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0-18個月的寶寶需要的教養方式,很多人會認為,小寶寶吃飽睡好就可以了,不需要注意教養方式,反正講了,寶寶也聽不懂,
其實此階段寶寶與照顧者建立的關係,將會影響到孩子長大後與其他人的互動模式及信任感,需要照顧者敏銳觀察寶寶的需求並提供穩定一致的照顧模式,以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
在0-18個月小寶寶的日常教養中,感官刺激尤為重要。
多感官刺激,會刺激幼兒大腦神經的發育
一、提供寶寶能負荷處理的多元感官刺激環境讓寶寶主動探索,但過度或不當刺激會有反效果寶寶出生後,可以儘量提供寶寶各種不同感官刺激的環境及物品讓他自由探索,透過探索玩耍的過程孩子可以練習各種動作、也能促進動作及認知發展。
給予刺激的程度要考量是否在寶寶能接受的範圍內,每個寶寶對各種刺激的反應及接受程度可能會有不同,需要父母細心觀察,感官刺激包含以下幾種:
視覺
小寶寶偏好看人的臉以及鮮豔對比強烈的色彩,會動的東西又比靜態的圖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所以可以多跟寶寶互動、拿著玩具跟寶寶講講話吸引注意力、多讓寶寶爬行探索環境以幫助視知覺發展。
多進行互動
但要記得提供給孩子的物品閃爍強度及亮度不能太強、也要適當休息以免傷害視力。
有人問:視覺卡及黑白卡可以促進寶寶視覺及神經發展是真的嗎?
研究指出,人臉及顏色對比強烈、黑白相間的物品較能吸引寶寶的注意,但並不會因此增進寶寶的視覺及神經發展。
觀察自己孩子較有興趣的物品及玩具,加入父母的互動、正向的情緒、有趣的講話語調、溫暖的注視及陪伴等,配合各種不同的多元刺激輸入及情感交流,才能真正增進孩子的發展以及促進關係的建立喔!
聽覺
照顧者也可以多跟寶寶講話、唱歌、發出不同的聲音跟寶寶玩,利用不同的腔調、語句吸引寶寶注意。
多跟寶寶講話互動可以幫助聽覺注意力以及理解的發展,不要以為寶寶聽不懂就不說話!但是需要謹記:提供的聲響音量不要過大、過於激烈、避免時間過長或都一直處於各種聲音的環境中難以休息。
觸覺
在1歲之前,最好的觸覺刺激就是父母的擁抱、輕撫互動、吸吮奶嘴或手指,並藉由吸吮來安撫自己。
此外,幫寶寶洗澡時也提供了許多觸覺刺激(擦拭、水跟泡泡在身體上的感覺等)。
觸覺刺激
寶寶探索行動能力增加時,可以讓寶寶把玩認識不同觸感的玩具或物品,象是塑膠袋、刷子、水、冰塊、紙、毛茸茸的布偶、沙子、樂高玩具不同的凹凸觸感等等。
味覺
當寶寶能吃輔食時,依據寶寶進食狀況,循序漸進提供不同味覺與質感的食物。
但需要注意避免不適合寶寶吃的食物(例如:鹽含量高的食物,一歲以下不能吃蜂蜜)。
嗅覺
寶寶出生的幾個月,最熟悉的味道就是主要照顧者的味道,照顧者抱著寶寶時的毛巾、睡覺毯子等,會給寶寶提供很大的安全感,進而成為能夠提供寶寶安撫效果的物品。
在寶寶探索行動能力更好時,可以提供具有不同氣味的物品讓他把玩探索,象是在草地上爬行時草根土壤的味道、一小撮茉莉花、不同茶包聞起來的味道等等,但一樣需要避免容易引發孩子過敏及不適的物品(例如花粉量多的花朵等等)。
前庭覺
我們內耳的半規管結構會負責感受地心引力、並偵測頭部位置及移動狀況,因此會產生對速度變化的一種感覺,稱之為前庭覺,象是盪鞦韆、溜滑梯、坐電梯時所感受到的速度變化感。
