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豆媽看到一則新聞,驚悚得頭皮發麻。
一對年輕夫婦,嫌孩子太吵太鬧,把年僅4個月的孩子放進冰箱冷凍層。
當孩子在冰冷缺氧的冰箱裡,哭聲越來越小,呼吸越來越弱直到消失時,這對年輕夫婦卻心安理得地在家呼呼大睡。
更令人髮指的是,當警方找到孩子時,可憐的孩子蜷縮在冷凍櫃裡,全身腐爛,早已看不出當初的模樣。
訊息一出,瞬間點燃了網友的憤怒。
有的網友說:“怎麼下得了手,父母的心都黑成墨了。”
還有的網友說:“太可怕了,這哪是人乾的事。”
一個還沒來得及感受世間美好的嬰兒,沒有死於意外和疾病,竟死於親生父母之手。
這樣的父母,分明就是索命的黑白無常。
他們生養了孩子,卻把為人父母的職責丟在腦後,不僅不盡心養育孩子,甚至還漠視孩子的生命,置其於死地。
可以說,他們褻瀆了“爸爸媽媽”這個稱呼。
但更讓豆媽感到可怕的是,這樣悲慘的事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難道真的是父母太狠心?
豆媽梳理了一下這些案件背後的原因,發現有一個共同點:
每個悲慘孩子的背後,大都有“情緒惡魔”式的父母,育兒的不如意,讓他們把孩子當作宣洩情緒的垃圾桶。
情緒失控的家長有多可怕?
還記得四川達州那個剛滿1歲的幼童欽欽嗎?
去年6月,小欽欽生日那天,父親像往常一樣,坐在沙發上玩手機。
奶奶數落父親:“家中所有開銷都是我們拿錢,你再掙不到錢,有什麼用!”
父親不滿地反駁:“那就不活了嗎?”
奶奶氣憤地說道:“你活不活關我什麼事,至少你要養活你們一家三口!”
或許是被爭執的聲音驚著了,欽欽突然大聲啼哭起來,奶奶怎麼哄也哄不住。
哪曾想,2分鐘後,父親一聲不吭地抱過欽欽,毫不猶豫地把他從6樓扔了下去。
一個鮮活的生命,戛然而止。
而事件的起因,就是欽欽出生後,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父母吃住在家裡卻不給錢,也不出力,奶奶因此常抱怨。
父親無法反駁奶奶的指責,心裡的怒火無處宣洩。
於是,無辜、弱小、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欽欽,就成了父親情緒的宣洩口。
生活中,父母拿孩子撒氣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因工作不順心,就把鬧騰的孩子訓一頓;有的因被領導批,就把考試沒考好的孩子打一頓……
其實,孩子的哭鬧、成績不好、作業沒完成等,不過是小事,何必大動干戈?
這世間沒有完美小孩,也沒有一個孩子可以成為挑不出錯的完美藝術品。
成年人總有疲憊不堪,怨憤不滿,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一刻,這個時候情緒失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而孩子不該被迫接納父母的壞情緒,承受著不該承受的身心傷害。
情緒失控的父母,傷孩子有多深?
