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對於現在大部分的年輕父母來說,看到老一輩的教育觀念其實並不太接受。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們內心當中對於老一輩的教育認知比較淺顯,僅僅只是停留在"棍棒教育""講大道理"等教育方式。包括我在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刻意的去排斥這些教養方式。

試想一下,自己明明已經在父母的魔掌之下遭受到傷害,怎麼還能想要自己的孩子也遭受到這樣的痛苦?

比如:

現在很多的家長其實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利用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可是教育孩子真的這麼簡單嗎?除此之外,其實我們育兒的思想從孩子未出生時就已經開始了。只是這些方式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父母的自我感知,試圖去擺脫父輩的教育。在這樣極度的擺脫之下,自己的孩子就優秀了嗎?當然不是的。

之前認識了一個朋友,她教育孩子的方式竟然不是從現在一些比較暢銷的育兒科普書籍,而是去看古代一些古代聖賢的育兒之道。確實在古時候,很多家長也教育出來了優秀的孩子,特別是皇宮貴族,他們教育出來的孩子不管是品德還是各個方面的本領都是極其優秀。不管是詩詞歌賦,還是自我能力,也是現代一些孩子所不能想比的。

跟隨她的腳步,之後我也對先輩育兒的方法感到十分的好奇,想要去學習先賢的一些育兒經。加之對於唐代比較有好感,就找了許多唐朝先賢的名作。最後竟然發現,其實古人的教育不僅僅是我們所認為的"重男輕女"恪守家庭倫理,或者是隻為功名想要大富大貴。在這些詩篇當中,也暗示出來孩子和父母的相處之道,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從孕育孩子之前到生完孩子的教育方式,其實都有我們所能借鑑的點。

01"重男輕女"的性別差異觀——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

即使是在現在資訊飛速發展,人思想越來越開放的情況下,還是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對於"生男孩"謎一樣的執著。就在幾年前,也曾爆出來一些家庭想要女孩子,在剛得知懷孕訊息之後就開始驗血,這其實就是深受"重男輕女"思想的支配。

這樣的想法對嗎?當然是不對的。國家都在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樣",況且現在的女孩子和男孩子也確實沒有什麼大的差別,她們身上也有比較獨立自主的特點,可以擔負起家庭的責任。最重要的是,在唐朝的時候大家已經有"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的理念。

1、對於子女性別的真實思考

當時主要在於楊貴妃以及武則天的出現,大家對於女性其實有了比較全新的認識。因為兩人的受寵,也讓大家看到了來自於女性的魅力,這時候對於生男孩子的想法也就沒有太大的慾望。

2、接受女子的出生並且有期待

"皇女生三日,賜洗兒果子、金銀錢、銀葉坐子、金銀鋌子"。

相比於《顏氏家訓》中對於古代一些家庭將生下來的女孩子直接扼殺,唐朝一些家庭接受女兒的出生,並且給她們同等的待遇其實就彰顯出來他們的教育想法。

試想一下,在"母憑子貴""男子在朝為官,光宗耀祖"觀念深入人心的時代,他們都能考慮出來"女孩子也應該被接納"的觀念,為何現今我們還是如此堅持"養兒防老"呢?時代在變化,觀念需要變化,況且這是唐朝都有的觀念!

02親子教育觀念——養男不教,為人養奴;養女不教,不如養狗

提起教育孩子,很對人都提倡"自由發展"。除此之外,很多的年輕父母其實也開始讓家裡面的老人幫忙帶孩子,自己只負責資金支援。也就是說,在孩子出生之後,其實父母和孩子的接觸很少,更別說教育了,這對於孩子的發展並不利。

《太公家教》裡面曾說了這樣一段話:養男不教,為人養奴;養女不教,不如養狗。

也就是說如果生下男孩子不去教育,長大之後他也只能給別人打長工;要是生了女孩子不教育,之後父母也是貼本的,這還不如去喂狗呢!在這段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些比較重要的育兒觀念:

1、撫養孩子是父母最基礎的育兒

孩子從出生之後,對於父母的依賴比其他人要多得多。當然,其實也只有父母對孩子有無付出、無私的付出,給予他們最好的條件。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就應該考慮陪在孩子身邊、撫養孩子。現在一些家長連自己生活都保不住,也沒有能力去撫養孩子,甚至丟棄孩子,這其實都不能稱之為教。

