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資訊膨脹、生存環境複雜多變的今天,不確定性帶給我們的焦慮前所未有。大多數時候,我們越是焦慮,就越想學習;越是學習,卻越是迷茫。

曾經,當知識稀缺時,我們只要擁有一定量的知識,就能脫穎而出;今天,知識氾濫,我們每個人看似都擁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優渥條件,實際上,知識叢林裡充斥著一個又一個“甜蜜”的勤奮陷阱,讓我們投入無數精力卻收效甚微。為了獲得安全感而拼命追逐“知識”,只會佔用我們今天的寶貴時間,帶給我們明天更大的焦慮。

科學研究表明:

能夠直接運用於改變我們生活的知識,遠不到1%,而其餘的99%,更多的是在滿足我們的求知慾或獵奇心態而已。

我們想要讓自己的未來更有價值,讓自己對生活更有預見性,讓我們的行動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就必須升級自己大腦的“作業系統”,同樣的,對於今天我們10後的孩子們來說,僅靠輸入“知識”,已經遠遠無法為他們構建未來的成功基礎。

這也是這幾年,我在研究家庭教育的課題時常常想的:成年人世界中的問題,往往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警示。當我們自己都無法透過“掌握”知識來獲取優勢時,再一味地用我們小時候“勤奮學習”的方式去教導孩子,豈不是明知有坑,還推著孩子往裡跳?

所以除了研究個性、專長的發揮,我也把注意力放在了“思維方式”的領域。最近我會給大家推薦幾本關於“思維升級”的好書,今天就是其中一本,來自澳大利亞的布萊恩·格里瑟姆博士的《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作為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工作技巧領域的資深導師,他的這本書以非常清晰的架構,詮釋了一個核心關鍵詞——敏捷思考(SMART THINKING)。

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思考過程,常常包括三大重要模組,第一個模組是“概念思維”,也就是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第二個模組是“創新思維”,我們如何構建世界;第三大模組是“決策思維”也就是我們如何應對世界。

在這每個模組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幾十年的“經驗”,遺憾的是,當年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思考”,所以我們很多人並沒有成體系的“思考框架”,而是在認識、構建、應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從既有的現成做法裡去摸索嘗試,對了就對了,錯了,也就錯了。

正因為沒有系統學習,我們很難獲得認知層面的提升。今天,我們的孩子,不能再浪費時間重走我們的老路。

這本《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我最推薦的,是給正在養育孩子的父母們看,因為我們渴望讓孩子更強,因此我們也最有動力,好好研究這有點“燒腦”,但卻有著長遠意義的課題。

幸運的是,布萊恩·格里瑟姆博士寫過多本暢銷書,所以他的這本新書的邏輯很清晰,寫作方式也較為通俗。從目錄中可以看出,無論是認識、構建,還是應對這個世界,每個思維階段中,我們都有一些常常會陷入的思維誤區,大家可以在看完前言之後,就根據自己的薄弱點,尋找對應的思維階段,看看對應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提升我們的思維力。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書中兩個對我的家庭教育理念影響較大的觀點,一是忘掉自己;二是再三反思看似確定之事。

前者,用於應對“應試教育”中我們必須經歷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我們不得不做之事;後者,用於權衡和不斷強化人生的深層次意義,關注的是我們真正的價值所在。

(一)忘掉自己。

布萊恩·格里瑟姆博士在《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中提出,忘掉自己是敏捷思考的一大關鍵特徵,指的是在思考中:

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意願,丟棄自我中心和麵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別人的想法和喜好。

這一點,尤其適合用在應對“應試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很多孩子(包括曾經的我們)在應試教育中最為痛苦的一點,就是對枯燥的知識難以提起興趣。無論是記憶還是理解,也不管文科理科,極少有孩子真正享受學習的過程。

但我們都看過不少新聞中寫道,某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對某個科目特別感興趣;甚至於,某個不愛學習的孩子,透過打電子遊戲竟然大幅度提高了歷史成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是大多數孩子就是“沒興趣”。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的“忘掉自己”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所謂的“興趣”是從自身出發,前面都帶著“我”這個主語,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考慮:

我們編寫語文教材的老師,編寫數學課件的老師,他們編制書目的過程中,一定是以“儘可能有邏輯的、讓孩子們能夠理解能夠喜歡”的方向去考慮大綱,考慮表達方式。那麼,如果我們能夠“忘掉”自己的角度,從編書者的角度來“欣賞”我們的課本,就能從根本上從“排斥”的角色中抽出身,跨出和我們的課本、教材和諧相處的第一步。

這一步到底有多重要?

