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向很喜歡上幼兒園的豆豆到了學校門口就突然大哭,求我帶她回家,不願意上學,還不願意被校門口的老師看到她在哭。
詢問了很長時間原因,也各種辦法安慰了她,她還是很堅定地不願意去學校。迫於無奈之下,我只好跟她約定好條件(只破例這一次,回家不能影響我工作等),然後帶她回家了。
到家之後,透過觀察我才明白她當天不想去學校是因為那天班上每位小朋友都要上講臺做自我介紹。
小學女生線上學習
從我的角度觀察,豆豆是有完成自我介紹這項任務的能力的,可她卻本能地,因為感受到了壓力而選擇逃避。我想,她是對自己不夠自信,她壓力的背後是對自己的高要求,高期待,同時又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在這兩股力量相互拉扯之下,她產生了無力感,選擇了逃避。
於是我對豆豆說:“你是不是很希望自己今天自我介紹能表現得很好,獲得小朋友們的讚美呢?”
她說:“是的。”
我說:“看得出來,你對自己要求很高,你希望自己能把事情做好。”
然後我再問:“你很想表現好,又很怕自己表現不好,上去很緊張,很丟臉是嗎?”
她低著頭說:“是的。”
在那個過程中,豆豆扮演老師的角色,她耐心地指導我這個“故意緊張”的學生:在我忘詞的時候提醒我,在我說緊張的時候安慰我,在我一遍遍說緊張要去廁所的時候允許我。
我們就這樣在歡聲笑語中完成了角色扮演。後來她扮演學生的時候,她很從容地完成了自我介紹了。
第二天她去了學校,老師安排她補了一次自我介紹,她自己也很開心地完成了。
心理學家李松蔚老師在《李松蔚認知思維16講》中介紹了一個把問題變成資源的新思路,叫“構建論”。比如“雙11”,一開始有人給“雙11”構建了一個名字叫“光棍節”,而馬雲爸爸給它構建了一個新的名字叫“購物節”。當我們給一個事物構建一個新的定義之後,人的行為也就跟著改變了,“雙11”就這樣從什麼都不是的普通日子,變成了光棍們聚餐的日子,再變成全民搶購的日子。
孩子緊張是很多小孩甚至是大人都會面臨的問題,然而,如果我們確實把緊張當成問題,那一想到它,我們就會心頭一緊,如臨大敵。
而我想透過“構建論”,把緊張從“問題”變成好玩的事,這樣孩子再次想到緊張時,她回憶起的就是那個歡聲笑語的場面,緊張在她腦海裡的定義就不再是“問題”,而是“好玩的事”。
寫在最後:
家長在引導孩子的時候,不是隻能用說教的方式,很多時候,語言也顯得蒼白無力,我們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緊張,孩子知道這是正常的,但她知道不一定能做到。透過構建論,把問題構建成資源,讓孩子體驗,讓孩子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找到心理能量去做到。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做的其實就是,提供一個環境讓孩子卸下負擔,讓她有體驗和思考的空間,找到能量去突破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