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成長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我們也知道陪伴兩個字對孩子有多麼重要,但是生活的瑣碎、謀生的無奈都讓陪伴成了“奢侈品”,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讓人心疼,越來越多的問題少年也讓人心碎。
調查顯示,中國有2.53億流動人口,他們中有人從農村走向了城市,有人從一個城市走到了另一個城市,甚至從一個國家走到了另一個國家。孩子出生之後又會因為戶口、經濟、教育等原因面臨著是否留守老家的難題。現如今,不光農村有留守兒童,城市裡也有很多留守兒童。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春節前後,返鄉的農民工拖著行李箱,後面跟著哭著喊著的孩子,奶奶竭力地拉著小孫子,目送著兒子和兒媳婦離開。父母在外面打工,是為了家庭成員能夠更好地生活,是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但與此同時,孩子在家裡成了一個孤獨的人。他們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只有隔代的親人,加上週圍環境的影響,孩子會越來越缺乏安全感 。有些時候,甚至會失去對父母的依賴感。
微微已經3歲了,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齡,可是爸爸媽媽實在太忙了,沒辦法每天都接送她,所以她被送到了住在同一座城市的爺爺奶奶家裡,在爺爺奶奶家門口上學。每個週末,爸爸媽媽都會帶微微去科技館、動物園、公園等地方玩兒,微微每次玩得都很開心。
有一個星期天,一家三口到遊樂場玩,傍晚回家時,微微突然問:“媽媽,我們是回奶奶家,還是回你們家?”媽媽聽了之後有些鬱悶:“為什麼說你們家?爸爸媽媽的家不就是你的家嗎?我們是一家人。”微微摸了摸自己的小腦袋,恍然大悟道:“對哦!”但是這句話卻讓微微的爸爸媽媽陷入了沉思,一夜無眠。
孩子長期沒有在父母身邊成長,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明顯不夠。以至於孩子和父母之間出現了較深的距離感,感受不到父母完整的愛。因為父母陪伴的缺失,讓孩子失去了更多和父母在一起的機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產生了隔閡。很多時候,父母因為長期在外謀生,連孩子的面都沒怎麼見過,孩子的成長中缺少父母的關愛,更加缺少對父母的認知。
某大型公益活動選了57名“留守兒童”到杭州、上海和爸爸媽媽團聚,其中有一個小女孩的爸爸媽媽竟然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可以讓孩子奶奶一起過來嗎?娃兒認不得我。”原來,孩子出生沒多久就被交給了爺爺奶奶來撫養,夫妻倆繼續在杭州工作,因為種種原因,居然好幾年都沒有回老家和女兒團聚。航空公司瞭解到這一情況之後,願意為小女孩的奶奶多提供一張往返機票,讓她陪同女孩前往。
孩子居然認不出自己的爸爸媽媽,這是一種怎麼的悲涼。作家成應臺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和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孩子最初的十年是非常關鍵的,是孩子認知社會、個性形成以及與父母培養感情的最好時機,一旦錯過了這一黃金時期,再去彌補便是為時已晚。父母不在孩子身邊,甚至是從出生後不久就不在孩子身邊,父母沒有教會孩子說話,沒有教會孩子走路,沒有送過孩子上學。孩子懵懂成長的期間見不到父母,他們的世界中只有爺爺奶奶或者其他長輩,但是唯獨缺少父母。
一些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逐漸減少,最後導致孩子偏離了父母的期待,或者孩子和父母產生了隔閡,最後父母和孩子關係疏遠,家庭出現了裂縫。這個時候父母才開始後悔,後悔當初沒有陪伴孩子,後悔當初沒有帶孩子出來,但是時間不會給你這個機會。外出謀生,更要帶上孩子。貧窮或者富有的區別,也許會養出不一樣的孩子,但是想要養好一個孩子,絕對不僅僅是錢多錢少的問題。
有人說:“我忙得都抽不出時間。”難道真是這樣嗎?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最大的差別在於我們要學會選擇,選擇當下最重要的。作為父母,其實你給不了孩子屬於他的未來,他有自己的人生,你能做的只是努力守護孩子當下能夠得到的快樂和幸福,和孩子一起體會相伴時遇到的每一處風景、每一種心情。
你可以外出謀生,孩子也可以跟前你,你下班回家的幾個小時、給孩子做的一頓飯、送孩子上學的一段路程,對孩子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些陪伴要比你每年年假的陪伴管用得多,即便孩子跟著你會吃苦,但他們的心情是歡樂的。
很多父母會說:“我們在外面辛苦,也是為了孩子啊。誰不想把孩子帶在身邊,但是工作環境不允許,自己又怕照顧不好孩子。”但這真的是理由嗎?父母外出謀生是為了孩子,那麼作為父母是否真的明白什麼才是為了孩子。你缺席了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最後孩子的成長出現了問題,或者對你生疏了,你又責怪孩子不理解你的心思,責怪孩子不懂得感恩。但是在孩子成長的十幾年時間裡,你出現在他們生命中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一兩年,他們為什麼要理解你的心思、感恩你呢?這對孩子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
古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那麼,我們不妨反過來說:“父母要遠遊,也要帶著你的孩子。”因為他們需要你,需要你帶著他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需要你帶著他們走過成長的各個階段,需要你牽著他們的手。不管你去哪裡生活,請一定要帶上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