從床上抱起寶寶、寶寶開始會抬頭、翻身時即會感受到前庭覺的變化刺激。
但需要注意,一歲以下的嬰幼兒頭頸部發展尚未完全,不可劇烈搖晃、抱著寶寶拋玩、旋轉以免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
本體覺
我們身體關節中有感覺接收器,隨時感應肌肉的狀況並將資訊傳回大腦,因此大腦會知道我們身體各部位目前的位置及正在進行的動作,稱之為本體覺。
例如:我們即使閉著眼睛,也能夠說出來自己的手腳目前正在做甚麼動作或在甚麼位置,靠的就是良好的本體覺運用。
前庭覺及本體覺的刺激,主要是寶寶在進行各種肢體活動的遊戲時,就能有大量的刺激,如:翻身、爬行、走路、跑跑跳跳、攀爬床、傢俱、公園的遊樂設施等,在寶寶肢體能力發展越來越多時,跌跌撞撞的學習是必經過程。
幼兒在遊樂場攀爬
需要照顧者營造安全的環境或防護,讓寶寶自由探索以及嘗試各種肢體動作玩耍。象是在地板上鋪設軟墊、架設柵欄、把危險物品收好、將桌椅尖銳處裝上安全桌角、插頭裝上安全插座蓋等。
若是因為孩子肢體能力越來越好,父母過度擔心孩子受傷而只讓孩子在嬰兒床或太過狹小的柵欄內活動的話,孩子所需的刺激可能會不足、從而對整體發展會有不好的影響。
二、提供感覺刺激的注意事項:適量且持續、良好的接觸經驗感官刺激正確的做法是:保持持續且良好的接觸經驗,避免孩子玩耍及生長環境過於單調、缺乏刺激或過度保護孩子,而不是單次的大量接觸或將感覺刺激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能夠從提供感覺刺激的玩具或環境中決定要怎麼玩、夠了或不要時可以拒絕。
雖然要提供多元的感覺刺激環境給孩子,但是也要注意避免一直帶孩子去刺激量大的環境,使孩子無法避開刺激及好好休息。
例如:帶3個月大的寶寶去夜市逛3個小時就不是適當的安排,這對寶寶來說刺激量可能會很大而難以負荷。
因此要依據孩子的年齡及狀況,安排他能夠接受處理的刺激及接觸時間、並且要適時讓孩子休息。
三、父母引導、互動與情感交流更加重要除了讓孩子平日玩耍及活動的環境中充滿各種感覺刺激鼓勵孩子主動探索外,任何玩具都比不上寶寶在探索過程中父母的鼓勵、陪伴與情感交流,在寶寶遊戲過程中,爸媽眼神的接觸、不同的表情變化跟鼓勵的姿勢語言等都是寶寶探索的動力以及正向經驗來源。
四、過度或不當的感覺刺激會有反效果一般家庭養育孩子,只要檢視平常生活環境都有以上的感覺刺激,平常也都與寶寶保持密切良好互動的話,就不需要過度擔心刺激不足的問題。互動玩耍時也要觀察寶寶的反應是否已經夠了、需要休息了。時常被過度刺激的寶寶,反而會有不好的影響。
例如:情緒容易不穩、睡眠受到影響等。
以下這些行為徵兆代表孩子需要停止接受刺激及休息了:
幼兒情緒不穩定就要停止刺激
表情露出不舒服的樣子、笑容停止、開始皺眉。頭撇開、停止眼神接觸。閉上雙眼或睡著。吵鬧或大哭。身體用力離開父母。寶寶接受及處理刺激的能力仍不如大人成熟,當寶寶不想玩時記得讓他好好休息。疲累、不想繼續互動的寶寶就連很簡單的肢體接觸、眼神交會都有可能會是過度刺激。
若觀察到寶寶開始露出笑容、手腳大力擺動、看著父母、對父母發出聲音都是他準備好可以再互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