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紙條寫著:如果你看到了這封信,我大機率已經死了。我不得不說,我活的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老師對我的失望,同學們“開玩笑”般的話語,還有你們,我早已絕望。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從紙條內容上看,孩子的絕望來自於:“父母的期望,老師的失望和同學的嘲笑。”

在新聞下方,不少網友留言說:從前窮,穿百家衣,冬天凍的長凍瘡,上學的路遠,也怕老師打,也怕同學欺負,但從沒有說活膩歪過,現在的孩子咋了,怎麼這樣脆弱呢?

其實,這和“從前”無關,卻和”窮“字有關。

在同一個時代,代表窮人階級的張桂梅老師玩命一樣陪孩子們衝刺高考,每天凌晨5點起床,跑步晨讀,從教室到餐廳也需跑步前行,吃飯只有10分鐘時間,老師們逼著孩子們不停的刷題,然而這種極端、典型的硬式教育方式讓跳出龍門的孩子們心存感激,她們對張老師的嚴苛奉上了巨大的感恩,因為沒有張老師,就沒有她們的未來。

而另一邊,在經濟相對寬裕的一、二線城市,給孩子佈置作業多了,逼孩子刷題的老師卻成了不會教書、不懂孩子心理狀態的“壞”老師,而孩子們也頻頻出問題。

今年,新學期開學之初,上海市初中生接連跳樓自殺的訊息讓家長惴惴不安:2月14日,15歲學生盧某在某小區草叢被發現;2月15日,年僅14歲的上海初一學生趙某某從高層跳下身亡;2月16日一名初二學生從學校5摟跳下......

同一個時代,同一種教育理念,結果卻千差萬別,主要的原因在於“窮”字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歸為五個層次。從下到上: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這五種基本的需求,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原始行動力量。

而且需求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例如生理需求,它包含五個方面: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這五個方面沒有得到滿足時,人更容易全力以赴、勇往直前。

而隨著需要層次的逐漸滿足,引領的力量也會逐層上升,同時激勵強度會相應減弱。

回首近30年,國民經濟上去了,我們的教育模式沒有彈性的跟上變化,於是出現了典型的“空心人”,正如瀘州跳樓自殺的小學生所說:“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

英國詩人托馬斯·艾略特曾在《空心人》的詩中這樣描敘:我們是填著稻草的空心人,依靠在一起;沒有眼睛,迴避交談,鬱鬱而終.....

“沒有心能活嗎?”——比干曾問過賣菜的老婦人,老婦人說:“菜無心可活,人沒有心怎麼活?”

“空心人”有什麼特點?

1、生活圈子單一,與外界社會環境充滿恐懼、焦慮。2、缺乏興趣、愛好,對生活不熱情。3、嚴以律己,害怕失敗。

當一個生理需求已經得到充分滿足的孩子,如果缺乏生活的廣度和深度,很容易失去了對於生活的想象與熱情,變成一個乾巴巴、缺乏主動意識的空心人。而“空心人”被壓抑到極點後產生的終極行為就是逃避人生。

可悲的是,我們教育體系裡的"空心人"不是獨立存在的。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釋出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讓每個家長戰慄:每5箇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而且,全國13個省約1.5萬學生參與了調查,數字龐大到足以讓社會深思。上海年初緊急取消中小學生的考試測評,重重踩下急剎車,是時候真正變革了。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脆弱的“空心人”?是誰折斷了他們的翅膀?

清華社會學教授劉瑜對空心人的描述,總結起來大概是這個意思:我們一直提倡素質教育,但搞來搞去卻搞成了三不像,用硬式教育來推廣素質教育,而孩子卻變成了流水線上的空心人。他們長期在流水線上生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可以幹什麼,害怕冒險,不敢試錯。

無論我們生活在哪個時代,都會有其侷限性,都是在一個不斷髮展和改變得程序中,而做為孩子安全第一防線的父母,要防止孩子成為空心人,有三個做法可以嘗試。

第一:根據孩子自身處境去了解他的精神需求。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找到孩子精準的生活動機,遠重要於督促孩子多刷幾套卷子。同時,

“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正如馬斯洛需求理論,每個人在每個生存狀態中所對應的需求是不統一的。

根據實際情況幫孩子制定學習動機,而非脫離環境式的說教,例如:我們當年都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努力學習,爸媽給你創造了這麼好條件,你要珍惜啊等等,這類說法偶爾和孩子當故事說說可以,但做為孩子的學習動機是蒼白的。

例如,像張桂梅帶出的女孩子們,尚未解決溫飽等生理需求,所以這一個需求足以成為她們前行的動力;但一個能吃飽、穿暖但仍有安全保障危機的家庭,穩定的生活,足夠的社會保障的安全需求會成為孩子新的動力;一個家庭富裕的孩子,更容易把一些功成名就、受人尊重的英雄做為自己的榜樣;同樣當孩子足夠優秀,更大的實現自我價值才能夠激勵他突破自己。

