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了這封信,我大機率已經死了。
我不得不說,我活得太累了。
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現在,又想讓我把早已遺失的‘東西’找回來。……
我早已絕望,現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每一行一句,都充滿了絕望與痛苦,讓人看了忍不住心酸與心疼。
這是四川一小學生寫的絕望字條。
留下這張字條後,他就跳樓了。
在事發的新聞影片中,只見孩子躺在地上,已一動不動,旁邊一個女人崩潰大哭著問:
“你怎麼不回答我?……”
即使隔著螢幕,那場面也讓人感覺異常難過。
對此,網友紛紛“哭”了: “孩子都經歷了什麼,才這麼絕望?”
“這得絕望到什麼程度,才會讓一個小學生寫出這樣的話?”……
難以想象,當孩子寫下那些話時,內心是何等的絕望。
本是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卻紛紛走上絕路呢?
01
現在的孩子都“病”了
2020年,我們經歷了太多的生死與悲傷,更讓人悲痛的是,學生自殺的事件也頻頻發生。
今年3月,石家莊一名五年級的學生,因被家長訓斥不認真上網課,一氣之下跳樓自殺,不幸身亡。
4月,安徽一位高一男生,因不堪學習壓力,跳樓身亡;
5月,因無法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西安9歲女孩從15樓跳下,
留下的“遺書”裡寫道:“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
6月,內蒙古一位六年級女生跳樓自殺,留下的6頁遺書中寫道:“抑鬱症太可怕了,我真堅持不住了,對不起……”
9月,武漢14歲男生被家長在學校打了一巴掌,在母親離開後,從教學樓決然跳下,不幸身亡。……
這樣的悲劇,實在太多,讓人看一次,難受一次。
如果不是實在太痛苦,誰會放棄生命呢?
現在的孩子,真的是“病”了。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做過一份調查報告,資料顯示:
5人中就有1人曾想過自殺,
其中有6.5%為自殺做過計劃,
而13-16歲的學生佔了40%。
還有上海針對小學生的一項調查報告也顯示,
24.39%的學生曾有自殺的想法,
其中,5.85%的學生曾計劃自殺,
1.71%的學生自殺未遂。
這些資料實在觸目驚心,而更讓人恐懼的是,根據資料顯示,
中國兒童自殺率竟然世界第一,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2.3倍。
為什麼我國青少年的自殺率會居高不下呢?
看看孩子們現在的生活,也許就會有答案。
曾看過一個小學三年級孩子的時間表:
7點起床,晨讀30分鐘,吃早餐、上學。
中午做作業或練習冊。
下午放學後,接著上課外興趣班。
晚上8點半回到家,開始做作業,11點左右洗漱睡覺。
週末往返於各個興趣班中,午飯、晚飯幾乎都是快餐。
如此緊湊的生活方式,即使是大人,都吃不消,何況是孩子。
而且,一旦孩子做不到時,很多家長總會情不自禁地講大道理、指責,甚至打罵。
在這樣令人窒息的大環境下生活,哪個孩子能感知到快樂呢?
有人說,一個人一旦感覺活著很痛苦、很迷茫,就會選擇“另一個世界”。
生活被高度擠壓的孩子,不僅無法感知生活的樂趣,更會感覺壓力重重。
若是再得不到父母理解和鼓勵,那麼,孩子的世界將會全面崩塌。
所以,你的一句指責或者一個冷漠的眼神,都可能會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02
每個“生病”的孩子後面
都站著“生病”的父母
一朋友小時候曾自殺過,他把家裡的藥全吃完了,但是沒死,只是上吐下瀉了幾天。
當時,他媽媽並不知道他自殺,看到他身體這麼虛弱,便說:
“你運動太少了,要加強鍛鍊,要不然會影響學習。”
朋友是笑著把這件事告訴我的,但是語氣中卻是忽略不掉的悲傷。
連自己的孩子要自殺了,媽媽都不知道,只一味地強調學習,這多麼可悲?
這其實是千萬父母的縮影,他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因為太愛了,所以才會“苦苦相逼”。
網上有人問:為什麼現在的父母都那麼焦慮?
