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儒家學派,孟子和荀子兩位思想家卻秉持不同的觀點,譬如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卻認為“人性本惡”,這種辯論一直持續了兩千多年,一直沒有確切的答案。
那麼,如果“人性本惡”,小孩子的惡意有多大呢?
如果各位家長看過美國電影《壞種》,就可以發現女主角羅達的種種行為都充斥著不可思議。
羅達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溫柔的媽媽、體貼的爸爸,父母都很有教養,一家人生活平靜而又幸福。
毫無疑問,羅達從來沒有接受過負面教育,父母也都以身作則沒有給女兒提供犯錯的模板。
然而,羅達為了一己私慾把同學推入湖中、設計讓房東從樓梯上滾下來,甚至不惜“讓別人永遠閉嘴”,燒死家裡的清潔工。
如果我們從表面上看,羅達單純、可愛,就像一位孱弱的公主,惹人憐愛。
但是,我們從深面看去,羅達陰險、狡詐,為了自身利益甚至願意犧牲父母,宛如“惡魔”。
一個9歲的女孩就可以做出如此殘忍的事情,她從哪裡學來這些招數?
父母?不可能,這是一對有教養的夫妻。
電視?這部電影拍攝於1956年,電視機雖然已經在美國普及,但是電視節目相對單一,羅達不可能學到這些東西。
由此可見,羅達的本性就是惡,或許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壞種”。
現實版“壞種”來襲,這個孩子的同學錄滿滿惡意,看完儘量保持冷靜
前陣子,一位小學老師在社交平臺上釋出一條帖子,她說道:
“我們班上有一位小男孩,又矮又胖,不過很活潑,內心非常自信。”
這位小男孩太單純,單純地讓人心疼!
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這本被同學“詛咒”的同學錄吧。
第一題,很普通,然而從第二題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同學們的惡意。
譬如約會見面時間,只有四個選項,這位同學卻故意在後面添加了第五個選項,同時寫道“誰想和你約會?”
第三題,“我們認識多久?”這位同學直接回答“我不認識你”,而下面的第一印象則是“想打你”。
這一頁的同學錄,我們看到了00後小朋友的做事風格,或許在他們眼裡這種行為就是開玩笑,所以我們不做過多點評,再往下看。
這一頁的同學錄相對也比較“和諧”,第一印象是矮,也算是實話實說。
而聯絡暗號則是“不會和你聯絡”,雖然前面有一個髒字,但是後面也說明了理由,沒有這個男孩的社交賬號。
約定十年後“永遠不見”,這也算是一種男孩子之間的開玩笑模式。
不過,從下一頁開始,我們就看到了不一樣的回答。
這位同學現在的夢想就是……此處省略四個字。
第一印象則是“好醜”,毫無疑問,這位同學並不喜歡同學錄的主人,寫這本同學錄也沒有夾帶著感情,隨筆而寫。
下面的這道附加題,這位同學的評價也是很真實,都是-100,看來“不喜歡”應該修改成“厭惡”。
這些話語都非常過分,小學畢業本來是一件傷感的事情,孩子寫同學錄也是一件值得懷念的事情,不過他們卻這樣對待同學錄的主人,這究竟是開玩笑還是有意為之?
我們在看這一頁“個人資料”,這位同學更加直接,已經不屑於用網上的嘲諷段子,而直接用這兩個字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看到同學錄的瞬間,我們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寫同學錄時的狀態,不捨、傷心、懷念,心情五味雜陳,所以我們都會寫一些祝福的話語,就算是開玩笑也不會詛咒對方。
最多就是“早生貴子”罷了。
可是,這位小男孩的同學錄,堪稱是“被詛咒的筆記本”,上面承載著同學們的滿滿惡意。
這算是開玩笑嘛?顯然不是,他們是打心眼裡討厭小男孩,希望小男孩出醜。
這時候,我們不妨思考一下,這些小男孩為什麼如此壞、有心機?他們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還是本身就是“壞種”?
大家應該都在網上聽過一則故事,那就是一位男孩把懷孕的姑姑推倒,而被問到理由時,他淡定地說道:
“我在電視上看到孕婦摔倒了會流產,就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也流產。”
由此可見,孩子出現這種邪惡的思想,很有可能是受到環境的影響,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也給孩子的思想造成了衝擊。
而這時候,如果父母沒有加以引導,或者覺得孩子的話“童言無忌”,就可能令孩子從想法變成具體實施,最後只會帶來慘痛的結局。
其次,父母的不作為、溺愛也導致這幫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具備同理心。
最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惡意,只不過有些惡意會潛伏在冰山的下面,而有些惡意暴露在冰山上面,這些孩子只不過把惡意展現出來而已。
育兒小貼士看完這本六年級同學錄後,我們心中都很難過,也很難保持冷靜。
透過這本同學錄,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位男孩的小學生活,肯定遭遇過旁人的冷眼與惡言相向。
不過,他身上有一點精神值得學習,那就是樂觀、佛系。面對同學們的惡意,他依然能夠保持活潑的性格,不記恨同學,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敬佩。
今日話題:你們覺得孩子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還是性本無,只不過受到環境成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