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 ◆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什麼樣,看他的朋友就能判斷出來。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千萬不要忽略朋友對孩子的影響力。

孩子間的友誼,除了單純和美好外,和大人世界一樣,也會有爭吵和衝突,甚至還會有孤立和排擠、嫉妒和傷害、欺侮和霸凌......

朋友間偶爾爭吵沒什麼,但“毒友誼”就不行了。

它不僅不能讓孩子體會到友誼的美好,反而會讓孩子消極和自卑、傷心難過,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友誼很重要,但“毒友誼”就算了

友誼,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養的迷思》的作者哈里斯更是認為,同輩群體往往才是塑造兒童行為和改造孩子性格的地方。

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有可能會遇到“有毒”的友誼,從而讓“同伴效應”對孩子產生負面和消極的影響,遠比我們擔心的早戀嚴重的多。

怎麼判斷哪些是“毒友誼”呢?在美國的《今日心理學》,艾琳倫納德博士總結了“毒友誼”的幾個特徵:

孩子經常不開心甚至哭泣;

自信心萎靡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為了讓朋友開心一味討好對方被嘲笑、輕視;

提出的想法總是得不到重視;

在一段友誼中一直沒有進步產生了厭惡自己的想法。

比如:

最好的朋友突然有了“新歡”,於是就將“我”拋棄,“我”小心翼翼地去挽回,卻無功而返;和朋友一直相處很好,但有次考試超過了他,他就開始疏遠“我”,並在背後說“我”的壞話;朋友總是對“我”挑三揀四,總讓“我”感到無地自容,為了維持友情,“我”總是討好他……

總的說來,就是孩子在這段友誼中,受傷多,歡喜少,常常情緒沮喪、愁眉苦臉。我們平時要多多留意,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如果孩子陷入“毒友誼”,要及時給予孩子引導和疏解。

孩子的毒友誼,比早戀更可怕

孩子的交友問題總是時時牽動父母的心。

爸爸媽媽既怕孩子交不到朋友,又怕孩子在交往中吃虧,更怕孩子交到“壞朋友”,受到不良影響。

之前有一部記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裡面一對好朋友的表現,就引起了無數爸媽對孩子交上“壞朋友”的擔心。

片中有一個男孩——於子爍,聰明、獨立、有主見,但同時也算是一個“問題”男孩:

他撒謊、作弊、欺負女孩、喜歡破壞規則。

而糟糕的是,受子爍影響,他的好朋友熙仔有樣學樣,也出現了這些問題。

因不滿小姑娘昂米諾的色彩填塗,子爍對昂米諾進行了一連串責問,並攻擊米諾人醜,熙仔緊隨其後,也圍上前去指責。

直到又氣又怕的米諾嚎啕大哭,熙仔才想起 “男孩子不應該欺負女孩子”。

扔骰子得糖果遊戲,子爍為了贏得更多糖果,想出了作弊方法,在子爍的指導下,熙仔也快樂地參與了作弊,並在之後一起選擇撒謊隱瞞。

因為嫉妒小女孩一諾被老師指定為小隊長,於子爍就聯合熙仔一起去威脅和捉弄一諾。

直到另一男孩看不下去,出來強勢制止,熙仔才跟著於子爍回到座位坐好。

看到熙仔這個樣子,不少家長忍不住會擔心:

萬一自家孩子也被朋友“帶壞”,那該怎麼辦?

孩子品行變壞成績變差只是一方面,更可怕的是,“毒友誼”可能會毀了孩子的前程甚至生命。

曾經有這樣一段影片,讓無數父母膽戰心驚。

一個藍衣女孩,帶著兩個大約七八歲的女童,爬上了高樓樓頂露天天台,並翻過天台的欄杆,正在玩著危險的遊戲。

在她們的身邊,沒有任何防護,而腳下離地萬丈,稍有不慎就是萬丈深淵。

更讓人背脊發冷的是,兩個女童還在相互攙扶著往天台邊緣後移。

若再往後幾釐米,摔下去就是必死無疑!

