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的孩子小波現在讀二年級,這個孩子真是讓家長操碎了心,每天寫作業時一會左看看一會右看看,太不專心了。只要家裡有任何動靜,他都要跑過去看看,一個小時過去了,媽媽問他作業寫了多少呀,小波說,剛開始。媽媽說,那你什麼時候能寫完呀,小波說,今天上午肯定能寫完。媽媽很無奈的走開了,撂下一句話,趕緊專心寫作業,我中午檢查。小波寫了沒有十分鐘就開始研究自己的筆,甚至把筆都給拆了,然後整個屋子裡跑來跑去找東西,不知道他在搞什麼,看著他這樣子,媽媽生氣了,大聲呵斥,你能給我坐下來好好寫嗎,再不專心寫小心我揍你。不管媽媽嚇唬他還是對他說寫完作業後獎勵他,發現對他都沒有效果,他寫作業時還是非常不專心。而且媽媽還接到老師的電話,說這孩子在學校上課的時候總是東張西望,上課走神還有小動作不斷。

媽媽就納悶了,自己帶孩子去專業機構檢查過,孩子不存在注意力缺陷的問題呀,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定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現了問題,是自己太嘮叨了,還是自己對孩子要求太苛刻了,媽媽開始了反思。有一次又碰到孩子寫作業還是以往的狀況,媽媽沒有發火也沒有去批評孩子,而是先觀察了孩子幾分鐘,然後走到孩子身邊對孩子說,小波,你是不是不愛寫作業呀?小波望著媽媽說,沒有呀,媽媽說,我看你現在也沒有在寫作業,總是在做作業以外的事情,不如我們先放下作業來放鬆一下好嗎,小波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媽媽,媽媽說沒事,休息一會嘛。然後媽媽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你聽過小貓釣魚的故事嗎,孩子說好像聽過,媽媽說,你能給我講一下嗎,孩子說我記不太清楚了,還是您再給我講一遍吧,於是媽媽開始了講小貓釣魚的故事。
一天早上貓媽媽帶著小貓到河邊去釣魚,他們剛剛坐下,一隻蜻蜓飛來了,蜻蜓真好,飛來飛去像架小飛機,小貓看了真喜歡,放下魚竿就去捉蜻蜓,蜻蜓飛走了,小貓沒抓著,空著手回到了河邊一看,貓媽媽釣了一條大魚。小貓又坐到河邊釣魚,一隻蝴蝶飛來了,蝴蝶真美麗,小貓真喜歡,放下魚竿,又去捉蝴蝶,蝴蝶飛走了,小貓又沒捉著,空著手回到河邊一看,貓媽媽又釣了一條大魚。小貓說,真氣人,我怎麼一條也釣不著啊!貓媽媽看了看小貓說,釣魚呀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你一會捉蜻蜓,一會捉蝴蝶,怎麼能釣到魚呢?講到這裡的時候媽媽問小波,為什麼小貓沒有釣到魚呢,小波說,因為它不專心,一會捉蜻蜓,一會捉蝴蝶。媽媽笑了笑接著講故事。
小貓聽了貓媽媽的話很難為情,從此就一心一意的釣魚了,一會蜻蜓飛來了,小貓就像沒看見一樣,一步也沒走開,不一會兒,嘿,釣竿上的線往下沉,釣竿動起來了,小貓使勁把釣竿往上甩,一條大魚釣上來了。魚摔在地上,噼噼啪啪的亂蹦,小貓趕緊捉住大魚,高興的喊了起來,我釣到大魚了,我釣到大魚了,後來貓媽媽和小貓一起拎著釣到的魚高高興興的回家去了。
這個故事講完了,媽媽問小波,小貓最後是怎麼釣到魚的呢?小波說它一直在專心的釣魚,媽媽說,今天的故事咱們先講到這裡,以後每天都講一個故事好嗎,孩子說那太好了,媽媽說,你先玩一會,一會去寫作業好嗎,小波點點頭連聲說好的,一段時間後,媽媽發現小波寫作業確實比以前專心多了。
每天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遠比每天訓斥他有效。我們都知道,小貓釣魚這個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就是做事要專心,這其實就是一種故事暗示法。故事猶如通往孩子心靈的一種幽徑,故事的隱喻可以作用於孩子的心靈,讓他們的行為發生正向的改變,如果一個故事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如實呈現孩子的心靈狀態,並帶著愛和鼓勵提供一種解決方案,或帶著看待事物的新視角,孩子就會接收到故事中的訊息,令人欣喜的改變就會由此發生。但是要注意的是,當給孩子講故事或者編故事的時候不要把故事的含義直接告訴孩子,這樣就不靈了,因為孩子會以為你在忽悠他,也就是說暗示不能挑明,挑明瞭就是單純的期盼,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另外暗示者要足夠相信,相信一定是從意識到潛意識都要相信,如果意識和潛意識發生衝突的時候,往往潛意識會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想做卻沒有去做,明明很努力卻沒有效果的原因,那是因為你的潛意識就是不想去做,所以肯定做不好,你永遠沒有辦法把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積極暗示傳遞給孩子,也許對方會暫時的被忽悠,就像小品賣柺裡被忽悠瘸了的範偉,但是他會很快醒悟過來上當了,這就是很多暗示效果很快很好,但是那只是暫時性的效果,過幾天就又反覆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講一些故事治療,遊戲治療,就是要和他們講一些毫無章法的故事,做一些看似無意義的遊戲,但孩子身上的一些頑固的不良行為可以慢慢得以解決,因為看起來聽起來無意義的話語和行為裡面有更多的潛意識的表達,即使你沒有解讀出來它的含義,但是它能夠被表達出來就能解決問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