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讀《在遠遠的背後帶領》二:

在漢娜上小學後,為了給她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的氛圍,我也讀了一些關於兒童教育的書籍,比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正面管教》等等,這些書都很有借鑑意義,但對我個人而言,沒有太多的實操性,這本《在遠遠的背後帶領》直指了我和漢娜的核心矛盾,並在書名中就給我了一個明確的方向,今天是我第二天讀此書,延續第一天核心內容,父母和孩子都是單一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邊界,不要越界,不要過分期待,不要試圖讓孩子活成你渴望的樣子,留些自由的空間給孩子,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成長方式,這種方式不會阻礙孩子天真爛漫的個性發展,不會把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扼殺在萌芽時代。孩子只有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才能看到一個更大、更真實的世界,不要試圖盲目的庇佑孩子而不敢讓她站立在你的肩頭。"好奇"是望向這個世界的開始,是開啟這個世界的第一扇大門。

因為越界或被過度期待,孩子會逐漸失去自我意識,會在孤立無援之中,選擇封閉自我,放棄夢想,假意的迎合他人的取向,活成別人所想要的樣子。

書中說,今天的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是生活,而不是生存,生活和生存最本質的區別是愛。時代已然不同,我們要允許孩子在主流思想積極向上的基礎上,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淹沒在人海。今天又細細品味了《易經》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生活為道,生存為器。在"界限"中,我個人認為不應聽從專家的"無條件的放手",應該根據自家孩子的不同特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愛"的名義為前提。愛的恰如其分,愛的可進可退,好似一場自如的來來往往。

誰是需要幫助的人,遇到問題時,如何使用"面質性我資訊"。

面質性我資訊:當他人的行為干擾了我們時,向對方描述這一行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及影響。我的理解是,遇到問題,要針對問題本身,第一時間直接輸出個人感受。這樣的問題我和漢娜剛剛遇到過,有一天放學,剛吃完晚飯,她突然嘴巴一撇,耷拉著腦袋,一副很委屈模樣,跟我說,今天上學的時候,老師冤枉她了,讓她和另外兩個男生站到最後才去吃飯,我問怎麼冤枉了,她說,那兩個男生站隊的時候在打鬧,她是安全委員,她就上前制止他們的行為,結果老師連她一同罰站,老師誤以為她也全程參與了打鬧。我說那你怎麼處理的,第一時間和老師解釋了嗎,她說老師批評完他們三個直接走了。聽到她沒有解釋,我的腦子裡瞬間反應出,孩子完全沒有應對突發事件的意識,她也不知道她的不解釋直接導致什麼,我瞬間因為不作為冒火三丈。漢娜的問題觸動了我內在被壓抑的情緒,我也瞬間進入了問題區。但理智告訴我,這時候需要儘快冷靜,冤枉是一方面,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需要馬上引導,這樣的事情以後會經常發生,我給她講了一個故事,旁敲側擊,引導她總結出來以後遇到這樣的問題她應該怎麼處理才更好,我特意以我為例,津津有味的和她講起來,故事的生動暫時讓她忘記了自己的委屈,在聽故事的時候,她慢慢發現,原來委屈無處不在,不是獨一無二,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即便媽媽也被老師誤會過,她慢慢的卸下了被誤會之後的無助,會在潛意識裡明白,誤會的產生不是自己的不好導致的,這點尤其重要,我們不能讓孩子在受委屈的時候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這是需要父母解決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就是我在故事中,講到了我的處理方式以及處理完之後老師的反應,最後我講了處理被誤會後,我一身輕鬆,特別的開心,老師也用讚許的目光肯定了我處理問題的能力。

聽我講到完,漢娜說,媽媽,你真棒,以後遇到這樣的問題,我知道怎麼和老師說了,一件委屈的小事,首先大人不要急著埋怨孩子不會處理問題,被老師誤會,也不要急於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可以引導孩子透過自己的發現去明白,給孩子自己發現和總結的過程。這樣孩子可以有自我肯定的喜悅。不越界,不代勞,只給一個故事的啟迪。過了幾天的數學課上,數學老師講一道數學題,隨口說這道題漢娜寫錯了,事實上她沒有寫錯,這次她沒有預設,而是鼓起勇氣告訴老師,她沒有錯,人生總有第一次。

投射讓我們偏離真相,投射是一種心理上的越界,投射不是愛的開啟方式。

投射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我們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情緒傳遞到孩子身上。最平常的一句笑話,"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這就是投射的一種,她把自己的身體感應強加到孩子身上了。我們生活中,父母總會不自覺的投射給孩子許許多多的情緒,比如軟弱和無能、比如分離的焦慮、比如愛的匱乏。列舉的這三種,我就犯過其中的兩種,我曾經在漢娜上幼兒園的時候,投射了分離的焦慮,在漢娜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不知道分開意味著什麼,事實上,我之前還帶她去幼兒園玩過,她很喜歡那裡。但是入園的第一天,我的行為舉止流露出來的難過、不忍分離的緊張情緒直接傳遞給了她,她也變得有些慌亂,小小的人發現了我神情的異樣,開始哭鬧,事實上,真當我離開以後,她也就不哭了。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投射愛的匱乏,這應該是很多父母都做過的事情,在我小時候,我很想學彈鋼琴,看著周圍有同學在學,很是羨慕。我也跟父母表達了想學琴的意願,他們斷然拒絕了,理由就是他們倆也五音不全,我也不會有音樂細胞,這個簡單的遺傳學成了最好的藉口,我和樂器就此別過,即便今天我也有少許的遺憾。所以漢娜到了學琴的年齡,我刻意了我的意願,我想她能學琴,好似彌補了我兒時的缺憾。學琴真的是漢娜的個人意願嗎,她這麼小,我也分不清,哪些是她自己願意的,哪些又是受了我的影響,總之現在的學琴之路,我們一路荊棘。目標就在那裡,我們以百米跨欄的姿態一步一步的跨越,風雨無阻,每成功跨越一次都是全神貫注、百般艱辛。這種有目的性的學習,早已變了滋味,失去了我兒時想學琴的最初的模樣……

愛才是最好的抗挫能力,不要把你的"所想"誤以為她的"所感",培養抗挫能力是一個"偽命題"。相信孩子本就能智慧的"自我修復",每個孩子都具備茁壯成長的"天然屬性"。

對於這點,我有著自己的思考,想給孩子自然而然地愛,不刻意的增加或者減少,愛是最真實的天性,是瀰漫在家裡的最自然的空氣,是無拘無束的寵愛。是讚許的力量,是失意背後的鼓勵,是再次站起來的勇氣,愛,給的剛剛好,何必擔心孩子是否抵禦不了挫折呢。前兩天的一段影片刷爆朋友圈,一個小朋友在滑冰比賽中,在一開始因為摔倒落後,但她沒有氣餒,更沒有放棄,而是自信的、張揚的奮力追擊,這樣的一種氣場自然征服大眾的眼球,這不就是孩子的一種快速"自我修復"嘛,如果孩子的生活中,沒有父母日積月累的信任和鼓勵,孩子不會這樣的自信,也不會這樣毫無心理壓力的絕地反擊,這是技術上的能力,更是匯聚了父母的愛的一種展現。

只有愛,才能給孩子無窮無盡的力量和勇氣,孩子尚小,我們仍舊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糾正行為方式,不要讓孩子因我們愛的方式的錯誤而懷疑愛的本身。一段旅程,一段陪伴,不遠不近,剛剛好……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一本書讓孩子學會分享和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