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大寶是姐姐,二寶是弟弟,相差6歲。我們一直以來灌輸的觀念就是:男孩子要保護女孩子,男孩子要謙讓女孩子。和年紀大小沒有關係。
但是,寶寶們都還小,這些觀念大人可以貫徹,寶寶們是需要理解、消化和成長的。
其實,在我們家裡,沒有明顯的護誰不護誰,都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怎麼忍心讓哪一個寶貝受委屈呢?所以,這一碗水要端平,不能讓某一個孩子太過於忍讓,那樣會感覺不到家的溫暖,不能讓孩子對家失去安全感。就算讓弟弟去讓著姐姐,也要分事情。
平等的態度對兩個孩子的態度要平等,這表現在平常的家庭關係中。
我們可以常常看到,爸爸或媽媽回到家,看到兩個孩子在看電視。
父母會對大寶凶:“怎麼在看電視,還不快去寫作業!”
轉過頭對二寶則是:“寶寶在看電視呀,真乖。”
這樣的畫面是不是很眼熟?如果換位思考,大寶會怎麼想?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大寶有作業要做,卻在看電視,這樣是不對,但是太過於明顯的態度區別,會在孩子心裡留下“爸爸媽媽愛弟弟(妹妹),不愛我”這樣的印象。
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剛進門,要對兩個寶寶都展開笑臉,表達對他們的愛,然後再輕聲問大寶,作業完成了嗎?再問小寶,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事情。順便把電視關了。
當著兩個孩子的面,在態度上一定不能有太明顯的差別,孩子會特別敏感的捕捉到大人的情緒,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平等的待遇因為大寶和二寶的年紀不同,很多家長對兩個人孩子的待遇會有所區別,可能對於大人來說,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很小的事情,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很不平等的事情。
之前有一檔節目叫《少年說》,有一期就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吐槽媽媽偏心弟弟。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家裡有一隻雞,媽媽把雞腿給了弟弟吃,姐姐覺得媽媽更喜歡弟弟。
媽媽很委屈的說,弟弟還小還在長身體,所以把雞腿給弟弟了。小姐姐說,我只比弟弟大3歲,我也是寶寶,我也在長身體呀。
媽媽也很無奈的說,那天雞腿就只有一個,給了弟弟,但是給小姐姐的雞肉加起來比那個雞腿肉多多了,小姐姐覺得雞腿肉好吃,還是覺得媽媽偏心。
媽媽說,我對你們是一樣的,弟弟挨的打比你多多了。小姐姐馬上義正言辭的說,那是因為他不聽話,我比他聽話多了。
面對邏輯性那麼強的女兒,媽媽也是夠機智的。轉移話問她喜歡爸爸多還是媽媽多,告訴她,媽媽對她和弟弟的愛是一樣的。可是小姐姐始終過不去沒有吃到雞腿這個坎。
媽媽馬上承諾回去給她買10個雞腿。可是小姐姐還在糾結弟弟多吃的那一個,媽媽說多給她一個,讓她吃個夠。小姐姐才算是滿意了媽媽的答案。
這樣的故事在平時生活中太多了,多一塊餅乾,多一片巧克力都會是孩子們比較的目標,他們的關注點和大人不同,一丁點我們覺得不重要的事情,在他們眼裡是非常大的事。
所以,給孩子們買東西,儘量買一樣的,如果他們確認是各自喜好不同,讓他們自己挑選,數量一樣的東西,有時候大人為了自以為是的公平,買價格差不多的東西,其實孩子對價格不在意,只在意是不是一樣的,或者是不是我更喜歡的。
平等的時間有了兩個孩子後,媽媽的時間要分配均勻。儘量讓孩子在一起玩,比如玩粘土,玩積木這種年紀大小關係不大的遊戲,如果兩個孩子有不一樣的興趣,那陪了這個孩子看喜歡的書,就要陪那個孩子玩喜歡的球,時間要先說好,先說好規則,比後面解釋要容易接受。
如果去二寶學校參加了活動,那大寶學校的活動也一定要參加,孩子對於父母去學校參加活動是非常在意的;如果大寶要寫作業,可以通過檢查作業、談心來增加陪伴時間,陪小寶畫畫打球都是陪伴的方式。
總之,從態度、待遇、時間各個方面,來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的愛,不要讓某一個孩子認為自己受到冷落和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