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經指出:孩子一生髮展中最核心的能力是成長型思維。
如果一個孩子會用靈活的、變化的眼光去看待未來,那麼當遇到困難時就不會輕易放棄,會在不斷的嘗試中感受到樂趣,就算失敗了也能很快爬起來繼續努力。
但是說起容易做起難,我眼中的兒子就是非常“佛系”,我們推他一步走一步,有時候沒及時推,他自己還會倒退,真是讓人抓狂。
兒子像個提線木偶,我反而忙地團團轉我叫陳靜雅,兒子今年上初二。比起別人家的男孩,他從小性格就被動、慢熱,打從上學開始我和他爸就沒少操心。
老師佈置的作業,別的孩子兩個小時能寫完,他硬是能吭哧吭哧磨到晚上10點!
老師也說:“看他上課聽講挺認真的,不走神,但是遇到不會的地方,從來都不主動問。”
兒子學習成績始終在中游徘徊,從來也沒說多花點心思,把成績往上提一提。
但是我和他爸心裡都犯嘀咕:這孩子啥時候能自己往前跑一跑呢?
老師在家長會後,特意把我叫到一邊:“聽說孩子從小寫作業都是父母盯著,雖然你們家長的這種態度是很負責任的,但是你們想沒想過,孩子自己不發力,你們還能盯著他一輩子嗎?”
我一聽這話,原本滿心的焦慮達到了頂點。
是啊,老師跟我們想到一塊兒去了。
學習,說到底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以後他的人生路還是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
晚上回到家,我和他爸商量了一下,第一次態度很鄭重地跟兒子長談一次,說之前他的表現讓我們挺失望的,以後希望他能自己安排好學習。
孩子眼睛裡的光頓時黯淡了,我當時並沒有想太多,以後才知道,我們當時錯誤的溝通方式讓孩子充滿了挫敗感,而是把他往反方向上又猛推了一吧。
接下來一個月,兒子隨堂測驗和每月小考的成績竟然大幅下降。
我一看試卷,簡直急瘋了,氣急敗壞的說:“這都初二了,你自己沒點數嗎?再這麼下去考不上高中,你一輩子不就完了嗎?”
兒子一直不吭聲,滿臉憋得通紅,眼淚不停的打轉。
突然間,他拿起書包把書和本子都倒在地上,竟然邊哭邊喊:“我學不會,我離了你們什麼都幹不了,我不學了!”
孩子他爸一看這樣,趕緊把我從兒子房間拉出來,強壓著怒火埋怨我:“你怎麼能這麼說他呢?現在是關鍵時期,你再這麼刺激他,不是火上澆油嗎?”
是,我承認,剛才說的確實過分了,可我能怎麼辦呢?
每天盯著他寫作業,還把他考過的錯題摘抄出來讓他背,輔導班千挑萬選,生活上大事小事全都代辦,沒想到,兒子竟然變成了提線木偶!
從那天以後,兒子每天躲著我,連他爸也不搭理。
唉,怎麼辦,到底應該怎麼辦?
但是,教育專家講的全是理論,根本就沒有能實操的方法,而且每家的孩子都不一樣,到哪裡能找到一對一量身定製的教育方案呢?
原來孩子不是被動,而是高敏感課程裡,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的家長一起交流,跟隨老師深入瞭解每一個孩子的性格的不同之處,以及當前問題的背後原因。
老師說:
“有些孩子看上去老實被動、沉默寡言,其實是因為他們的性格高度敏感。
雖然話不多,但其實他內心深處想得很多。學習是一項複雜的任務,隨著課業難度加深,他們產生了畏懼的心理,但是又不善於表達。
時間長了,就會表現出不願意提問、做作業磨蹭等,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想逃避問題。”
原來如此,我們一直對孩子的性格都不瞭解,怎麼能在教育方法上有的放矢呢?
從這一點出發,黃老師給了很多實用的方法和建議。
老師說: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所以家長的教育方式就要有不同的覺悟。孩子是等待開採的寶藏,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找到進門的鑰匙。
對於不同孩子的性格特質,老師進行了深入淺出地講解,特別提出:不管什麼樣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當,都能讓孩子自己逐漸建立成長型思維。
有三點絕招:及時反饋、理解接納、給予空間。
訓練營裡,老師教的內容猶如春風化雨,讓我心裡暖暖的,頭腦頓時明朗了很多。
根據老師的講解,我開始一步一步的在孩子身上實踐,真的是收穫了讓我之前根本想象不到的巨大驚喜。
孩子釋放內在潛能,化被動為主動按照老師給的方法,我開始試著接納兒子的情緒,不再單純地催他學習,而是用啟發式提問引發他的思考:
現在有哪些學科讓你感覺力不從心呢?
