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繼續分享一下《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

這一點無可厚非,無論是“子不教父之過”的世界還是我們每天生活的現實空間。孩子每天在家庭這個空間環境裡面接觸的最多的一定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我們的一言一行真的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或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和感受,當我們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孩子對我們的模仿已經達到了極致。比如,逢年過節我們聚會,孩子看到大人們面前的酒杯,就一定會要求他的面前也有一個杯子。他看到大人們舉起酒杯乾杯,他就一定會要求,並且學著我們的樣子去同我們乾杯。甚至於有時候我們在說話,都會被孩子像復讀機一樣模仿。

我們有時候的脾氣暴躁同樣會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傳染方式,感染到孩子,讓孩子在他的行為裡面也會模仿我們的這種所謂的暴躁。一般節儉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是會受到這種影響,要麼非常的節儉,和他的父母以及成長環境一樣。要麼就是他討厭這種方式,變得非常的極端。

“孩子一生的學習,行為以及健康狀況都建立在與父母積極的,相互迴應的,禮尚往來的基礎之上”

這段話,看上去無比的高大上,並且樊登老師還舉了一個馬薩諸塞大學心理學教授做的“鏡面實驗”的例子來說明。大致的意思就是,孩子會根據母親的反應和麵部表情表現的情緒化,而這種又會影響到母親,使母親變得同樣的焦躁不安。隨著母親面部表情的轉變,孩子的情緒又會變得高興起來。

比“面無表情”更加嚴重的傷害,樊登老師又舉了一個認知社會學家貝蒂哈特的實驗,透過不同層次的家庭環境來驗證了,貧困的家庭父母同孩子交流的詞彙相對富裕家庭父母同孩子交流所用詞彙的多少來說明所謂積極與消極的效果不同。

“父母每天都在用語言定義和描述著孩子,很多孩子逐漸變成父母所描述的樣子。有的孩子被這些語言‘驅趕’,最後成為了語言裡所塑造的那個人”

看到這裡,我就想起我小時候經常看到或者聽到有很多家長,老師在訓斥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的時候都會這樣,一種殘酷的語言上的攻擊“你將來一事無成”“你將來收破爛去吧”之類的話。這裡我覺得還是要根據不同的孩子型別來界定,很難一概而論。

相信同我一樣受到過這種教育的孩子一定不在少數。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被這種語言塑造成真的一事無成。有很多到了後來還是很有出息,很有成就的。但是我也見到了,真的被塑造成所謂一事無成的同學……當然了我們不去評判一個人的工作好壞與社會地位。畢竟理論上講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除了語言之外,父母的行為模式也在影響著孩子”

這種語言加上行為的雙重攻擊模式,對於孩子來說都是經歷過的。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在語言攻擊的同時被拳打腳踢的經歷一定是大多數人可以產生共鳴的話題。有點無力反駁,因為我們成年之後也經常會因為一些口角去摔東西去摔門而出。當然了,隨著歲月的流逝,以及社會上的被摧殘蹂躪,我們的稜角漸漸被抹平之後,我們也學會了控制情緒,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但是,如果按照書中所述,我們之前的那些行為一定是在小的時候受到過的影響。

“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影印件’上的資訊如果有錯,一定是‘原件’出了錯”

不可否認,因為否認了就等於是推卸責任。作為孩子的終身導師,作為孩子來到人世間的引路人,作為孩子的締造者也好,毀滅者也罷,我們都是孩子的所謂“原件”,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響著孩子的世界觀的建立和形成。我們不能抱怨孩子,或者說我們不能單純的抱怨孩子,我們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想辦法去引導孩子。不要讓我們的“影印件”出自一臺“老舊的影印機”上面滿是汙點。

“電視機裡有故事,有語言,孩子也會模仿,但電視機是死的,不會互動。孩子模仿了動畫片裡的人物之後,電視機沒有反應,他根本無從判斷對錯,也不會獲得成就感,更不知道應該繼續還是停止”

這一章節的最後,樊登老師似乎是對把孩子交給電視機的家長的一種極度不滿的宣洩和憤慨的表達。當然,憑藉樊登老師的智慧,這種表達的措辭一定是有理有據的。而且是讓人極度認可的。畢竟電視機,電腦,平板,手機,這些東西連一個大人都能被毀掉,更何況是孩子呢。

父母的孩子的影響很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是一個每個人都知道和明白的道理。可是,即便是這樣我們每天的忙碌,每天的所謂私人空間,每天的勞累都被我們拿出來當成了不去陪伴孩子的藉口,把孩子交給了電視機等電子裝置。

我們都知道孩子會模仿我們,我們也知道惡語相向的教育方式不好,更加知道情緒控制的重要,可是為什麼做不到呢?就像樊登老師書裡面說的那樣,我覺得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孩子性格養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的引路人和所謂“原件”,都應該仔細的去深思,去反省,去改變。

最後,與君共勉!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讓未成年人玩遊戲,那你們倒是給點其他娛樂方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