再反觀藍衣女孩,自己則站在安全的角落。

所幸,影片拍攝者發現了這一幕,用溫柔的聲音把兩個女童勸回到防護欄裡面。

當拍攝者說表示這樣很危險時,兩個女童一臉茫然,且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剛已經在鬼門關走了一圈。

面對拍攝者的勸解,藍衣小女孩的行為則讓人瞠目結舌。

一上來就是怒斥拍攝者,“我們不可能掉下去”;

還要求拍攝者必須把影片刪了,見拍攝者拒絕,又是上前撕扯、拉拽搶手機。

若拍攝者沒有看到這一幕,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我們不敢想,也不敢猜測。

兒童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孩子交朋友時,我勸你做個“勢利”的媽媽!

心不善,不可處;品不正,不可交。

朋友固然重要,但帶刺的友誼,還是不要為好。

學會3招,幫孩子遠離“毒友誼”

幫孩子結束毒友誼的時候,我們要講究方法,不要粗暴地干涉。

因為選擇和誰交朋友,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他重要的權利。

且”粗暴干涉“還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容易讓孩子產生“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也就是越阻攔,越牢固。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不貼標籤,只羅列客觀事實,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

任何事情的改變,都是從自我察覺開始的,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幫助孩子的第一步,是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這時,可以透過聊天的方式來進行引導。

比如,可以這樣和孩子聊天:

寶貝,媽媽看到,有幾次你們一起玩時,她總是說你做不好。可我覺得你是個很努力又上進的好孩子。我很好奇,她是一直是這樣和朋友相處的嗎?

或者:

你們每次在一起時,你都要聽他的。你喜歡他這樣做嗎?

在聊天中,只需用客觀事實來描述事情,而不是直接給對方“貼標籤”,告訴孩子,“他貶低你”“他命令你”。

父母透過羅列事實,來幫孩子梳理思路,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判斷這段友誼是否該繼續下去。

我們的目標不是讓孩子承認這是一個壞朋友,而是要讓他對這段關係進行深思熟慮的分析。

咱們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不會自己分析和判斷問題。

不貼標籤的聊天方式,不容易造成孩子的牴觸和反感,容易讓孩子開啟心扉,讓他們把真實的想法告訴我們。

瞭解孩子的內心訴求

在和孩子談論這件事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留心,從言談話語間,瞭解孩子的心理訴求。

例如,我們來看這段對話:

媽媽:“大家都不喜歡他,你為什麼喜歡跟他玩呢?”孩子:“跟他玩我能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平時我都遇不到。”

看得出來,孩子在對方身上,是有所需求的。

類似這樣的資訊,足以讓我們反思,平時在教育的過程中,是不是遺漏了什麼?

比如,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限制太多,導致他無法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既能吐露心聲,我們也能發現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問題。

當把孩子心理需求的“漏洞”補上時,他就不會再向外界索取了。

他們在和朋友交往的時候,就會更加在乎平等、尊重、互愛,“毒友誼”自然也會漸漸遠離。

幫助孩子制定“撤離”計劃

最後,一旦孩子已經決定要離開這個朋友時,這件事最困難的部分已經完成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撤離”計劃,幫助孩子順利離開毒友誼的控制。

比如可以用漸進的方式,進行冷處理,透過逐漸減少在一起的時間,來慢慢淡化友誼的濃度,讓有毒的友誼自生自滅。

幫孩子脫離“毒友誼”的同時,我們還要讓孩子和朋友學會分享和承擔責任。

懂得分享,才能贏得更多信任;

學會承擔,才能不依附於人,更加獨立。

這些,都能讓友誼維護得更長久。

願所有孩子都能結交善良、正能量、優秀的朋友,一生陽光,一生溫暖。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在睡覺前若有這些“癖好”,寶媽可別制止,是他很愛你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