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母愛似海,我們從來都不曾懷疑她的浩瀚與深沉。但是過於濃郁的母愛卻會讓孩子產生想要逃離的想法。要麼反抗父母、要麼自我否定、要麼與父母無話可說、要麼產生各種行為問題。

總的來說,都是親子關係的破裂,才導致了孩子和家長之間愛的紐帶斷裂,讓孩子與家長漸行漸遠。

在《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中,作者總結了常見的親子關係出現衝突的五種型別,同時給出了五種相應的修復親子關係的方法。

透過書中的理念和案例,我們不僅能夠解決自己正在面臨的親子問題,還能對親子關係的互動中可能會產生的各種問題有一定的瞭解和掌握。為手足無措的父母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中國沙盤遊戲實戰專家,國內多維沙盤遊戲的代表性人物。從事沙盤遊戲的系列教學和研究工作20餘年。組織的心理健康線上、線下培訓的參與者達10萬餘人次,諮詢過的個人、家庭心理案例3萬餘例。

本書是作者20多年心理諮詢案例的選編,針對中國式親子衝突的特點,圍繞認知、情緒、意志行為、人格成長和人際關係五個方面,解決令無數家長困惑的親子衝突和矛盾。

書籍介紹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這是一本寫給家長的書,在面對親子問題時,大多數家長都是茫然無措,無從下手,似乎我們的出發點永遠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卻總也不領情。時間長了,家長厭倦了,孩子疲累了,各種問題也就隨之爆發出來。

為什麼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為什麼孩子叛逆、不聽話,為什麼孩子缺乏安全感,為什麼孩子總是出現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

家長提出了無數個為什麼,問自己,問孩子,可是沒有人能夠給我們一個準確的解答。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所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父母的問題,只有父母徹底地覺醒和轉變,破裂的親子關係才能一點點得到修復和重建。

一、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就是“用心”看見孩子!

生命只有被看見,那些在孩子體內隱藏的熱情、靈感、勇氣等美好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喚醒。

曾經,一位家長感慨道:孩子最想傾訴的人,竟然是老師,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因為孩子覺得老師能夠懂他,能夠看見他!

看見孩子,不僅僅是簡單地陪著孩子,還要看見孩子行為背後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語言。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孩子淘氣、叛逆、打人、害羞,情緒失控。

我們開始抱怨,開始說教,開始指責,甚至威脅、打罵。

我們總是說:老師,您看看我家孩子有什麼問題嗎?

“看見了呀,孩子不是已經告訴你了嗎?他在向你求助呀!”

孩子總是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孩子其實是最懂父母的人,但是他們也無時無刻不在期待得到父母的理解。

看見孩子,看見孩子的期待,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語言,才能在孩子與父母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

孩子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只有被父母用心看見的孩子,才能成長為他自己想要的樣子。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父母深深地看見!

書中的第一章,就從父母與孩子的認知偏差出發,指出:你認為的只是你認為的,鼓勵家長建立合理的認知系統,與孩子建立情感的聯結,從而改善親子關係。

二、以愛為名的傷害——令人窒息的愛!

當我們在抓沙子的時候,手握得越緊,沙子流失的越快,但是,當我們張開雙手,輕輕地托起沙子時,沙子會在我們的手掌心,安穩而舒適!

孩子就像我們手心的沙子,當父母想要牢牢地抓住孩子,控制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拼命地掙扎、逃脫,但是當父母安穩地將孩子託在手心的時候,孩子會體會到內心的寧靜和安全,體會到父母給予的支援和關愛,親子關係也會發展地很好很健康。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體現在方方面面,無論是學習還是情感。有些父母,控制孩子時為了面子;有些父母控制孩子,是為了圓自己那個年少時的未曾完成的夢想,還有些父母,控制孩子時為了滿足自己的高高在上的權力感。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都會令孩子覺得不舒服,甚至窒息。

傾聽孩子的心聲,共情孩子的感受,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孩子的情緒,不要用大人的思維習慣來要求孩子。

有界限的愛,才是最好的愛,不要用愛讓孩子窒息。

書中第二章,作者告訴我們,不要讓情緒控制了我們的感情,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支援和信任。

三、孩子學習好,關鍵在於培養自驅力

平時母慈子孝,一提學習就雞飛狗跳,相信這是很多家庭的常態,怎麼辦呢?

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學習成為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迫於父母的壓力而學習,也不是為了別人而學習。

他都18歲了,媽媽還事事替他做主。他幹什麼父母都認為他做的不夠好。現在他遇到很多現實問題,父母又不能替他解決,他不知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只能想著如何逃避。

文中的這段話,是不是描述了很多人的一個狀態呢?