有人答:因為他們不想孩子重複自己碌碌無為的人生。
自己曾經虛度光陰,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轍;
自己曾經考不上的大學,希望孩子能考上;
自己曾經太窮,所以希望孩子將來過上好生活;
自己現在平庸,希望孩子將來成龍成鳳……
不管是曾經的遺憾,還是對將來的慾望,都造就了父母深陷焦慮中,而且“病”得不輕。
數不清的興趣班,做不完的練習冊,這些看似能讓孩子變優秀的東西,成了父母的安心丸。
可這也造就了教育內卷化越來越嚴重。
有人認為,“教育內卷化”是邊際上的教育恐怖主義,家長們爭相在沒有什麼邊際意義的地方過度投入資源,除了徒增焦慮之外,沒有太大意義。
深以為然。
你家孩子參加補習班,我也讓自家孩子參加;你們報了5個興趣班,我就報6個……
優質的教育資源就只有這麼多,大家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去爭。於是,加在孩子身上的負擔和壓力更大。
可結果,孩子似乎都不專長,而教育內卷化卻更嚴重,家長更焦慮了。
最後,孩子的生活只剩下痛苦與暗無天日。
其實,陪孩子輾轉於各種興趣班,家長也累;逼著孩子學習,家長也心疼。
可是這個時代的競爭實在太激烈了,為人父母,真的沒有哪個是不焦慮的。
只是,有些家長把焦慮赤裸裸地表達出來,有些家長把焦慮轉換成了另一種表達方式。
那麼,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家長究竟要如何安放自己的焦慮呢?
03
相比一味追求高分
教會孩子積極向上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特別大,因為時代進步飛快,對個人技能的要求更高。
在重重壓力下,有些孩子會不堪重負,做出一些過激行為。
這時,總有人開始說教:
“你才幾歲,這點委屈就受不了了?”
“心理素質那麼差,你以後到社會上怎麼辦?”
“別人能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
一個悲傷的人,聽到這種話會是什麼感覺?
只會讓他覺得沒人理解自己,對這個世界更失望了,這也是悲劇的開始。
所以,無論我們家長多麼焦慮,可否先暫時放到一邊,把這個“生病”的孩子照顧好呢?
要知道,唯有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他才會感覺到被愛,才更有力量走下去。
教育學家朱永新老師說:“教育應該是幸福的,要給孩子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幸福的教育,無非就是理解和尊重。
鍾南山小時候很調皮,學習成績不好,還常逃學。
很多人都笑他是差生,可他母親從不給他貼標籤,更沒有逼他一定要考到怎樣的成績。
一次考試,鍾南山意外考取了很好的成績。
對於與平時差異太大的成績,有些父母也許會懷疑孩子成績的真實性,但鍾南山的母親並沒有。
她笑著說:“南山,你還是行的啊!”
僅僅一句話,便讓鍾南山立刻自信起來。他感覺自己其實一點也不差,從此,開始認真讀書。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一書裡寫道:“有成就的孩子,關鍵不是在學校而是在父母。”
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佔據了關鍵位置。
你若理解,他必安心;
你若尊重,他必開心;
你若積極,他必向上。
教育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不“靜待花開”,也不能“揠苗助長”。
孩子,是一條鮮活的生命,相比一味追求高分,教會孩子積極向上更重要。
所以,請藏起焦慮,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耐心,少一些要求和指責,你會發現,孩子臉上的笑容會慢慢多了起來。
04
記得電影《銀河補習班》裡,父親對兒子馬飛說:
“北大清華不是目標,只是過程。人這一生,唯一的目的,是找到自己。”
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相信每一對父母都曾暗下決心,一定要讓他健康快樂成長。
可是,走著走著,為什麼我們都忘了初心呢?
我們都知道,人生只有一次,活得開心比名利地位更重要。
孩子應該有他們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定義好的人生。
所以,教育的目的不是高分數,而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熱愛生命、積極向上的人。
育兒之路,漫長且艱辛。
為人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摔跤時,鼓勵他站起來;
在迷茫徘徊時,給他一個愛的擁抱。
希望悲劇不再出現,我們的孩子更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