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總有人說“娃上了幼兒園,苦日子就熬到頭了”。但事實上,當孩子跨入幼兒園後,“欺負”和“被欺負”這個話題了就被“永久”提上日程了。

家長每天腦補孩子在幼兒園的場景,都能拍出一部宮鬥劇了——有沒有打人啊?有沒有被打啊?被打知不知道還手啊?

幼兒園就是孩子們社會化的過程,有關係存在的地方,就會有衝突,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在幼兒園裡有可能被欺負嗎?

有些家長可能覺得都是小孩子間的打鬧,說“欺負”有點小題大做。其實不然,幼兒園裡的“欺負”確實存在。

● 也許是被莫名其妙的欺負

《童言有計》裡有一期,幾個不相熟的孩子在一個屋子裡,一個叫陌陌的小女孩被一個叫軒軒的小男孩拽頭髮仰頭大哭。

後來,一個小男孩看到馬上嘲笑她“動不動就哭”,另一個小男孩看到了也馬上跟風,開始嘲笑陌陌。

● 也許是被孤立

同樣是愛欺負人的軒軒,不小心弄傷了小夥伴,軒軒被老師罰坐懲罰椅,被其他小朋友排擠:“不跟軒軒玩了,他是大壞蛋。”

● 也許是被語言攻擊

《幼兒園》紀錄片也曾記錄下一幕,一個小男孩,手指著鄰桌的女孩,用威脅的語氣說“你不要挨著我坐,聽到沒有”!

邊上另外一個小男孩立馬有樣學樣:“我不喜歡跟你對著坐,你聽到沒有”!

我們都說孩子的世界是最單純的,但事實上,在這個小世界裡面,也同樣有爭鬥和矛盾。

⭐ 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真的“被欺負”

除了上面這幾種情況,也有可能真的只是其他小朋友的“無心之過”。比如:不小心撞一下,推一下等,家長要如何判斷孩子口中的“被欺負”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玩“角色扮演”的遊戲。

在事情發生後,很多家長會急著問孩子來龍去脈,但因為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對於事件的敘述往往含糊沒有邏輯,往往最後約束越亂。

但如果讓孩子扮演欺負人的小朋友,情況就不一樣了。遊戲中,孩子的學舌能力,以及模仿能力遠超你的想象。

PS:果孩子出現下面這些異常行為,就可能不是“被欺負”的範疇了,孩子可能遭遇了霸凌甚至虐待,需要家長的高度警惕。

✘經常說頭痛、胃痛或嘔吐

✘出家門前大發脾氣,或找各種藉口不去幼兒園/學校

✘做噩夢,夢中哭醒(尤其是週日晚上)

✘回家後,馬上衝進廁所

✘經常說一些自嘲的話

✘性情有很大的轉變

✘對幼兒園/學校的任何活動都沒有興趣

自家娃“被欺負”了怎麼辦?

熊貓君先列出幾個絕對不可取的辦法,家長再生氣也一定要避開這幾個坑。

① 自己“代勞”打回去

前段時間,江西一名10歲男孩,被同班一名女孩的父親從課堂揪出來,當場刺死!從警方通報看出:起因是兩個孩子發生糾紛。

雖然這是個例,但衝動是魔鬼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千萬不要用最最極端這種。

② 過度反應

無論是直接在家長群裡“發飆”,還是惡狠狠的告訴孩子要“打回去”,家長的過度反應,其實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

孩子還小,他還不能體會我們“愛之深責之切”的複雜情感。

我們怒氣騰騰、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在他看來就是在罵他。而因為害怕被罵,所以當下次再受欺負的時候,孩子會下意識的想要隱瞞,而很多由“打鬧”演變的“霸凌”都是從孩子不敢跟父母說實話開始的。

邁克爾.湯普森博士說,“最健康的應對方式是讓孩子忘掉這件事,把注意力放在快樂的事情上。孩子與生俱來的適應力和快樂是應對欺負行為的良藥”。

但讓孩子忘記不愉快,並不意味著,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他任人欺負而無動於衷,找出問題所在,才能更好解決問題。

大家可能還碰到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哭著和你說被哪個小朋友推了或打了,而很多家長的的第一反應是:“沒事兒,他肯定不是故意的,你們都是好朋友。”

但其實,你並不知道兩個孩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熊貓君能理解這些家長,他們本能的希望孩子做個善良、寬容的人,不要斤斤計較,但你怎麼知道,這樣沒有把他往挨欺負的角色上推?

