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集中注意力、多動、容易衝動是多動症兒童的典型症狀,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問題普遍存在,深深困擾著家長,那就是孩子的“睡眠問題”。
在以前分享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40%左右的多動症患兒都存在睡眠障礙,包括:入睡困難、維持睡眠困難(睡眠中斷)、過度嗜睡、夢遊、夜驚等等。
很多爸媽說,催孩子睡覺的艱難程度,就快比得上催孩子寫作業了!
“你看看現在已經幾點了?”
“還不快去睡覺,明天早上又起不來!”
“早上再磨磨蹭蹭遲到,我可不管你了啊!”
好不容易洗漱完畢,孩子卻又在床上蹦來跳去,抱住爸媽的胳膊或者脖子不放,或是在你走開的瞬間把燈重新開啟,跑出房間要求再喝一杯水......
有些家長表面還能維持鎮靜,內心卻早已崩潰,有的剋制不住朝孩子發火,甚至說幾句“恐嚇威脅”的話,使得親子關係更加緊張。
為什麼多動症孩子往往存在睡眠問題?究竟是多動症症狀導致睡眠問題的出現,還是睡眠問題引發多動症症狀呢?
針對這個問題,復旦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了一項研究,對總共5116名學齡兒童的睡眠問題和ADHD症狀展開分析(分析結果發表於神經科學和精神病學領域的國際知名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
這支跨國研究團隊首先利用帶隨機截距的交叉時滯模型分析了加拿大魁北克1600多例孩子的資料,結果顯示:早期ADHD症狀越嚴重,後期睡眠問題就越多。
接著,他們利用交叉時滯模型分析了另一組美國學齡兒童(3515例),不僅驗證了ADHD症狀會增加睡眠問題,還透過腦影像資料發現,兩種症狀的嚴重程度同時與大腦的一組結構特徵有關:一些腦區(主要包括前額葉、枕葉區、中額回、額下回、杏仁核、紋狀體和腦島)的灰質體積較小。
▲利用交叉時滯模型研究ADHD症狀和睡眠問題的先後關係
根據分析統計模型,研究人員給出了ADHD症狀與睡眠問題之間的關係——ADHD症狀是腦部較小灰質體積引起睡眠問題這一關係之間的中介變數。
簡單來說說就是:大腦體積(灰質)與ADHD症狀相關,灰質體積越小,ADHD症狀越嚴重,同時會引發越多的睡眠問題。
接下來,研究人員根據相關腦組織的基因表達資料,進一步挖掘背後的分子機制。他們發現,在中介效應最顯著的皮層下腦區,有一些基因出現過表達,這些基因主要參與晝夜節律和神經訊號傳遞等分子生物學過程。
基於這些發現,研究人員羅強博士總結說:“這一系列的研究發現,尤其找到了與此相關的基因和腦結構,更加佐證了ADHD症狀會顯著增加兒童睡眠問題。”
▲中額回、額下回、杏仁核、紋狀體和腦島等腦區的灰質體積越小,ADHD症狀和睡眠問題越嚴重
大腦前額葉與枕葉區灰質體積越小,多動症情況越嚴重,同樣的睡眠不好睡眠不足,又會阻礙大腦的成長髮育,可以說是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那麼是否能透過鍛鍊這些腦區,使灰質體積增大,從而來改善孩子的多動症症狀呢?
復旦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的研究中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可以。
研究人員在獨立的臨床樣本中發現,前額葉及枕葉區的灰質體積在健康對照組中最大,在未接受多動症治療的患者群體中最小,在接受多動症治療的患者群體中大小處於中間水平。
這也就說明,透過科學的多動症治療訓練,腦區灰質體積可以增加,大腦功能能夠得到相應的增強,從而緩解和改善多動症的症狀,還能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後續發展做出預測判斷。
神經元是有可塑性的,經常接收到較強的資訊(即被訓練),那麼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多的神經遞質(存於突觸小泡),於是後續神經元的基因,就會表達出更多的神經遞質受體,這條神經元的連線就被增強了。
腦電生物反饋訓練
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腦電生物反饋訓練,以多點位的訓練方式,不停鍛鍊前額葉皮層等大腦重要部位的功能,逐漸讓大腦養成高效的用腦習慣。
透過這樣的方式,強大的、有重要作用的突觸、神經元以及基因表現, 能夠很好的儲存下來,大腦就能良好發育、前額葉得到強化,改善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孩子也可以綜合提升注意力、記憶力、自控力等多維度的能力,在學習生活中效率更高,留出更多時間,保障良好的休息。
睡前遠離電子產品
此外,還有一點需要提醒家長的是:電子產品的限制。
電子裝置發出的明亮光線會影響失眠激素(褪黑素)的分泌,因此在睡覺前1小時內,一定要禁止孩子玩手機或看電視等等。
家長可以帶孩子閱讀,或者交流白天發生的事情,來度過睡前的時間,讓孩子的情緒沉澱下來。
良好的睡眠品質,可以幫助孩子在第二天獲得充沛的精力,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