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木水
責編|五花鹿
01
最近,因為我的幾個來訪者都集中觸碰到了"母子關係"的議題,我連續寫了好幾篇這個話題的文章。
今天,我想再繼續聊聊這個話題。
不久前,我的一位來訪者跟我講了她的困擾:
幼兒園的女兒再一次完全不受控地、歇斯底里地爆發脾氣,這讓她非常挫敗。
因為,無論是她,還是周圍的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有問題,說明她做媽媽,做得失敗。
於是,挫敗之後,她情緒非常激動地跟我控訴道:你們心理學的這一套理論是不公平的,你們總提“原生家庭”,難道孩子有問題,就都是媽媽的問題?
這讓我想到我的另一位來訪,她也是一位媽媽。
她的女兒本來成績很好,順利考入市重點。但是,升入高中後半年內,成績就從班上的前十名下滑到了全班的後三名。
並且,孩子還開始厭學。疫情期間,在家學習了幾個月,等疫情結束後,孩子乾脆拒絕去學校。
這讓她心急如焚,因此來到我這裡尋求支援。
但奇怪的是:她找到我,卻幾乎不提讓她日夜憂心的女兒。
就這樣,我們的諮詢進行了20多次。
在這20次裡,她幾乎跟我談遍了所有的家庭成員,以及同事。甚至都談到了同事口紅的色號,以及,老公妹妹家那個剛剛上小學的兒子。
就是不談她的女兒。
直到有一天,她好像把能用來做防禦的話題全部都講完了,然後直勾勾地、尷尬地看著我。
她告訴我,她看到我很緊張,不知道說什麼。
我知道,是時候了。
這是諮詢很關鍵的時期,來訪者即將觸碰到她最想談、卻最難談的話題。
於是,我主動問她,你好像遺漏了一個很重要的人。
她更加緊張了:頭扭向一邊,不直接看我,表情非常嚴肅,我能看到她手在微微抖動,胸口明顯的起伏似乎是她在透過深呼吸讓自己鎮靜下來。
沉默了近兩分鐘,她將目光再次看向我。
“剛剛發生了什麼?”我問她。
她告訴我,在剛剛一刻,她似乎感覺到自己有類似驚恐發作的感受。
她哭了。
她告訴我,她非常不想談孩子的話題。
因為,每當她跟別人談到這個話題,幾乎得到了包括家人、同事、朋友在內的所有人,眾口一致的指責: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就是你這個做媽的有問題。
以至於,她自己對此也深信不疑。
她擔心我會批評她,像所有人一樣。
但是,她內心的委屈和無助卻無處安放:我已經很努力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面對這幾位委屈的來訪者,我感到很心疼。
![](http://timg.juduo.cc/2020/12/75f561db806d42289b0ed28bea350609.jpg)
02
我們常見很多文章,都提到了父母教育的問題。
而現實親子教育中,媽媽們當仁不讓位居C位,和孩子接觸的時間最多,極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壓力滿滿。
任何孩子的問題,都容易歸因到媽媽的不足。
看到媽媽們在侷限背後的努力。
做母親的,自然有侷限。就像我們生而為人,侷限是必然存在的。
事實上,許多母親,都曾經或者正在竭盡所能。
比如文章開篇寫到的第一位來訪者。
一開始,女兒暴躁的脾氣讓她很憤怒。然而,當我給予了她一些理解後,她像是馬上就卸下了早已習以為常的堅固而厚重的防禦,一下子放鬆下來。
沉默了一會之後,她非常隱忍地啜泣了起來。
只有到了這個時侯,她的憤怒被看到了,她才終於可以表達脆弱了。
她非常無奈地跟我說:我真的已經非常努力了。
覺得自己脾氣不好,於是努力地刻意改自己的脾氣;
覺得自己需要成長,學著如何更好陪伴和教育孩子,於是就去看書、學習、尋求心理諮詢的支援;
知道父母的陪伴最重要,於是為了努力給孩子一個更高質量的陪伴,她幾乎退掉了週末所有的加班和社交。
我是她的諮詢師,她有多努力,我是知道的。
即便我們都知道,努力的背後,依舊有侷限的存在。
但對每一個母親而言,最公平的是:
不因為這些侷限,就否定了母親的努力和價值。
這不僅是對母親起碼的尊重,對於孩子而言,更是非常重要。
![](http://timg.juduo.cc/2020/12/d6fb2c8558dc4d3abca2e79bb29e2279.jpg)
03
不因媽媽的侷限就否定她們,這背後的價值是:
可以讓我們獲得一個更加整合的角度,去理解媽媽,去理解原生家庭,帶來一個更加療愈的過程。
首先,對媽媽們而言。
這個視角可以讓她們被理解和被看到,並因此能更好地進行自我照顧和親子教育。
就像前面我的來訪者一樣。
她們並非不愛自己的孩子。
但是,當無論她們怎麼努力,都被人無視,甚至還會被人誤解、乃至攻擊的時候,內心是非常委屈的,甚至還會帶著憤怒。