有內驅力的孩子,他們參與度更高、行動更持久,成就感也更足。而想要喚起孩子的內驅力,父母首先要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今天我們簡單談一談,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呢?

首先,家長需要反省自己,孩子有沒有學習的自主權,所謂的自主權,就是在沒有人逼迫的情況下,孩子自己打心眼裡想做。

對於孩子而言,學習不是為了談好父母,也不是為了逃避懲罰,而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學。

當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決定自己什麼時候學、學什麼的時候,孩子的自主權就被釋放出來了。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讓他們“自己做主”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而且很“爽”。他們會發自內心地認為這件事就是我說了算的,我就是自己的主宰。

父母真正放手,孩子才會有成長的空間和機會。而放手的前提就是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父母能夠克服自己內心對於孩子的焦慮和恐慌,願意將孩子的生命交到孩子手上。

有一句話說的很形象:這是他的人生,你卻始終掌控方向盤。

書中第三部分,從內驅力的角度,向我們展示,在父母的控制下,孩子不僅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還會滋生出各種各樣的叛逆行為,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家長沒有懂得孩子發出的“求助訊號”!

四、培養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

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當今社會,最應該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觀念。只有父母的教育觀念發生變化,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獲益終生。

簡簡單單的一句“聽話”,早已不是判斷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標誌。而孩子們已經長大了,他們思維更加成熟,更有自主性和行動力,父母們卻依舊在原地踏步,這樣的落差必然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種種矛盾。

孩子需要的尊重、支援,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鼓勵和信任,同時他需要父母放手,讓他去擁抱自己的明天。那種打壓、否定式的教育已經不適合當今新時代的孩子。

我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的表達卻有很多種,能否選擇對孩子有幫助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愛意,能否摒棄掉來自上一輩的愛的表達,已經成為當代父母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再也不要說:我小時候曾經經受過多少打擊和否定了!

再也不要用過去的思維和教育方式來面對新時代的孩子了!

第四部分,從人格完善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案例,被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愛著的孩子,最後只能被愛折磨著,甚至痛苦一生。

五、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有的家庭關係,是一口鍋裡的生米,粒粒分明,邊界清晰。而有的家庭關係是一鍋粥,你粘著我,我粘著你,相互連在一起,誰也分不開。

在一個家庭中,主要的人際關係分為三種:夫妻、親子、同胞。

其中,夫妻關係是最基礎,也是最親密的關係。夫妻之間既要建立雙方的同盟,又要彼此保留適當的空間和隱私。只有夫妻關係融洽和諧,家庭中的其他關係才會有積極的發展方向,可以說:夫妻是一個家庭維繫的根本。

而親子關係的發展,可以看做一項縱向的發展,從孩子與母親的黏連,到孩子能夠獨立生活,父母在做的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相送。父母從最初的全權包辦,到適當管教,再到徹底放手,是一個非常艱難,但是非常偉大的過程。

這個分離的過程,完成的好,父母能夠體會到為人父母的成就感和喜悅感。孩子也能獲得比較輕鬆自在的發展。

同胞關係,則是區別於上述兩種關係的。兄弟姐妹之間有扶持、有關愛,同樣也會有競爭。如何平衡同胞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父母們所面臨的一項重大考驗。

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同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一樣,同樣需要我們去維繫。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彼此牽掛又相互獨立,把家塑造成一個溫暖的港灣,製造無壓力的相處時刻。才能讓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積極地投入到家庭情感的交流中,為家庭的和諧增添自己的力量。

家庭才能更加和諧、寬鬆,處於其中的成員才能更好的接納對方,愛對方。

我愛爸爸,也愛媽媽,但是我明白,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啊,而我只是我自己!

第五部分,從人際關係的角度詮釋了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對於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強調每一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員,每一個人都應該在家庭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

讀者感悟

這是一本心理學的入門書籍,因為它從心理沙盤遊戲的角度,用最大眾的言語和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心理學的奧妙。沒有高深的語言,也沒有艱澀的詞語,即使沒有心理學的基礎,依然也能讀懂這本書。

這也是一本父母的行為手冊,書中的案例可能就是你的家庭中正在面對的問題,也可能是已經發生卻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每一個關心孩子心理健康,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都應該讀一讀的書。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簡簡單單是孩子的問題,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身療愈和成長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才能打造一段和諧友愛的親子關係。

我是簡柒,一個在育兒路上砥礪前行的心理學愛好者和踐行者。《親子關係的重建》推薦給關注家庭教育的你,希望你的生活,會因為心理學而更加幸福呀!

3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新手媽媽放過自己:做個“差不多好”的母親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