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段令人咬牙切齒的新聞影片。
薅頭髮!扇巴掌!一位父親在大街上暴打著女兒,還不斷把女兒的上衣拉扯開。
這位父親的用意其實很明顯——就是要讓女兒知道,什麼叫“丟人現眼”!
女兒夜不歸宿,就是“不要臉”!就要往死裡打!
這位父親全然不顧女兒撕心裂肺的哭聲和求饒聲,只知道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暴力管教。
全網怒了!
女兒夜不歸宿,就一定是幹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嗎?就是欠揍嗎?
當街暴力毆打女兒,大庭廣眾之下掀女兒上衣,到底是誰不要臉啊?法律和倫理都難容!
更有網友說,這位爸爸應該反思,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回家?
也許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爸爸,女兒才會想要到外面去尋求溫暖。
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女孩的驚恐、疼痛和無助。
影片流傳後,當地團委介入調查了此事。
原來,事發當天,爸爸張某在路上撞見夜不歸宿的女兒,氣急之下進行毆打“管教”。
李玫瑾教授曾說:父母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儘量不要動手打孩子。打了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給孩子道歉。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
但是在傳統觀念裡,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品,怎麼管教孩子都是合理的,尤其是“打罵”。
殊不知,以這樣的形式“管教”孩子,孩子非但不會變好,反而會毀掉孩子。
很多父母不懂有些教育方式,也許一開始就錯了。
01
別想用暴力解決問題,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在這條几乎惹怒全網的新聞背後,有些網友卻表達了不一樣的觀點,那就是“打得好”!
甚至還有人說“換了我父親,會打斷腿”。
他們覺得,女兒夜不歸宿,父母肯定擔心,不狠狠地打一頓,她下次還敢這樣!
有些父母信奉“棍棒教育”,覺得孩子犯了錯,打一頓才能讓孩子長記性。
其實,用暴力解決問題,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不止是身體上的,心理的傷害更是難以彌補。
綜藝節目《超級育兒師》裡面,有個8歲的小男孩辰辰。
媽媽說,他不喜歡寫作業,還越來越不聽話。
每次他不聽話時,媽媽總是忍不住打他一頓。
慢慢的,孩子學會了對媽媽動手。
有一次,母子倆因為寫作業引發了一場大戰,互相對打。
打到最後,媽媽沒有了力氣,終於“妥協”了。
孩子則惡狠狠地對媽媽說:“告訴你,我在學校就不舒服,今天別惹我!不聽,不聽你就試試!”
孩子說得咬牙切齒,媽媽聽得陣陣心寒。
媽媽的暴力教育,讓孩子會心生怨恨,不再親近媽媽。
小小年紀的孩子,被媽媽打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打孩子,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等著我》節目中, 有對南京大學教授老夫妻,他們的兒子已經逃離家庭30多年。
原來,這對老夫妻雖然身為大學教授,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方式依然是——打!
兒子小海曾經向母親求助,並希望母親能夠理解他:“如果有人每天扇你耳光,你會怎麼想?”
母親卻跟父親站在同一戰線,反問孩子:“被扇耳光需要花你多少時間?”
父母的態度讓黃小海心灰意冷,冷漠和疏離,就這樣深深埋在了心底。
後來,大學畢業後的他,再也沒有和父母聯絡過,彷彿失蹤一樣。
2017年,尋人團千方百計輾轉聯絡到了他,他依然不願意和父母相見,不願意再回到那個擔驚受怕的家。
體罰、打罵孩子,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部恐怖片。
美國教育專家默裡施特勞斯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項跟蹤調查,得出這樣的結論:
並且長期受到父母打罵的孩子,不僅僅影響智力,其管理情緒的能力也會拉低,情商低、心理承受能力差。
況且,就算是孩子真的犯了錯,在疼痛與恐懼的支配下,不一定就會想著改錯。
他首先是覺得害怕和孤獨,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越打孩子,孩子越覺得自己不被愛;越被打,孩子越叛逆,越想要逃離父母 。
父母打在孩子身上的每一個巴掌,每一句怒罵,都可能會把孩子一步步養成“仇人”。
02
別“人前教子”,給孩子留足面子
有人說,這位父親在大庭廣眾下毆打女兒,撕扯上衣,考慮過孩子的臉面嗎?
當一個孩子的自尊被肆意踐踏時,她才更不懂得如何維護自尊。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過:
“父母不要用讓孩子無地自容的方式,來教育犯錯的孩子。
當眾批評教育孩子,孩子自尊、自愛的心理防線隨時都會被擊潰。”
前段時間,一名6歲小男孩因為在商場被媽媽當著很多人的面責罵,直接負氣獨自出走了!
