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現在的孩子,從物質上肯定是富足有餘的,吃、穿、住、行、生活用品、學習用品,都和我們小時候天壤之別。可是,好像玻璃心的孩子卻越來越多,說不得、罵不得,更加打不得。

不由得家長們聚在一起時,感嘆到:“還是我們這輩人皮實啊!”

想當年,我們小的時候,無論多大的孩子,如果想要學腳踏車,那就只能偷偷推上老爸的那輛大車子,大部分人坐上車座就夠不到腳蹬,年齡小些的,可能才比車子高出一個頭去,推著車子都很吃力。一幫孩子,互相幫助著,輪流模仿著大人們的樣子,雙手扶住龍頭,一隻腳在地上蹬幾下,然後就那麼笨拙地跨上去。摔倒是必然的,可是爬起來繼續,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一定要有的。沒有人因為被摔得鼻青臉腫而放棄,反倒興高采烈,樂此不疲。腿短的,也都會想出變通的法子,跨過三腳架半蹲著也把腳踏車騎得賊溜。

沒有大人管,也沒有大人在旁邊指導,我們一個個都愉快地學會了騎車。

如果,試想一下,像現在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關注點都在孩子身上。旁邊有一個大人在看,忽然發出一聲喝彩:“好!太棒了,厲害!”。我們這些在學車的孩子,會怎麼反應?我們可能會一下沉默下去,覺得這個大人好煩。而,那個本就有些害怕的孩子,可能就放棄了。

本來,我們的關注點是在學騎車這件事上,很簡單地只是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可是,一個旁觀的大人來了個評價,就讓我們的關注點轉移到了“好”和“不好”、“棒”和“不棒”這個評價體系上了。學車的樂趣一下被沖淡,很無趣了。

我很多年都不會騎腳踏車,給出的理由是“我膽子小,怕摔跤”。直到後來,我才知道,其實我是在逃避被父母評價騎車這件事,因為,當我剛學會騎車的時候,搖搖晃晃的,很不穩當,父母就說我騎車技術太差,從那以後我就再沒騎過腳踏車。直到我看見了自己的這個心結,我才又一次開始騎車,而且,騎得很穩,還能帶人。

成長的過程中,本來是沒有所謂挫敗的說法的,一切都是我們的體驗和經驗。孩子是透過不斷的體驗、嘗試,進行學習和提高。

現在的孩子,身邊圍觀的看客太多了,給與的評價和指導太豐富。

從孩子開始學吃飯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家人的目光都盯著孩子,時刻準備著提供幫助,要麼是幫忙夾菜,要麼是幫忙擦嘴,要麼是不停地逗孩子說話,總之就是不能讓孩子安安靜靜地自己吃飯、自己去探索食物、自己去嘗試使用自己的肢體。

在孩子玩耍的時候,旁邊的看客們也沒有閒著,不停地嘮叨著“小心點”、“別跑”、“別摔了”,或者就是拉扯著孩子,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動,這裡不能去,那裡太髒了。

當孩子嘗試著學習些什麼的時候,看客們發現了最能體現自己價值的地方。各種輔導班應運而生:學腳踏車有學車的輔導班;塗塗畫畫有學畫的輔導班;溜冰有學溜冰的輔導班;連摺紙飛機都有輔導班。

孩子剛想自己動手做點啥,旁邊的看客就撲上去一頓的指手畫腳,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那點東西立刻塞進孩子的腦袋。

在眾多看客的圍觀下,孩子當然就成了玻璃心,一點就炸。一方面,孩子怕被父母指責和批評,所以就先人一步,從氣勢上先威懾住父母,好為自己開脫;另一方面,孩子的自尊被大人們貶低,得不到滿足,它總是要找個出口宣洩出來。

看客心理的成年人,在孩子的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擔心、評判和焦慮,卻責怪孩子玻璃心,太脆弱,經不住事。

其實,送給各位看客一句話:“有多遠滾多遠!”

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自由作為的空間。

想想我們在嘗試一個新的事情時,喜歡被人圍觀嗎?希望被一眾人等在旁邊指導嗎?作為成年人,我們尚且希望有獨自練習的機會。為什麼就不能允許孩子有享有這樣的權力呢?

既然我們總是壓抑不住自己那顆好為人師的心,總想給孩子提供點我們的“人生智慧”和“教訓”,那麼遠離是最好的選擇。俗話說:“眼不見為淨”。不做看客,不圍觀,即給了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也不會讓我們的血壓飆升。

給孩子純粹的體驗時光,我們遠遠的做個支持者就好。

1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女兒正值青春期,半夜房間傳來“不雅”之聲,媽媽的做法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