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曹媽媽又焦慮了……

還是為她那18歲的兒子,她兒子從去年被醫院診斷為抑鬱症到現在已經快一年半了,她說剛開始她以為一兩個月就能去學校了,所以她那時候還不是很焦慮,每天及時叮囑兒子吃藥,吃了三個月藥,孩子情緒確實好多了,但就是不去學校。

經過幾次和兒子的”交鋒“,曹媽媽無奈自己走進了心理諮詢室,她想求助心理諮詢師來說服兒子去學校,但心理諮詢師告訴她:孩子出問題,根源在父母,只要父母調整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曹媽媽開始在一週一次的長程諮詢,她說自己變化挺大的,但有一點時不時讓她睡不著覺,那就是兒子的上學,她看到兒子可以和同學聚會,可以和朋友電話聊天,和父母也算融洽,但就是不去學校。

每隔一兩週,曹媽媽就有一兩次失眠,整夜睡不著覺。和兒子也為此發生過幾次大的爭執,每一次爭執後,兒子就把自己鎖進房間不出來,甚至連飯也不吃了,曹媽媽又嚇壞了,趕緊給兒子道歉,告訴他,他不去學校都隨他。

這不,前天她又為去學校的事和愛人幹了一架,她認為是愛人那種拖延的性格影響了兒子。曹媽媽說,只要兒子去學校,才能說明他的抑鬱症好了。

孩子去了學校,他的心理問題就好了嗎?

很多患上心理問題的青春期孩子媽媽都有這樣的執念:孩子只要在家裡,那就還有病,只要孩子去了學校,那就說明好了。她們把去學校和沒病畫了等號。

在我接觸到了案例中,有很多孩子復學了又回來了,只要學校裡有個風吹草動都可能是讓他們再次抑鬱發作的訊號。他們並沒有”好“。

孩子去了學校,也不等於他的心理問題就好了,孩子不去學校,也不能說明孩子的心理問題就還很嚴重。

那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去學校?

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第一個條件是孩子主動去學校。如果孩子堅決不去,家長威逼利誘,透過拿錢交換去學校,透過斷網斷糧的方式逼迫孩子去學校,甚至是和學校的老師一起騙孩子去學校。這樣的方式,你很快發現無效,孩子要麼窩回家更嚴重了,要麼徹底和父母決裂。上次就有一個案例,那個男孩要求租房子為由去了學校,但是隻去了一週,孩子就把房子的鑰匙換了,不讓父母進去,他一個人住。

第二個條件是學校環境包容。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父母認為學校就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校的環境肯定是適合孩子的。學校固然確實是被定義為教書育人的地方,但是不是所有的學校都能心安理得地擁有這個稱號就不好說了。有些學校抓紀律非常嚴格,學校會把每個班的出勤率作為這個班的班主任的年底考核項。這樣以來,班主任就要嚴格執行百分比出勤率,我們的孩子很難適應這樣的環境,他做不到一週六天,每天從早7點到晚10點在學校。

第三個條件是孩子的基本認知調整好了。孩子的情緒穩定了,基本的認知有了變化,不再固執地認為不考第一就不去考試,也不覺得同學的一個眼神就是針對她的。

不管孩子去了學校,還是沒去學校,我們父母面對患有心理問題的孩子,都要做以下幾件事情:

首先,我們要有基本的認識,孩子的心理問題的好與不好,與孩子去不去學校不能畫等號。

其次,我們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也就是要調整孩子出現了偏差的認知。而不是看著孩子能和同學聊天了,能出去聚會了就認為孩子沒問題了。如果不知道如何調整孩子認知,可以看看這篇文章青春期出現心理問題,大一點就好了,是真的嗎?

就像上面的那位曹媽媽,他兒子沒有參加高考,準備下一年參加。但他的交往同學幾乎全部是初中同學,沒有高中同學,因為孩子在初中時有輝煌的成績,當時老師和同學都看好他。

據曹媽媽說,現在只要催孩子去看看書,兒子就說那我就去做競賽題了,而現實的情況是,他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沒動過筆做題了,外部的環境也不允許他透過競賽來再一次獲得老師和同學的關注。

他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不願接受現在的自己學習“很渣”(他自己認為的,其實他的成績依然在重點中學是中上水平)。如果他的認知不改變,即便是他去了學校,等到下一次考試結束後,很可能依然退回到家裡。

花兒,家庭教育實踐者。兒子在青春期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由於自己的無知,跳過很多坑,被人洗過腦,浪費了不少的金錢和時間,痛下決心學習青少年心理學。經過兩年多的苦痛和喜悅,終於穩穩地展現出笑容。同步持續幫助一部分家長走上自我救贖和幫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困境的路。有青春期孩子困擾的父母關注我。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新增輔食“禁忌”多,爸媽瞭解這3個事項,他能少點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