當你背誦語文課文時,首先“忘記自己”,考慮作者的時代背景和生平。假設我們是作者的朋友,身處戰亂或是人生低谷,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壯志難酬的悲嘆,又何嘗不像古裝劇一樣的精彩?我們要費心去揹他的立意嗎?“甄嬛體”都不是問題,文言文又何嘗不是一本小說?歷史也是一樣,是非常容易投入的學科,只要我們首先“忘記自己”,不去排斥和對立。

那有人問,理科呢?生物還勉強可以理解,那數學、物理和化學呢?我們要感謝今天的時代,給我們太多資源,雖然第一段我們提到,盲目地為了學習而學習會加劇焦慮,但如果是“有目的”的學習呢?理科的學習更像是武學中“打通任督二脈”,解題方法並不難,只是和題目聯絡不起來,和知識點關聯不起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出題者的角度去看待這些知識點,用智力闖關的心態從題目中倒推複習。當題目和知識點的聯絡帶來我們大腦的更多連貫思考時,就會產生“打通任督二脈”的通暢感。

從編寫者、出題者的角度來考慮教材,投入認可甚至情感,能夠從最根本上提升我們對“應試教育”的接受程度,從而大幅度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二)再三反思看似確定之事。

對待“應試教育”,我們要“忘記自己”,然而對待我們的整個人生,我們則需要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不斷地提醒自己,不斷地反思自己。

布萊恩·格里瑟姆博士在《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中指出,再三反思看似確定之事,就是要求我們:

透過表象、深入本質,不按照固定模式草率決定。

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會對我們有所要求,同樣的,孩子們也面臨這樣的情況。

老師要求他們有好的成績、同學希望他們和自己玩耍(甚至可能有部分同學希望你的孩子別那麼努力學習,所以在某些學風一般的學校,太過努力的孩子甚至會被其他孩子們排斥)、爺爺奶奶要求他們多吃飯多睡覺多穿衣服,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則更加貪心,可能會要求他們“各方面全面發展”,而我們多少人考慮過,孩子應該對他自己有什麼要求呢?他的存在價值,只是為了滿足我們所有人對他的期望嗎?

我們的孩子(包括我們自己)都很少(或是幾乎沒有)被鼓勵過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極少有人會告訴我們的孩子要如何透過表象去觀察生命的本質。

在過去,可能一個人就在迷茫中終老(或者一輩子都不曾感受到迷茫),只是按部就班地跟隨周圍人的要求去度過一生,然而今天,這種“和諧”的茫然已經不復存在了。鋪天蓋地的資訊、更加激烈的競爭都告訴我們,未來我們的孩子不可能不去思考本質,不可能騙自己一輩子。

在我所接觸過的家庭教育案例中,初二以上的孩子們,大多數都曾表達過迷茫的心情,他們的獨立人格逐漸形成,開始隱約覺得,他們的生活裡,不應該只有學習,但周圍的一切給予他們強大的壓力,以至於他們無暇思考更深層的東西。我們現在多少年輕人,甚至中年人,依然把這個問題帶到了今天?

我曾和我的前輩探討過:在孩子的教育中,如果有一件事情不得不做,那會是什麼?前輩告訴我,從孩子小時候起,只要遇到問題,就要引導孩子思考: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什麼?我們可以怎麼解決它?

被這個問題餵養大的孩子,遇事不慌,既有主見又有靈活性,既會聽取他人建議又不會被他人操縱。

因此,幫助孩子強化分析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從小就學會去透過現象看本質,利用青少年時期這短暫的十幾年,把他們扶上馬,陪他們走一程,幫助他們去思考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意義非凡。

布萊恩·格里瑟姆博士的這本《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裡,還有許多關於大腦開發、認知升級的實操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翻閱。

9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長晚年必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