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帶孩子經驗的人一定對這樣的場景不陌生:抱著孩子的時候,大人一坐下來孩子就哭,站起來走動孩子就不哭。有人說這是孩子在故意折磨大人,也有人說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錯,因為大人確實有被折磨到,而寶寶的哭也確實和安全感缺失有關。
但如果深入分析孩子的這種舉動,就能發現更有意思的事情了。曾在網上看到一位育兒專家寫的科普文章,裡面就對這種現象做了詳細分析。這位有著十幾年從業經驗的專家表示:寶寶這麼做,其實是想跟大人互動。
有這種現象的基本都是6、7個月大的寶寶,比起新生兒,他們的各種感官發育得更完善,但受限於肢體的行動能力,仍然很難和別人進行有效的互動。
於是乎,寶寶就發展出了一套特別的互動模式——用哭聲來"控制"大人的行為。當大人停下來時,寶寶就哭,繼續走動時,就停止哭泣。透過這樣的互動,寶寶就能知道大人在關注他,內心的安全感也就得到滿足了。
探究寶寶"折磨"大人的背後——都是這些原因在作怪大人坐下來,寶寶心率猛增
有科研人員曾對6個月大的寶寶進行過測試,他們發現寶寶被媽媽抱著走時,心率是很平穩的,也處於正常值,說明此時寶寶的心態平緩。有意思的是,當媽媽突然停下來時,部分寶寶的心率就開始波動了。
而當媽媽坐下來,並維持一段時間後,絕大多數寶寶的心率就跟坐了過山車一樣猛然升高。心率和情緒的變化是正相關的,寶寶心率增高,就說明情緒也在上揚。而哭,則是寶寶展示情緒的唯一方式,所以他們當然會用哭聲來"折磨"大人了。
有規律地晃動,能讓寶寶的心情更愉悅
雖然從理論上說,6個多月大的寶寶還不能有效地識別不同物件,但實際上,這個年紀的寶寶對媽媽的親暱程度遠高於其他人。原因可能有三個:一是寶寶能記住媽媽的聲音,二是寶寶能識別媽媽的體味,至於第三個原因,就跟抱著走有關了。
研究顯示,大部分寶媽抱著孩子走的時候,都會有規律地晃動,而且這種規律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寶寶應該是熟悉了媽媽的晃動頻率和幅度,從而利用這一特點來識別出自己的媽媽。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媽媽一抱,寶寶就能立刻安靜,而陌生人則不行。
雖然道理是這樣,但相信每一位寶媽,都不希望成天被孩子這折磨吧,畢竟帶娃已經夠累了,而且寶寶也是有分量的,一直抱著走再強壯的寶媽也會吃不消。其實這個問題想要解決也不難,以下幾個方法,就是寶媽們可以嘗試的。
不想一直抱著娃走,寶媽們可以試試這些手段1. 多和寶寶說話,分散他的注意力
當你不想抱著娃走的時候,可以在他的耳旁說說話。寶寶對媽媽的聲音有一定的辨識能力,所以他能透過說話的聲音知道媽媽的存在,安全感也就不容易缺失。比起抱著走動,說話肯定是要省力許多的,而且也能鍛鍊寶寶的聽力,所以這個辦法是最值得提倡的。
2. 坐著抖腿也能讓寶寶安靜下來
其實寶寶並不需要大人抱著走,而只是需要大人抱著他有規律地晃動,所以理論上說,坐著晃動也能起到不錯的安撫效果。只是採用這種手段時,寶寶一開始可能無法識別媽媽的晃動規律,仍會繼續哭一段時間,但只要過個幾分鐘,一般還是能安靜下來。
3. 排除外界和內部的干擾
如果以上兩種方法都試過,而且全部沒用,那就多半要去其他地方找原因了,也就是說,寶寶哭可能與你坐下來沒有關係。而導致寶寶哭泣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渴了,也可能是餓了,還可能是拉了,甚至可能是被環境的噪音嚇到了。
只有排除所有可能的誘因,才能讓寶寶真正安靜下來。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也建議寶媽們立刻想辦法排除誘因,因為這種狀態持續得越長,就對寶寶的身心健康越有害。
抱著走就安靜,坐下來就哭,這是絕大多數寶寶都會有的現象,也是絕對正常的反應,寶媽們不要因此而有什麼莫名其妙的焦慮。只要以平常心看待,並輔之以科學的應對手段,就能很快把寶寶缺失的安全感找補回來,或者把引起寶寶哭泣的誘因給解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