說,阿姨這麼做是不是也有道理啊,她本身並沒有惡意,她怕你被大哥哥踩到,是為了保護你。你是不是也該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光顧著玩了,沒有注意到跟哥哥靠得太近了有危險。

3、補救、預防,而不是一犯再犯。上面說的這個案例,因為對方已經離開現場了,而且也不認識對方,所以這件事情來不及補救了。但是作為爸媽,我們還是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一下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該如何處理,孩子可能就會說我要謝謝阿姨的提醒,我以後也要小心點,但我也要跟阿姨說,別這樣拖拉我。

爸媽也要記得,預防也總是比補救更好,所以可以問問,下次怎麼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啊?孩子也會思考,會跟你交流,以後他就知道怎麼再玩樂中注意安全了。

五、 理解孩子不良情緒

如果孩子有不良情緒,可能是生理因素:

1)正常口欲期:一歲以前。吃手,咬人,品嚐物品,正常。

2)長牙不舒服。

3)手部力量的發展。咬人,摔東西。判斷:實施的時候是快樂的笑呵呵的,就是生理因素。

建議:兩個辦法

一、尋找代替物,如提供食品,滿足咬、打、扔。

二,嚴肅制止,不要過度反應。孩子可以看懂表情。不要高聲大叫,這隻會強化他的行為。要皺著眉頭,表情嚴肅,說:寶寶,你這樣不對。慢慢孩子會意識到不對。

也可能是心理因素:

1) 發洩自己的不滿、負面情緒。

1歲以後到2歲,強烈的自我中心。所以不滿就會咬人、打人之類。或者被忽視、冷落、分離等。如果出現憤怒的表情,那就是發洩情緒。其實這個時候他們需要更多的愛,所以應該溫柔的引導:媽媽知道你不高興了。輕輕的安撫,親吻等,或者轉移注意力。平靜後告訴他這樣不對:別人也會疼,也會難過,這樣別人就不願意跟你玩咯。

2) 不良的模仿。

模仿其他的小朋友咬人,打人。在幼兒園學習不良行為。咬完我還笑,我說:媽媽疼。她趕緊安撫。我讓她道歉。她說不了。我說:以後不許這樣。說這樣不說咬人,是為了淡化。告訴孩子第一時間道歉、安撫。

當然也可能是能力因素:

因為詞彙系統不發達,不好表達自己,所以用本能手段來表達:比如推拉打鬧等。一般表情輕鬆、甚至快樂。家長:先制止。再提示。比如:你是不是很喜歡毛毛?媽媽教你。我很喜歡你,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合理的表達友好意願。要多多利用繪本、兒歌,教會孩子正確的溝通。好的繪本:小熊寶寶;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除了以上因素,還有性格原因:蠻橫、霸道。確保孩子懂得表達,但還是要欺負人,那就是要高度重視。讓孩子道歉還要設定獎勵懲罰

12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這不讓幹那也不讓碰,家長對孩子百般呵護,其實都是“感覺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