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一次學前教育研討會上,學前教育專家董旭花教授分享了一個幼兒觀察記錄。

視訊長達十分鐘,記錄了一個剛滿3歲的小男孩,把一個玩具推車推上木製滑梯的事情。為什麼這個視訊值得在大會上安靜的播放十分鐘呢?

原來這個小男孩在完成自己的目標過程中,失敗了十幾次都沒有放棄,直到最後成功。

看起來一個非常簡單的任務,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對一個3歲孩子來說,充滿了挑戰。

滑梯長度對孩子來說很長,小手臂把獨輪車往上推,距離還遠遠不夠;

想讓小車停在滑梯上,可稍一鬆手,小車就會落回原位;

還不斷有小朋友來回在滑梯上玩耍,順手就將小男孩的獨輪車給帶了下去……

可小男孩顯然比我們要有耐心得多,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不斷的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後心滿意足的把獨輪車推上滑梯。

整個事件中,老師都在一旁默默地觀察和記錄,完全沒有上前打擾孩子。

最成功的"早教"不在於學了多少知識

現在流行一種聽起來十分誇張的育兒觀念,"贏在起跑線已經太晚,要讓孩子贏在子宮裡"。

一位香港媽媽在大寶入學面試失敗後,痛下決定不能讓二寶重蹈覆轍。別人家孩子都是6個月開始"早教",這位媽媽二寶還沒出生,在子宮裡就為她定好了"早教"計劃。

一旁的爸爸原本認為這樣做孩子太可憐了,但她說了一句"沒有學校要更可憐。"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家長覺得孩子一定要讓孩子越早學習知識越好,否則上學後就跟不上了。可是根據無數調查研究表明,許多孩子儘管在學齡前接受了"早教"培訓,學習了很多知識,但上了小學之後卻只能保持三個月的優勢,之後成績就會遭遇"滑坡"。

這是因為所謂的"早教",往往知識教會孩子一些知識。而最成功的"早教",恰恰不在於讓孩子在幾歲就學會拼音、記住多少英語單詞,或是能夠拿筆寫字,而是擁有學習的能力和技巧。

前段時間央視熱播的紀錄片《零零後》,引起了不少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反思。其中有一個小細節,恐怕許多人會忽視。

這個紀錄片裡面的一群小主人翁,都來自於北京一家叫"芭學園"的幼兒園。這家幼兒園室外場地都是"純天然"的泥土地和沙地,裝置都是些木柵欄、木製鞦韆、自制的圍巾帳篷等等。

孩子們最常玩的是角色扮演遊戲,除了吃飯和睡覺,大量的時間都在做各種各樣的遊戲,和現在許多私立幼兒園不同的是,幾乎沒有看到他們在提早學習文化知識。

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家庭的條件都不差,能培養孩子各種興趣特長,不少孩子還打算出國留學。

"玩",才是3-6歲階段孩子的最主要的"早教"手段。

堅持、細心、擅於思考、能靈活運用工具、有包容心等等,我們看到在那位3歲小男孩身上,有這樣多的良好品質,這些都是在玩手推車的過程中觀察到的。

俗話說"3歲看到老",聽起來有點老套,但用在這個孩子身上再適合不過。

能夠遇見這個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會懼怕遇到困惱,懂得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能靜下心來思考問題,不用擔心他的學習成績。

這才是最成功的"早教"。

早期教育,我們應該注重孩子哪些方面?

01 激發孩子好奇心

我們評價孩子成績好壞,常常會去判斷孩子"愛不愛學習"。在我們認知裡,愛學習的孩子成績就會好,反之,成績不好的孩子,顯然都不愛學習。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差異呢?

實際上這就關係到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也是好奇心的一種,而好奇心是我們人類的天性。

想要孩子能夠主動學習,重點就在於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對知識的渴望。而知識並不只包括書本上的,世界萬物都有可以學習的知識。

0-6以前重點應該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不是強迫孩子坐在課桌前去背幾個單詞,否則就是捨本逐末的做法。

02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學習的內動力,還需要依靠自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項著名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挑選了18個班級,要求老師隨機列一份名單,對名單上的學生給予各種暗示,抱有更高的期待。8個月後,名單上的所有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呈現積極向上的一面。

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自證預言效應"(self-fulfilling prophecy),就是說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這種"心理暗示"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給學習帶來強大動力。當然這種自信也不能太盲目,應該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評估之上。

現在很多家長都喜歡用"資料"去衡量自己孩子的能力。看到別人家孩子3歲能認知幾千個漢字,就迫不及待地也希望自己孩子能達到這個目標。

但是過早地給孩子灌輸知識,進行機械化的訓練,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比別人孩子差,短暫的落後並不能證明什麼。

03 不破壞孩子專注力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3歲小男孩,失敗十幾次,重複一個行為10分鐘,都沒有成人去幹預,最終在孩子自己的意志下完成目標。

這期間體現了孩子強大的專注力,更體現了旁邊的老師沒有去破壞這種專注力。

許多家長會抱怨,"我們家孩子為什麼專注力不好?"實際上,家長在日常裡的"好心"行為,可能正辦了壞事。

例如:

孩子摔倒,立刻上前扶起來;孩子玩玩具,打斷孩子喂個水果、吃塊餅乾;孩子拼圖,正在觀察呢,父母安耐不住指點一番;孩子剛拼好一個部位,立刻鼓掌以示鼓勵……

這種行為在大人看來都是為了孩子好,可卻打亂了孩子自己的節奏。

十分羨慕一個3歲的孩子能夠有這樣多的美好品質,有這樣好的學習基礎。我們家長有時候缺的不是教育孩子太少,反而是做得太多,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恰恰是"放手"。

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去探索,盡情地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極大的自信心,這要比花錢去上"早教班",更加有意義。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這5個訊號表面孩子可能是個天才,媽媽要留意,有一個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