而當她們被理解和看到之後,她們就能在那個點上迅速鬆綁,情緒和壓力得到釋放。
這對媽媽本身的心身健康而言,至關重要。
同時一個媽媽,只有本身先能夠被看到、被理解,她才能帶著這份“資源”去看到自己的孩子。
就像“產後抑鬱”的媽媽們。
產後抑鬱,除了身體激素等軀體性原因外,很多女性因為從懷孕時期“所有人都關注自己”到生產後“所有人都關注孩子”,落差太大,導致情緒問題。
而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更要給新手媽媽更多的關注和價值肯定,道理很簡單:因為她剛剛誕下孩子的辛苦,也因為,她才是那個能夠給孩子貼身照顧的人。
媽媽的狀態不好,也照顧不好孩子。
就像曾奇峰老師曾說:比起學習帶娃的理論知識,事實上,父母本身是什麼樣的人,更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媽媽總是跟我抱怨:為什麼學習了那麼多“教科書”式的養法,卻仍然不能帶好孩子的原因。
這就像是旅行,即便我們看了很多攻略,我們旅行的感受和別人仍然不一樣。
理論,並不負責填充經驗和感受。
只有她真的感受到被關注被理解,她才能不會過分在自己的侷限裡自責。
相反,可以帶著這種被理解的體驗,去理解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孩子。
04
對孩子而言,整合媽媽的侷限和努力,也非常重要。
都說“原生家庭”是很多問題的根源。
如果我們把所有問題,都歸因給“原生家庭",我們就能瞬間得到解脫和療愈,那,這個歸因很值得。
可是,問題就恰恰在於:這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甚至,當我們長期把問題簡單、粗暴地扔給原生家庭、扔給"媽媽們"之後,往往會更無力和痛苦,彷彿我們要等到媽媽們改變,才能完善自己的人生。
一個人要療愈,恨原生家庭可能會是好轉的開始,但整合和重建自我,才是持續好轉的關鍵。
當然,這裡說的整合,不是非要在受傷和虛弱的時候,勉強自己去理解媽媽。我們可以等到內心的痛苦得到釋放,去恨去發洩,直到有了新的力量,再去整合。
比如,來訪者李女士。
她的媽媽,從小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父親是小學校長,卻沒機會讀書。
這一生,可以說吃盡了不識字的虧。
於是,她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的女兒一定要好好讀書,過上更好的生活,不要吃她吃過的苦。
並因此把家庭資源幾乎都傾斜到了女兒身上。
但同時,因為侷限的存在,她能做的選擇其實不多,只會本能地採取這種方式,的確造成了孩子的痛苦。
例如她對孩子期望太高,導致女兒壓力太大。
所以,我不否認侷限對孩子的影響。
而當我們有能力看到侷限,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就像李女士。在經歷漫長的情感流動和抱持之後,她終於有力量看到了這個部分,這讓她豁然開朗。
因為她意識到:媽媽雖然很嚴格,但媽媽愛我。
而當她意識到媽媽的侷限和努力,看到了母愛的一些不完美和笨拙,她也完成了一個和解:
我是被愛的,我值得被愛,只是媽媽當時沒辦法按我需要的方式去愛我,她也有自己的難處。
這個領悟,既是和解,也是自我解脫。
日後她不必困在這個地方,她可以帶著這份愛,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而不再一直苦苦向母親索求愛意。
![](http://timg.juduo.cc/2020/12/0a79627c82cc4635b14fbd1a2e803266.jpg)
當然這裡要特別提一下,如果一個母親對孩子沒有愛的意識和努力,我們也不能去美化母愛,這會帶來更多的創傷。
而文章中我提到的母親,大多並非無愛,而是意識上愛孩子但也無法完美承接孩子的女性們。
她們帶著侷限,從未放棄過愛孩子。
她們也是人,有著普通人的弱點、無奈和無力。
而,我們是否願意稍稍鬆動一下,嘗試去看到她們的努力,以及背後的愛意。
而,作為母親,我們是否也能承認自己的侷限,去更加寬容地看待自己,照顧自己。
這其實是對於我們作為人本身侷限的承認,幫助我們從容一些。
我們能這樣對待自己,
也會學會這樣對待孩子,
孩子也會如此對待自己。
整合之後,有被愛有自愛,也終有愛他人的力量。 END
*本文涉及到來訪者相關資訊,均經過同意並且已做資訊模糊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