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今天回家,孩兒他爸跟我說,兒子(8歲)向他藉手機,說要拍照交作業,結果被抓住用手機打遊戲。

爸爸沒忍住,打了一頓,問他:“下次還敢不敢啦?”

兒子回答:“我要跟媽媽一起離家出走。”

爸爸聽了更難過了,一直向我吐槽,兒子白養了。

這個故事很有畫面感。孩子非常倔強,慶幸的是,他有一個讓他非常信任又讓他非常願意袒露心聲的媽媽,這樣的情緒會被接納,而這個問題也應該會得到妥善的引導。

而爸爸,聽到孩子的話,我想,爸爸的內心是複雜的,憤怒的、嫉妒的、無助的。對於孩子玩手機遊戲,爸爸不知道能用什麼更好的方式處理,因失控而大打出手。

因此,作為家長,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正確看待做作業時玩手機遊戲。

第二,管理自己的情緒。

1、如何處理做作業時玩手機遊戲?

讓父母憤怒,甚至大打出手的原因是父母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態度。這關係到我們的關注點、思維方式、價值觀。因此,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和關注點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面對問題的時候,特別與孩子學習有關的問題,我們父母的思維和視野都顯得非常的狹窄,比如,做作業時打遊戲影響作業完成時間和作業質量,該做作業的時候去耍,後面又來補,一補就要整到很晚,影響睡眠和記憶力、專注力,會大大降低學習效率;這是沉迷遊戲,不自律的行為,一旦迷上游戲,後果非常嚴重等等。

這些是一種災難化、絕對化、糟糕至極的思維模式。這些思維方式來自我們的價值標準和經驗,就像一個網篩,過濾掉與自己觀點、標準不相符合的,提出來進行評判。我們總是帶著這樣評判的眼光來發現孩子做得不好的行為,不能從更多的角度和維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因此,家長第一步是要覺察到自己的災難化、絕對化的固定思維,轉變一下思維方式,從成長型思維,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就可以把這個問題變成一個機會,變成從錯誤中學習的一次機會。

家長的思維方式的維度也需要不斷的調整。比如,孩子做作業時玩手機遊戲,手機遊戲就是一個禍害,老在這一個點看問題是沒有辦法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這叫點,零的思維。我們再找一找,他可能是因為自控力比較弱,需要父母的提醒和約束,這就變成了線狀思維。做作業時玩遊戲,只是孩子的時間安排不合適,孩子需要學會時間安排,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又看開了一點,又是一個面上的思維。

如果站在更高角度,俯視他,他對待玩手機遊戲的態度和情緒(好奇心、忍不住、內疚、慚愧)。交作業時,不知不覺因為好奇就會去點選那些沒有看過的影片;一開始看就停不下來,忘記了時間;但因為耽擱時間導致做作業到很晚,孩子他自己也感到內疚和難過,不希望因此而痛苦和難受。從這些非智力、情感因素去思考和探究。從立體來看,維度又高了。我們還可以再提高維度,去看孩子的內心深處,瞭解孩子有什麼想法,他有什麼解決辦法?他願意去改變嗎?

只有父母轉換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去看待孩子的問題,理解、接納孩子才能喚醒孩子的自我,讓他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願意改變。

2、管理自己的情緒

情緒的發生是因為我們的價值體系,與我們的認知有關的,是認知在指使情緒的發生。調節的力量,在於自我意識的力量,即,我們是否思考,是否意識到我要對情緒進行管理。

當我們認識到可以透過調整認知來調整情緒,一切都好辦了。心理學上情緒管理ABC理論,告訴我們,A是所發生的事件,B是對這個事件的認知和信念,C是引發的情緒和行為結果。要改變情緒和行為結果,關鍵要改變對待這件事情的認知和信念。

因此,爸爸找到自己為什麼會有憤怒的情緒,即,認為孩子做作業打遊戲就是極為糟糕的行為和做法,那麼換成我們剛剛分析的,從成長型、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為,這正是一個跟孩子一起探討從中學習的機會,那麼爸爸的情緒就會得到緩和。如果從更多維度去思考,便對孩子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納,幫助孩子從這個困境中走出來,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學習。

—— END ——

我是大家的“九度”,

愛你,麼麼扎!mua~

11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叛逆家長怎麼辦?媽媽請放手,讓爸爸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