2、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上面說到教育男孩子,要是不懂得教育,而只給予他們生活的富足,不注意精神的富足,其實就是毀了孩子的一生,讓他只能幹體力活。拿到現代社會來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也要考慮即教育孩子有自理能力,也應該讓他們的精神生活豐富。

03神童培養——父母對於兒女的真實展望

相信大家在中學課本上都讀過《傷仲永》,裡面介紹了神童的本領。即使最後他的結果不那麼好,但是也彰顯出來有"神童"的存在。不管是在任何階段,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也都存在。只是這種"神童"的出現其實也離不開父母的培養。在唐朝,父母培養所謂的"神童"也是遵循三個標準。那麼,我們在教育孩子,想要孩子優秀也可以考慮這幾方面的培養。

父母對於孩子的培養——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1) 了解經書,能文善賦

這些人其實都是在歷史上大有學問,並且有自己特長的神童。在之後的發展中,他們也藉助自己的優勢變得更為優秀。作為父母,從這些人成長進步的特點中也需要明白如何去促進自己孩子的發展。可能沒有那種天賦,就需要後天的努力。

之前有人曾表示:"你走過的路、你看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這句話雖然看起來非常的非主流,但是也有一定的意味。就拿之前得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的武亦姝來說,其實她就是在文化培養之下形成的優秀的人才,父母也可以考慮從小教育孩子學習除課本之外的文化知識。

(2)德質雙全

在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這裡所謂的德其實就是是否孝順?現代社會也會存在很多的不孝子,這就是培養的問題。而有一部分的神童,其實在很小的時候就彰顯出來他們比較獨特的一面。

段秀實在母親患病的時候,竟然出現"不勺飲至七日,病間乃肯食";王助六歲的時候自己的母親病逝,有人記錄"七歲喪母哀號,鄰里為泣";許法慎在小時候也出現"時母病,不飲乳"的姿態。

試想一下, 這些被稱作是神童的孩子,其實在很小的時候就懂得孝順自己的父母,這是非常難得的。當然,也就是因為這種情形,使得他們被稱作是神童。就是一個孝順的能力,我們難道無法培養嗎?這也是現代年輕父母需要思考的問題。

(3)志向遠大,見地獨特

當然在古代一些故事當中,我們也見過一些愚孝的人,所以僅僅只是一個孝道並不能去說明孩子有什麼特別的。除此之外,其實就是他個人的能力。現代孩子最缺少的是什麼呢?我們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獨立自主。

實際上,在唐朝的時候大家就會把孩子身上比較獨特的點當做是神童的表現。

褚無量十二歲時,眾人皆因湖中有龍而離,僅他一人儼然不動;狄仁傑少時家有凶案,兵官問話,僅他一人潛心讀書。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特點,他們做事情總是有自己的想法,而不在乎其他。因為在這些人心中有自己要堅持的,他們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志向比較遠大。那麼,既然這是神童的標準,就代表對於成長有一定的幫助,我們就最好是考慮培養孩子這種志向遠大、見地獨特的能力。

04嚴父慈母?不——慈父、慈母、嚴父、嚴母的角色轉換

在我們的想法中, 父親在孩子教育中扮演著非常強大的角色,但實際上隨著時代的不同,大家的育兒觀念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相比於之前"嚴父慈母"的理念,我們也可以考慮其他的教育方式。藉助唐朝的育兒典籍,其實我也發現大家可以在嚴父慈母、嚴父、嚴母、慈父、慈母適當的不斷的轉換,考慮怎樣去教育好孩子。

(1)、母親而不尊,父尊而不親——傳統"嚴父慈母"觀念

孔子曾表示,母親而不尊,父尊而不親,這是大家傳統"嚴父慈母"的體現。在文化奠基之下,大家也是形成了一種"嚴父慈母"的父母形象。在唐朝早期,其實男性本身的能力還是比較有力,大家對於男孩子也有比較強烈的慾望。在這個過程中,母親就是主內的代表,她們提供給孩子衣食住行的安排。

在現代社會,我們也要考慮"爸爸+媽媽"的合作模式促進孩子的不斷髮展。特別是經濟壓力極大的情況下,必須懂得父母和孩子關係的增進,避免因為老人的介入使得親子關係更為冷漠。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嘗試"一個人唱黑臉,一個人白臉"的方式,這其實就是父母合作之下對於孩子的教育。