第二:不要給孩子製作溫室,邊學習邊參與社會,讓孩子從小與豐富的社會環境緊密聯絡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呆在安穩的家裡,學習、寫作業。但其實學習是為了適應社會,時不時地讓孩子接觸到真實的社會,才能給孩子帶來一些動力。

梅耶,馬斯克,一個遭遇9年家暴,帶著三個孩子的離婚女人,何以在顛沛流離中把三個孩子都培養成世界頂級人才。

她在《人生由我》的書中說:舒適並不是生活的必須品。

她的父母帶著她們兄妹5人,十二次穿越撒哈拉沙漠,開過飛機、開過汽車、也搭過順風車,孩子們從大到小,都有具體的分工,孩子們在惡劣的環境中感受到生命的領悟,讓她和她的孩子們終身受益。

同樣,她自己帶著三個孩子去過3個國家9個城市,她從不檢查孩子們的作業,但非常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們的角色更像梅耶的合夥人,幫母親製作表格、接待客戶、修電腦、整理檔案,甚至做飯等等各種雜事。

她們在一起創造了很多奇蹟,三個孩子,一個是埃隆,馬斯克, 被譽為”矽谷鋼鐵俠“的神奇人物。特斯拉的創始人,腦機介面、登入火星的等頂尖計劃的踐行者;一個是金博爾,在全國各地的學校建造專門的水果園和蔬菜園;一個是托斯卡,擁有自己的娛樂公司,著名的導演和製作人。而梅耶本人現年72歲,仍活躍在模特舞臺,並擁有兩個營養師碩士學位。

梅耶強調: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這隻會造成他們與現實和責任脫節。

同時,這一做法也符合馬斯洛需求理論,只有時不時的打破需求的檔位,或者提供豐富的刺激,才能激發渴望的願景,讓孩子生活到具體、豐富的社會環境中去。

例如,時不時帶去公司參觀體驗,讓孩子幫著自己做一些工作上的輔助,讓他制定一些團聚或外出計劃,試著自己在家呆一天,試著獨自在親戚家帶上幾天等等,總之,讓孩子儘可能多地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體驗社會職業,體驗豐富地情感經驗。

第三:幫孩子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帶他們走出擁擠賽道

孩子堅持不下去,不是不夠努力,而是賽道太擁擠。過去一個50人的班級,只有10名左右成績優異的,其他被遠遠的落在後面;而現在50人的班級,普遍優秀,只有極個別的成績比較差的。過於與現在,孩子的整體素質已經提高太多,在這種狀態下去排名,競爭更加慘烈。

2020年10月13日,凌晨2點,大連理工研三在讀生,洋洋灑灑的留下了數千字的遺書,走了;李雪琴,北京大學新聞系本科生,後又至“紐約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但曾經因為抑鬱企圖自殺.....

在流水線上被生產出來的“空心人”,或許他們用盡全力,能夠取得世俗的成功,但卻容易滋生厭世情緒,陷入絕境。因為賽道太擁擠,稍不留神就會掉下去。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家庭美滿,眾人豔羨的股票經理人,突然有一天拋妻棄子,丟掉薪金豐厚的工作,丟掉一切身外之物,像個乞丐一樣流落他鄉,只是沒日沒夜的畫畫.....

穩定與夢想,哪個更重要?心理憧憬、嚮往的,總會想盡一切辦法到達,或許不能給你富足的生活,但卻給你做自己的自由;而不喜歡、討厭的,往往就像大山一樣壓在自己的身上,每天都覺得寸步難行,這何嘗不是一種慢性自殺?

或許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有足夠地經濟能力幫孩子守護住通往夢想的路途,但可以為孩子豁免幾項保留愛好的特權。這些愛好可以讓孩子在學習之餘保留幾分對於生活地嚮往,如果孩子能夠深根在愛好上,或許會創出另一片天地。

日本有個孩子喜歡研究昆蟲,夏日看見妹妹被蚊子咬的遍體鱗傷,而自己卻不招蚊子,就決定開始研究蚊子,在他13歲那年,在家養了3000只蚊子,研究了四年,終於發現,原來是妹妹腳上的細菌比較多,才會變成“易叮咬體質”。這個研究不僅幫助了妹妹,並且獲得了各種獎項,得到了專業人員的高度評價。

雖然我們仍舊走在硬式教育與素質教育接軌的路上,但不可否認社會職業的表現機會及工種漸漸多元化起來,所以在獨木橋之外,為孩子保留一個夢想,是給孩子留了一個生機,當孩子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也許還能在別處覓得生機。

最後借用劉瑜的一句話:不幸的人都在走別人的路,幸福的人都在另闢蹊徑。

5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有種“敷衍”叫開水燙奶瓶,家長圖方便,致細菌超標,寶寶很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