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一直是很多家長的共同難題,時常有看到不少家長提問求助自己家孩子膽子小,不善於社交,缺乏自信心該怎麼辦。

自信心是由積極自我評價引起的自我評定,並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景象,也是對自己力量的充分認識和評價。

自信心強的孩子在生活、學習、社會交往中表現出積極性,能夠主動參加各種活動,能夠積極地與人交往,與同伴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能夠勇敢地面對困難,大膽去嘗試。

自信心是孩子成才與成功的前提條件,一個缺乏自信、充滿自卑的孩子即使頭腦聰明、思維敏捷,但在學習和生活中稍遇困難就會退縮不前,找很多借口及理由去逃避。

缺乏 自信心的根源

兒童階段是形成自信的重要時期,而家庭中不良的環境因素則是導致孩子自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

標籤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標籤效應”,說的是一個人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籤。當被貼上標籤時,就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部分孩子對於陌生環境和社交行為天性敏感,需要時間去適應並融入。如果此時家長過於急躁,對孩子的行為貼上“膽小”,甚至是“蠢笨”的標籤,經常聽到這類沮喪話和批評的孩子就會真的變得蠢笨膽小。

孩子的性格和行為變得跟家長的評價越來越相像。也就是所謂的“標籤效應”。

過度謙虛

含蓄禮貌一直是國人崇尚的傳統美德,但在孩子身上卻並不是那麼的適用。大多數家長在面對他人誇讚自家孩子時總會謙虛的推脫幾句,聽在孩子耳中卻無疑是最大的打擊,性格敏感內向的孩子會以為家長對自己不夠滿意。

長期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會形成“我總是不如別人”的內心印象,缺少安全感、自信和勇氣,從而形成強烈的自我防禦和保護。

過度養育

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總包辦”,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信任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不足。

不僅是在生活中對孩子的照顧過細的“行動包辦”;遇到事情更沒有給孩子充分的信任,給孩子思考、自主決定的機會來進行“精神包辦”。

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一個廣闊的信任空間,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法,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認知不足

孩子越小,對自己就越沒有清晰的認知,對自己的瞭解都是來自於最親的人,最直接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對他們的評價。

如果父母總是給與孩子負面的評價,那麼孩子就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

在日常養育互動中,孩子獲得的感受是:我得不到幫助,我的需求沒人迴應。我無法掌控,我不得不服從他人。

那麼在今後與他人的交往中,就有可能採取放棄——退縮——逃避的策略。

如何培養孩子的 自信心

1

學會欣賞孩子,接納孩子

別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多去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面對別人的誇讚,不要一味的謙虛否定,可以給與正面的迴應。父母的肯定和認可,給予孩子的是愛與關注,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2

正確鼓勵與表揚孩子

與欣賞和接納一樣,鼓勵與表揚孩子也非常重要的,成人需要他人的尊重與認同,孩子也一樣。

但鼓勵和表揚,需要注重方法技巧,才能讓孩子養成成長型思維,有積極改變自己的內在動機。

3

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

當孩子向家長提出要求時,不能一味的同意或否定,更不要忽視孩子的需求。

要根據現實情況跟孩子分析對錯,先把孩子當做是一個成人去尊重,當做是個朋友去耐心傾聽。不讓孩子因為不被重視而失去自信心。

4

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

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去嘗試去實踐,經受一定的挫折和成功,孩子才能明白選擇的正確與否,培養獨立面對事物和問題的自信心。

5

培養孩子的目標感

根據孩子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提出適合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經過努力能完成的目標。孩子努力達到目標後,就會產生成熟感與自信心。在遇到難事時,也不會直接就想退縮放棄。

6

帶給孩子愛與正能量

正面地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感受到他的重要性,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引導他如何解決問題,從而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

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多向孩子做正面的解釋,協助孩子建構正面、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有句話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培養孩子自信心也一樣,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1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這幾件事對寶寶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儘量不讓寶寶過早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