(2)父親角色的扮演——關於嚴父、慈父的理性思考

1、慈父多敗子,嚴家無格虜——對於"嚴父"的極度追從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表示: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其實這裡所謂的就是父親在孩子教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應該是比較嚴厲的、恩威並施確實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但是"嚴父"的形象卻會給孩子以威嚴。

在唐朝的時候,就有大臣上書唐高宗,認為他對於自己的兒子太過溺愛不夠嚴厲,所以導致國家出現問題。甚至引用韓非子"慈父多敗子,嚴家無格虜"的話語來勸誡高宗要懂得對孩子嚴格。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因為對於兒子或者女兒的過度喜愛,甚至不惜一切代價來滿足他們的要求,做出"天上的星星都願意搭梯子摘"的舉動,這就是不夠嚴厲。還有一些父親因為遠離孩子,所以內心愧疚,也出現這樣的情緒,這都是應該適度糾正的畢竟過分的嚴厲對於孩子沒有好處。

2、 朝戲抱我足,夜眠枕我衣——"慈父"的外在表現

當然,我們上面所說到的是唐朝很多的皇宮貴族身上所必需的一些"嚴父"情緒,去促進孩子的發展。事實上,如果過分的嚴厲,也會讓孩子更加的痛苦,致使親子關係冷漠。試想一下,哪一位父親不願意和自己的孩子親近呢?

白居易曾經寫出《羅子》《弄龜羅》《吾雛》中描述對於自己幼女阿羅的喜愛,不管是"朝戲抱我足,夜眠枕我衣",還是"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都表現出來父親對於子女的喜愛。

除此之外,其實李商隱也曾有《驕兒詩》,這和之前大家所認識到的一些嚴父形象有所不同,暗示父親對於自己孩子的欣賞。比如"袞帥我驕兒,美秀乃無匹",就暗示自己因為孩子而剛到十分的驕傲。

相比於現在一些刻意嚴肅的父親,不考慮和孩子親子之間的 融合其實就是過分嚴厲的代表,這隻會讓孩子心存畏懼而無其他的想法,對於孩子成長不利。所以也告誡現在的父親,要懂得適當的表達慈愛於子女,促進他們內心情感的變化。

(3)母親角色的扮演——慈母、嚴母的理性思考

1、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慈母"和藹可親

在小學的時候,我們都曾學習過這樣一篇詩文,也就是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裡面彰顯出來母親和孩子難以割捨的情感。實際上,這個過程就是慈祥的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交流。

很多寶媽聽從一些專家的話語,表示不能對孩子太溺愛,這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界限不明晰,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從孩子生下來,其實她就有和母親在一起的慾望,更加樂意接觸母親,這其實是天然的一種依戀感。

如果不考慮孩子對於母親的依戀,而是轉換角色,成為一個恐怖人士只會讓孩子更加的痛苦,連僅有的溫柔都無法去享受。看似只是小事情,卻會對孩子內心影響極大。我們希望大家可以懂得照顧孩子,讓孩子感受母愛的光輝。

2、訓勵諸子,言動以禮——"嚴母"擔任主教角色

當然,在生活中不排斥有一些特殊情況。特別是在現代社會離婚率如此大的情況下,我們也不可避免的會獨自一人照顧孩子,這時候必然要懂得剛柔並濟,而不是隻有母性的光輝。一旦只考慮孩子,很有可能像歷史上"因溺愛,孩子犯罪,後將母親耳朵咬下"的情景一般。

就像李景讓的母親,因為父親去世,自己成了單親家庭,這時候教育的責任就落到了母親的頭上。訓勵諸子,言動以禮。利用自己身上的特徵去教育孩子,在孩子出現決策失誤的時候,奮力的阻攔,實際上都展現出來為母則剛,為了孩子的成長什麼都不放棄。

結語:

孩子的成長會經歷很多階段,從父母積極的探討孩子的出生,比如名字、性格等;再到見到了孩子是否存在二心?比如是否嫌棄性別?又或者是考慮如何去培養孩子,讓其更加的優秀;到最後在實踐中不斷的總結教育方式,分析如何把握慈母、慈父、嚴母、嚴父的角色。

這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我們也相信,藉助古人的教育方式,大家也可以得到一些教育理念。那麼,平時在讀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考慮到這樣的教育方式呢?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3個月內嬰兒哭鬧,只需一招,5秒就能有效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