萬幸的是,媽媽報警後,一名外賣員看到了孩子在路邊哭,將孩子送回商場門口。
看著孩子和媽媽擁抱的那一刻,真的十分慶幸,孩子找到了。
“不要在公共場所教育孩子。”
其實,這些年裡,不給孩子留面子,當眾教子,甚至把孩子逼上絕路的悲劇屢屢發生:
湖北武漢,江夏一中一名14歲男孩跳樓身亡。
當天,他因為課堂紀律不好,被叫了家長。
媽媽在教學樓裡狠狠打了他幾個巴掌,當著同學的面狠狠責罵了他。
有個11歲小男孩,因為受不了父母的責罵,跑到廚房拿起菜刀,當場把自己食指砍下兩節。
當時,父母當著所有人面前罵他:“就會玩手機,你這個廢物!”
這些案例讓人無法無動於衷。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玻璃心”。
然而,如同作家桐華說過的那樣:
“孩子在很多時候比大人還要愛面子,因為他們的世界很小,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如果孩子犯了錯,我們可以適當提醒,然後回家關起門來再教育。
父母越不宣揚孩子的過錯,孩子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
父母當眾宣揚孩子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就會淡薄。
父母懂得給孩子留面子,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03
別想完全控制孩子,越控制越逆反
其實,這位父親在暴打女兒的同時,無不透著一種控制慾——把孩子打怕了,就能控制住孩子!
然而,完全控制孩子,真的好嗎?
有一檔環球教育觀察類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某期主角是13歲的華裔少年何家進。
這個13歲的少年非常優秀,自信沉著,一路過關斬將,儼然天才少年。
然而,這位少年優秀的背後,離不開媽媽每一步的全程掌控:
媽媽認為學校課程太簡單,額外製定了一套課程表,強迫孩子每天都要學。
兒子明明喜歡程式設計,媽媽卻不以為然,想讓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正確的方向走下去。
節目中,一款模擬孩子成長的遊戲,讓媽媽大跌眼鏡。
遊戲世界裡,在媽媽的培養下,孩子16歲時,因壓力過大精神崩潰,再也無法完成學業。
遊戲外,報告顯示,天才少年的壓力值已經達到了頂級。
天才少年被媽媽養成“廢柴”,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在嚴格的控制下,孩子猶如機器,按時按點運轉。
也許一開始,孩子會願意配合,甚至變得優秀。
可一次又一次的控制,讓孩子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時,他們就會感到壓抑。
而這樣壓抑的情緒,慢慢積壓,就會成為壓倒孩子的稻草。
父母的控制,對孩子來說是個“牢籠”,更是對孩子人生的裹挾。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過:“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慾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莫過於引導、陪伴和守護,而非密不透風的控制。
沒有界限感的控制,最終都只能走向傷害。
04
別在立規矩的時候偷懶,管孩子要趁早
[夜不歸宿固然不對,但這位爸爸早幹什麼去了?為什麼不早點給孩子立規矩?]
在該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父母所有偷的懶,都是在給孩子的未來挖坑。
前段時間,北京地鐵裡,一個小男孩指著奶奶怒罵的影片上了熱搜。
影片中,他用手指著自己的奶奶,態度囂張地罵道:“老東西,你給我起來!”
小小年紀就如此目中無人,不懂得尊重人,家長如果不及時管教,真就晚了!
就像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孩子三四歲時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上打滾。
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如果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做?
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第三,他有可能會和你對打。”
管孩子,一旦錯過了有效期,留給父母更多的,是無力感。
前段時間,有個14歲男孩,因為打媽媽,被媽媽報了警。
原來,男孩已經打了媽媽好幾次。
這一次,孩子要拿水果刀,媽媽甚至一度想到要和兒子斷絕關係。
而孩子的爸爸,則躲在了一邊,一句話也不說。
紀錄片《鏡子》中有一段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走錯路的時候。
父母是視而不見,還是及時將孩子拉入正軌,給孩子立規矩,往往預示著孩子未來不同的結局。
在孩子最需要立規矩的時候,父母所有的缺席和懈怠,都已經在暗地裡標好了砝碼。
在該教育孩子的時候,你不教育,將來總會有一天,社會將替你狠狠教育他。
05
《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提到:“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問題時,其實你已經錯過了10次陪他改正的機會。”
當一個孩子出現某方面的問題之前,他其實向大人求助過很多次。
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培育出孩子健全的人格,錯誤的教育方式,從一開始,可能就註定了毀孩子的一生。
好的教育,不是靠責罰、打罵、控制去教育孩子,不是逼著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劃去走所謂正確的路,而是平等地溝通、耐心地引導,讓他們成為真正獨立、完整的人。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規矩和愛中,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