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行,行行有真知##健康科普排排位賽#
分娩後,由於子宮強烈地陣發性收縮,而引起小腹劇烈疼痛者稱產後腹痛,多見於經產婦,中醫稱本病為“產後腹痛”。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產後腹痛的主要機制有不榮則痛與不通則痛虛實兩端。
1.氣血兩虛:本病多為婦人素體虛弱,復因產時產後傷血耗氣,衝任血虛,胞脈失養,不榮則痛;又血少氣弱,執行無力,血行遲滯,發為腹痛。
2.產後臟腑虛弱,血室正開,起居不慎,感受寒邪,血為寒凝;或因情志失暢,肝鬱氣結,氣滯而血瘀;或惡露當下不下,胎盤胎膜滯留子宮,瘀阻衝任,胞脈失暢,不通則痛,故使腹痛。
辨證論治
主要依據腹痛的特點、惡露的性質辨其虛實。治療重在調養氣血,使氣血暢通。虛則補而調之,實則通而調之。
1.氣血兩虛
[證候] 產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揉喜按,惡露量少,色淡質稀;面色蒼白,頭暈心悸,大便乾結;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補氣養血,緩急止痛。
[方藥]腸寧湯。
主要藥物:當歸、熟地黃、阿膠、人參、山藥、續斷、肉桂、麥冬、甘草。
腹痛較著者,加香附、烏藥、延胡索;便秘明顯者,去肉桂,加火麻仁、肉蓯蓉。
2.血瘀
[證候] 產後小腹疼痛拒按,得熱痛緩;惡露量少,色黯有塊,塊下痛減;面色青白,四肢欠溫,或伴胸脅脹痛;舌黯,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 活血祛瘀,溫經止痛。
[方藥]生化湯。
主要藥物: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益母草。
若小腹冷痛明顯,加小茴香、吳茱萸;惡露量少血塊多,腹部硬,瘀血停滯胞宮者,加五靈脂、生蒲黃、延胡索。
中成藥
益母草沖劑:每次1~2包,每日兩次,口服。治血瘀腹痛。
艾附暖宮丸:每次6克,每日兩次,口服。治寒凝腹痛。
桂枝茯苓丸:每次6克,每日兩次。治寒凝腹痛。
生化湯丸:每次9克,每日兩次,口服。治血虛、血瘀腹痛。
雲南白藥膠囊:每次2~3粒,每日兩次,口服。治血瘀腹痛。
經驗方
1.艾草湯
[藥物組成] 艾葉6~9克,益母草30克,紅糖30克。
[適應證] 寒瘀性產後腹痛。血虛腹痛者忌。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一劑。
2.香桂丸加味
[藥物組成] 當歸12克,川芎、木香各6克,炮姜、肉桂、吳茱萸各3克,焦山楂12克,炙甘草3克。
[適應證]產後寒凝腹痛。
[用法用量]水煎分兩次服,每日一劑。
3.生化湯加味
[藥物組成]當歸15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炮姜3克,乳香、沒藥各10克,滇三七3克。
[用法用量]水煎分服,每日一劑。
適宜技術
1.針灸法
(1)體針
取三陰叉、太沖穴。操作方法:區域性面板常規消毒,用快速進針法,得氣後行捻轉補瀉法中的瀉法,在留針30~40分鐘內,各穴捻瀉2~3次,每次捻瀉0.5~1分鐘,務必使太沖穴針感循經走達小腹為佳。每日或隔日針治一次,以治癒為止。
取關元、氣海、脾俞、膈俞、足三里、三陰交穴。操作方法:區域性面板常規消毒,關元、氣海直刺,針深約1~1.5寸,施捻轉補法。足三里、三陰交直刺,進針1~1.5寸,施提插或捻轉補法。脾俞、膈俞向後正中線斜刺,進針0.5~1寸,施捻轉補法。若血虛風寒乘之、寒凝腹痛者,上穴均針後加灸,或僅用灸法。
取關元、中極、歸來、地機、太沖穴。操作方法:區域性面板常規消毒,關元、中極直刺,進針1~1.5寸,施提插瀉法。歸來直刺,進針1~1.5寸,施提插瀉法。太沖直刺,進針0.5寸,施捻轉瀉法。寒凝血瘀者,上穴可針後加灸,或僅用灸法。
(2)耳針
取穴:子宮、交感、皮質下、脾、神門。操作方法:每次選2~3個穴,毫針中強度刺激,每5分鐘捻轉一次,留針20~30分鐘。也可耳穴壓丸或埋針。
(3)溫針灸法
取關元、足三里穴。操作方法:先用毫針針刺關元、足三里找到感傳,用中等度刺激,疼痛緩解後留針。然後,在針柄上套一長兩釐米的艾卷(距面板約1.5~2釐米),從下方將艾卷點燃。多數病人給1~2次溫針灸,腹痛可除。
2.推拿法
取神闕、氣海、關元等穴。操作方法:讓病人先仰臥於床上,施術者站其身旁,先用手掌著力,輕輕撫摩按揉腹部,調補神闕,揉按氣海、關元等穴。再用手掌由上向下推揉小腹,反覆3~5遍,以行瘀滯。然後,讓病人翻身俯臥,術者用雙手著力,反覆自脊柱向兩側沿肋間隙分推,並邊推邊向下移動位置,反覆3~5遍。再由上向下沿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反覆順推3~5遍。再推揉臂部及下肢後側,也反覆順推3~5遍手法結束。
3.拔罐法
取關元、腰骶部兩側壓點、足三里、歸來穴。方法:採用單純罐法或留針罐法。若小腹冷痛拒按者,宜用艾灸或艾灸罐法。留罐10~15分鐘,每日一次。一般施術當日即效,2~3日而愈。
4.穴位注射法
穴位取關元、中極、三陰交(雙)、足三里 (雙)。採用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常規消毒,進針得氣後,回抽無血,每穴注入藥液一毫升。治療一次後,腹痛遂止,再用一次,隨訪無復發。
5.熱熨法
(1)雞血藤30克,紫花地丁20克,艾葉20克,香附20克,蔥白20克,生薑12克。製法:將上藥物置砂鍋內,加適量水加熱蒸炒,裝入小布袋備用。待藥袋內藥物溫度適中,不燙面板時,外熨腹部,冷則再熱,每次20~30分鐘,每日一次。本方適宜產後體虛,風寒之邪乘虛入侵胞脈,或產後鬱怒傷肝,肝鬱氣滯而致腹痛。
(2)陳艾葉24克,焙乾搗末,敷臍中,以絹蓋之,再用熱物往來熨之,待病人感口中有艾氣出,寒氣即除,腹痛即止。
6.敷貼法
(1)蒲黃、炒五靈脂各60克,共為末,以醋熬膏敷小腹。適用於血瘀證。
(2)當歸20克,生薑、川芎各12克,桃仁8克,乳香12克,桂枝20克。將上藥研末,或煎後取汁,調拌凡士林,或熬煉成膏劑,外敷小腹部。若氣血虛弱者加敷腰眼、命門;瘀血內阻者加敷中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