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位媽媽從市場上買回來一個菠蘿,好奇的孩子被這個從未見過的東西吸引住了,這位母親可能會用以下兩種方式對待好奇的孩子。

一種方式是:

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是可以吃的,

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

你不要去摸它哦!

它很重,你提不動它,

但是它是圓的,你可以滾動它。

你聞一聞,它是不是很香啊?

現在我們把它拿到廚房去切開它,

切好後用鹽水泡一泡,

它吃起來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種方式是:

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

然後就把菠蘿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

自己先去忙乎把買回來的其它東西處理好。

好奇的孩子一定會對這個菠蘿“採取行動”,

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蘿,

趕緊又把手縮了回來,

並且對著媽媽喊:“媽媽,

這個菠蘿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媽媽迴應說:“是的,孩子,菠蘿會刺手。”

於是孩子又嘗試抓起菠蘿的葉子,

把它拎了起來,可是菠蘿很重,

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

“媽媽,這個菠蘿很重,我拎不動它。”

“是的,菠蘿很重。”

孩子可能又嘗試著滾動菠蘿,

結果真的把它滾動了,

他高興極了:“媽媽,我把菠蘿滾動了。”

“媽媽,我聞到一股香香的氣味,

菠蘿是不是可以吃的?”

“對,孩子,菠蘿是一種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樣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

用鹽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讓我試一試……真好吃呀!”

這兩種方式,你主張哪一種?你常用的是哪一種?它們有什麼區別,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嗎?

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就學會了,菠蘿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滾動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鹽水才可以吃的。

這是媽媽直接告訴他的,不是孩子自己發現的。將來媽媽又帶回來一件新奇的東西,孩子也可能會像這次那樣等著媽媽告訴他關於這個東西的知識。

第二種方式,孩子最終也明白了,菠蘿是多刺的,會刺手,菠蘿是很重的;菠蘿可以滾動,因為它是圓的;它聞起來很香,切開來是金黃色的,沾上鹽水再吃,又香又甜。

這一切都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嘗試發現的,孩子不僅懂得了菠蘿的特性,他還學到了認識菠蘿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滾動它,聞它,切開它,品嚐它。

下次媽媽可能會帶回一隻螃蟹,孩子當然又會嘗試去摸它,可能會被螃蟹咬了一口,於是孩子知道了,螃蟹跟菠蘿不一樣,它會咬人。

媽媽可能會建議說“你可以用筷子來動一動它,這樣就不會被咬了”,於是孩子自己試著用筷子翻動螃蟹,他會發現螃蟹的許多有趣之處。

再下一次,媽媽可能買回來玻璃製品,孩子可能又會用他用過的方法來探索它,摸它,滾它,結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

於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蘿、螃蟹、玻璃製品,這些都是性質不一樣的東西,要用不一樣的方法去認識它們。

1

被動學習

第一種方式,孩子很快學到了知識,但他是被動接受的,久而久之就會習慣這種“不勞而獲”的學習方式,從而失去對身邊事物的探索欲。

2

主動學習

第二種方式,孩子也學到了知識,速度比較慢,但是孩子又同時學到認識事物的方法,還學到了要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認識方法的思維方式。

更重要的是,他體會到了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樂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太優鼓勵孩子主動學習,從身邊事物開始,由小及大,而不是被動填鴨式教學。旨在激發孩子對於自然、科學乃至世界的好奇心,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且主動學習。

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在不自覺中採用被動學習對待孩子,這其實就剝奪了孩子自己主動學習的許多機會,對孩子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其實經常都有這種可以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善於把握。

比如三、四歲的孩子,

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幫忙分發筷子,

開始的時候他可能一雙一雙地拿,

這雙是給爸爸的,

再拿一雙給媽媽,

最後拿一雙給自己。

心急的母親可能會對他說:

“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

一共拿3雙6只,不就不用多跑幾趟了?”

其實,等待他自己去總結,

能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動腦筋思考問題。

他可能要這樣來回跑了幾個月才想到,

每次都做一樣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來做呢?

於是他嘗試著多拿一些,可是要麼多拿了,

要麼少拿了,這樣又過了幾個星期,

後來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剛剛好。

對於孩子而言,一切都是新的,他對這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很多時候做錯了反而是最好的學習。我們應該給孩子犯錯的機會,這樣會讓孩子的印象更深刻。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產婦分娩疼的罵人,丈夫回首一巴掌,妻子消停了醫生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