除了報輔導班,你覺得還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你對這些學科不再那麼焦慮呢?
我根據兒子的優勢學科,跟他談了談自己對於他未來的期待。
兒子也放下了心中的戒備,告訴了我關於弱勢學科的擔憂。
我心裡高興極了,孩子願意跟我們吐露心聲,這是好的改變的第一步。
接下來,我替繼續實踐第二步:放棄做監工,而是做戰友。
孩子每天的作業、隨堂小考、月考,這些日常學習中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本身會給孩子必要的緊迫感。
我提醒兒子,考試是在限定時間的情況下做題的,所以,我們的日常練習中也要有時間的概念,在日常練習中適應這種限時做題的考試狀態,考試就會越來越輕鬆。
孩子覺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們就把每天的學習任務儘可能細化,最後細化到每15分鐘完成一個任務,這樣可以更快地讓大腦得到正向反饋,讓孩子覺得學習不僅有用,而且讓他自己有成就感。成長性思維就在潛移默化中一點一點形成了。
第三步:認同孩子的畏難情緒。
老師在訓練營裡講過,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同頻共振”,同頻後才能共振。
也就是說,孩子只有內在感覺被認同時,才能跟我們產生共鳴,我們後面說的話,他才會去聽。
當孩子說難,而我們卻說“不難”,“沒什麼難的”,孩子自然會覺得家長並不理解他,從而和家長無話可說,因為這時家長和學生不在同一個“頻率”上。
所以,當兒子說好難時,我們告訴他:“是啊,確實很難!”
然後再去和孩子溝通:“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針對問題,下面該怎麼辦吧?”
我們引導孩子去考慮問題的解決辦法,幫助孩子而不是站在對立面上的要求和指責,兒子越來越從容自信,很快就能攻克學習上的難關。
透過一步一步實踐老師教的方法,現在,兒子的成績已經穩步提升。
最重要的是,孩子越來越主動地去承擔學習和生活中的責任。
老師都說孩子像變了一個人,即使是以前弱項的數學,現在的解題思路都比其他同學靈活很多了。
走過了這段讓人絕望的黑暗時光,我發現,和我一樣苦惱於孩子學習不好的家長太多太多,看到她們,我就想到自己!
在《喚醒孩子學習動力》中被喚醒的遠不止我和兒子,還有許許多多曾經也經歷過迷茫、衝突、彷惶的家庭都因此受益終生。
走過了這段至暗的時光,我由衷感激自己,感激自己找對了方法,幫助兒子走回了正軌。
在訓練營裡,和我一樣,在痛苦中解放,重燃家族希望的父母,其實有很多,她們也很樂意分享自己的蛻變經歷:
來自武漢的張媽媽激動地和我們反饋:“孩子變化極大,就像換了個人,學習熱情擋也擋不住!”
上海的何媽媽也在群裡說:“孩子願意放下手機,不再激烈對抗。”
蘇州的趙媽媽在學習之後,不再焦慮,不再盯著孩子,孩子的作業速度提升一大截,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加親密了!
杭州的李媽媽非常激動地和我們說:“我幫兒子找到了最初的夢想,有了目標的兒子,動力十足!”
來自泉州的周媽媽說:“孩子變得學習主動了,不再亂髮脾氣,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好,感覺非常好!”
還有媽媽非常高興地和我們反饋說:“這段時間,孩子看到我在改變,他也在努力改變,對學習越來越有動力,自己也越來越自信!兒子特別喜歡老師!”
除此之外,在這裡成長、改變,繼而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學習更有動力、有目標的家長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採用訓練營的模式,就好比給你配了一個隨身教練!
>>有人給你制定練習計劃,每天陪伴你一起實踐;
>>你能看到教練怎麼點評不同人的動作,以此來糾正自己;
>>練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能得到反饋指導;
>>還有很多夥伴家長一起互相支援、打氣,不再孤軍奮戰!
事實上,哪有教不了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只要稍下功夫,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別人家的孩子”!
學習,就是成長為一個更好的父母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