教育學家尹建莉說過:“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父母以為不過是打罵幾句,沒什麼大不了,其實不然,有的傷害是一時,有的傷害卻是一生。
1、影響身體,甚至危及生命
情緒失控的父母,首先傷害是孩子的身體,有的孩子門牙脫落、手腳燙傷、全身青紫等,嚴重的造成殘疾、變成植物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但除了表象傷害,還有隱性的身體傷害。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曾用3年時間,跟蹤調查169名5-10歲兒童,發現父母情緒壓力大,其子女患病次數明顯高於正常家庭孩子。
因為孩子始終處在緊張、焦慮的情緒裡,影響食慾、睡眠等,進而影響身體免疫力,孩子經常生病,甚至生怪病。
有個15歲女孩,因長期被父母打罵不敢吭聲,得了一種怪病,只要難過,就會激發嚴重的哮喘,喘不上氣,甚至昏厥或停止呼吸,至今未愈。
2、影響心理,誘發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曾說:“每一個成年後有心理疾病、不健康人格的人,都曾在童年遭受過心理創傷。”
知乎上有個大學生,從小在父母的情緒暴力下成長,父母吵架後,就會把氣撒到他身上,他經常莫名其妙地被打、被罵。
有時,父母情緒一激動,他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每天他都小心翼翼地看父母臉色行事。
長大以後,他性格敏感、孤僻,不喜歡社交,也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生怕得罪別人。
心理學稱之為“討好型人格”,表現為敏感、自卑,習慣壓抑自己而討好別人,覺得自己不好、不值得被愛,嚴重的會引發抑鬱等疾病,變成心理上的“殘疾人”。
3、影響人生,形成代際複製
前幾天同事傷心地說,她5歲的兒子似乎喚醒了她的童年記憶。
每次兒子犯錯,她會忍不住一巴掌扇過去,對兒子大吼大叫,就像小時候她媽媽那樣。
她曾發誓,以後絕不會讓孩子承受她曾經的痛苦,沒想到自己卻下潛意識地活成媽媽的模樣。
看著兒子委屈的淚水,她內疚得痛哭,告誡自己再也不這樣了。
可是,沒過多久,她又控制不住地暴跳如雷。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被父母情緒傷害的孩子,就像被釘子傷過的小樹,釘子拔下了,但傷痕一直都在,始終隱隱作痛。甚至將錯誤延續給下一代....
好情緒,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修養
為人父母,不僅要養育孩子,還要扛起生活重擔。
生活有晴天、陰天、還有風雨雷電,誰都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也會有抑制不住情緒的瞬間。
可以說,沒有對孩子發過脾氣的父母屈指可數。豆媽也一樣,可我始終覺得家長能夠調整自己的情緒開關,才是最重要的。
1、家長也需自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引發父母情緒失控有兩種原因,一是外在因素,如孩子的吵鬧、調皮、搗蛋....
二是內在因素,如父母生活的壓力、勞累、焦慮導致的心態失衡。
情緒失控的罪魁禍首大多是內因,也就是父母的心態問題。
例如,孩子考試沒考好,父母為什麼發火?
有的是因為面子,把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對比,心裡有落差;
有的是焦慮孩子的未來,擔心學習不好影響發展。
所以,父母要學會自我反省,能否降低一些自我期待,避免情緒的失衡呢?
只有從根源上解決了產生問題的原因,情緒失控才能迎刃而解。
2、暫停負面情緒,學會正確表達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每當自己憤怒、暴躁時,要學會按下暫停鍵,找個沒人的角落深呼吸,冷靜過後再與孩子交流,這樣孩子既容易接受,也不會受傷。
有次週末,豆媽整理衣櫃,累得腰痠背痛,可轉身的功夫,小豆子就把衣服扔得滿地都是。
豆媽瞪著眼準備訓斥時,發現小豆子怯怯地站牆邊,豆媽驀地清醒了,趕緊跑到廚房喝杯涼水,深呼吸2分鐘。
然後,再平靜地跟小豆子說:“你丟衣服,媽媽不高興,現在咱們一起疊,下次不能調皮了。”
小豆子忐忑不安的表情變成了笑臉,以後再沒亂丟過衣服。
你看,情緒是會傳染的,正確表達情緒遠比生氣地打罵一頓效果好得多。
3、學會接納情緒,做好解釋安撫工作
有時孩子的哭鬧、發脾氣、搗蛋等確實不讓人省心,讓父母不由得大發脾氣,這時又該如何呢?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一份合理的內心需要,只不過表達方式有時是無理取鬧。”
父母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不是發脾氣,而是接納孩子的情緒,用愛和耐心“翻譯”出孩子情緒行為背後的需求。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我有時沒忍住脾氣,打罵或傷了孩子,就會真誠地向孩子道歉,告訴他媽媽沒控制住情緒的原因,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同時,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情感,給他更多的擁抱和鼓勵,讓他實實在在地得到愛的安撫。
因為,父母溫和的愛,永遠是孩子最堅韌的鎧甲。
心理學家張怡筠說:“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他想到父母時,內心充滿力量、感到溫暖。”
最後,豆媽想說,父母的好情緒,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想要孩子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那就努力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吧。
育兒也是育已,願你我都有這樣的教養。
願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
父母的好情緒,是給孩子最大的庇佑,讓他們勇敢自信地走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