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寶寶,來吃飯了,剛剛在玩兒什麼?”

“嗯嗯嗯……”

“你嘴巴里是什麼?”

孩子抿著嘴巴,搖頭。

“你嘴裡到底有什麼?!”

孩子否認:“沒什麼。”

“我已經看到了。聽著,我數一二三,把你嘴巴里的東西吐出來。”

“1,2……”

孩子吐出來。

“你嘴裡居然有棉花糖、唇膏還有口哨?!“

孩子一臉無辜的點頭:“嗯。”

媽媽崩潰:“不要把什麼垃圾都往嘴裡塞,我跟你說了多少遍了已經!”

在你看不見的時候,孩子不知道塞過多少莫名其妙的東西在自己的嘴巴里……

這似乎是小孩子的共同特徵,他們十分擅長於把吃的東西拿來玩兒,把玩兒的東西拿來吃……

所以媽媽們一看到孩子嘴巴不動,一直閉著,叫他吐出來他還使勁搖頭,都會本能的害怕,還不敢太過激烈,萬一孩子一慌張再把東西給嚥了,那就麻煩了。

畢竟新聞中小孩子誤吞硬幣,誤吞紐扣的事情太多了,醫院裡收集下來的孩子誤吞的東西,亮出來能有整整一大排。

為啥孩子不管抓到什麼東西都愛往嘴裡塞呢?

法國布朗認知科學研究所發現:嬰兒無論撿到的是積木還是蠟筆都要放在嘴裡吃的行為,其實不是一種不良行為習慣,而是一種天生的大腦機制。

就像我們所感知到的一樣,孩子會把吃的東西拿來玩兒,玩兒的東西拿來吃,是因為他們認識事物的方式就是如此。

對於大人來說,每個事物都已經有了一個分類,認識他們更多的是透過理性抽象的方式,透過概念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然後再去用對應的方式去深入的瞭解它。但是對孩子來說,認識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全方位的去感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聽,用嘴巴嘗,拍一拍,砸一砸,透過各種感官來建立一個完整的認識。

這就是人類認識世界最初的方式,也是孩子最初的一項學習技能,透過這個動作,孩子大腦中不同的區域協同分工,促進孩子能力的發育。

其次,孩子喜歡把東西放進嘴裡,也是一種本能。

對於嬰兒來說,,吮吸反應是他獲得食物的求生技能,飢餓感的存在,促使孩子非常依賴吮吸反應,讓嘴巴這個感知器官對孩子來說保持特殊的意味。

所以,孩子透過吮吸給自己帶來滿足感和安全感。比如安撫奶嘴,雖然並不能吃到奶,但是奶嘴可以給孩子帶來安慰,所以孩子會一直叼著一個吃不到奶的奶嘴。

而這個行為有一個特定階段,這個階段就是孩子的口欲敏感期。

寶寶出生後,面臨的第一個時期就是口欲期,這是寶寶一個完全不自立狀態下的表現,他必須要依賴母親或者其他養育者來進行生活。

一般來說,孩子的口欲期是0-1歲這個階段,也就是說1歲之後會結束,但是如果孩子在口欲期階段,他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那麼孩子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會留下這個缺口,需要重新去彌補。

比如有的孩子長大後也愛咬指甲,往往就是孩子口欲期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那麼,面對愛往嘴裡塞東西的寶寶,我們要為了滿足他的口欲期和探索欲而放任不管嗎?

與其強制制止,還不如給孩子一個安全一點的環境。

比如對於8個月以下的孩子,他們活動範圍比較有限,我們就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相對乾淨衛生的環境,讓他在裡面玩兒,孩子的玩具、繪本之類的,注意衛生,用溼巾擦乾淨,經常消毒,好好儲存等,讓孩子可以放心的用嘴巴來探索世界。

當然,父母要帶娃的時候要小心一點,別給孩子準備很小的玩具,時刻看著孩子,防止孩子誤吞。

對於9個月以上的寶寶,他們這時候已經爬得非常熟練,或者已經要求爸爸媽媽帶他去更大範圍的活動空間了,到了一歲左右甚至已經可以開始走路了,而且這時候孩子其實可以聽得懂大人說的話。

這時候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不把危險的東西放進嘴巴里。

有位寶爸做的好,他在孩子面前做了一個實驗。

他拿來一塊雞胸肉,又找來完好的紐扣電池。

然後切開雞胸肉,把電池放進去。過了一會兒之後,他向孩子展示了電池放置的位置,雞胸肉周圍已經變得焦黑腐爛,而紐扣電池也已經壞掉了。

然後他就告訴孩子,電池不可以吞進嘴巴里,不然你的肚子裡面也會和這塊肉一樣的。

孩子看了之後若有所思,雖然不見得完全有用,但是孩子能夠理解爸爸媽媽跟他講的話是有道理的,再往嘴巴里塞東西的時候就會想到這一幕了。

總之,要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去維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哦!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被孤立不要怕,擁有高自尊就會更寬容,朋友就會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