故意與否,不應該由家長說了算。

“不是故意的”不是擋箭牌,不是說一句,就代表傷害不存在。

所以,當孩子跑過來跟我們說:我被欺負了的時候,不要立馬“假裝大度”強調沒關係,而是積極迴應孩子的求助。

那麼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 1、教會孩子“反欺負”

很多家長都囑咐孩子,“不要跟小朋友打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要告訴老師”。但比告老師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必要時“反欺負”。

因為,老師也不能對孩子“挨欺負”的程度感同身受,被小朋友踢了,也許孩子自己覺得很重,但老師可能覺得沒什麼;或者老師當下有更嚴重的糾紛要處理。

所以,還是要教孩子如果感覺受到了威脅,就可以反擊,可以用語言,也可以用肢體。

① 氣勢可能比拳頭更能震懾別人

氣勢當然也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身體的氣勢,一個是語言的氣勢。

● 被人搶玩具,可以大聲的說:這是我的!

● 被人打了,可以盯著對方的眼睛說:不許打我!

一方面可以讓他知道,你不怕他,別想欺負,另一方面,也會傳遞訊號給老師或同學,遇到了危險。

② 求助時,有理有據的講清來龍去脈

很多孩子被欺負根本說不清來龍去脈,一味哭爭取不到孩子想要的公正,老師如果沒親眼看到就很容易忽視甚至誤解。

所以,平時家長接到孩子求助時,一定是先鼓勵孩子跟你描述衝突的過程。

⭐ 2、給孩子及時的疏解

如果孩子真的是被別的小朋友不小心推到或打到,你也不需要強調小朋友不是故意的這件事,可以跟孩子說:“你很疼嗎?還是嚇了一跳?”、“你還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嗎?還是想回家?”

接著一起玩,就是原諒了;不接著玩,就是不能釋懷,也無需強迫。

家長只需要認同孩子受傷的感受,幫他明白自己的感覺,以及確定自己對此事的迴應。

如何讓孩子變得強大?

可能有的家長看到這裡會說,平時該教的都教了,孩子嘴上答應的很痛快,但等真碰到事還是很“慫”。

要求“包子性格”的人一夜之間就學會反擊,是有點強人所難,他有這勇氣和武力值,哪裡還會被欺負呢。

所以,想讓孩子變得強大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堅持才能奏效。

⭐ 不想讓ta出去受欺負,在家就別欺負ta

孩子的權利意識,是在日常點滴中培養起來的。當父母攔住那個搶他玩具的孩子說“這是弟弟的玩具,你想玩,要經過弟弟同意”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明白,屬於他的東西,他有不分享的權利。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為了顯示自己的“高風亮節”,會主動犧牲孩子的權利去取悅他人,比如:“你看,妹妹都哭了,我們把玩具給妹妹玩一下好不好,你最乖了”。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要獲得認可、友誼必然是要犧牲掉一些舒適感的;並且會認為拒絕他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會失去他人的認可、會破壞關係、甚至招致懲罰。

當然,我們在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權利時,也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權利,學會接受別人權利範圍內的拒絕。

教養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既要教孩子溫良謙恭,又必須讓他學會保護自己。這其中的分寸,你都要經過很多次“測試”才知道哪個適合自家孩子。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盡所能讓他成為一個正直勇敢、溫暖善良的人。

雖然這個世界偶爾有糟糕的時候,但滿懷惡意的人必定無法體驗到美德帶來的快樂,而這正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自理能力太弱,對孩子的危害非常大,家長應該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