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之後是離不開父母照顧的,但有些父母因為工作等原因,所以在孩子出生後不久,父母就會請求家裡的老人幫忙照顧孩子,有的父母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照顧,所以還會請專業的月嫂幫忙帶孩子。
在父母的觀念中,三歲之前的孩子是沒有記憶的,所以即便自己沒有親自帶孩子,也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當李玫瑾教授卻表示,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十月懷胎加長大後撫養都比不上的。
而且李玫瑾教授還強調到,如果想要將孩子交給其他人幫忙照看,也必須要在孩子一歲半之後,而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無論多麼的辛苦,父母是必須要親手去帶孩子。如果做不到這個要點的話,她建議父母那不要將孩子帶到這個家庭中。
養娃第一年的重要性體現之所以強調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必須要由父母親自照看,最主要是為了建立起孩子對父母心理上的依賴。孩子與父母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血緣關係,但真正想要建立起情感連結,還必須擁有孩子的"依賴感",李玫瑾教授將它稱為一種"心理資本",它能夠讓父母擁有孩子心理上的"控制力"。
孩子在一歲之前會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依戀情感",也就是說,這個階段中誰是主要的養育者,那麼孩子就和他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絡。而這也主要表現孩子一見到主要的養育者,情緒就會積極,像是微笑、咿咿呀呀等。而在孩子有啼哭等負面情緒出現時,養育者能夠在短時間內穩定孩子的情緒。
像是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從三個月開始就是由奶奶帶著的,所以即便後來黃聖依和丈夫下意識的花時間和孩子相處,但問到安迪他最愛家裡的哪一個人時,黃聖依以為孩子會說"媽媽",但安迪第一反應說的卻是"奶奶"。
所以說,如果父母沒有在這一個關鍵的時期建立孩子的依戀關係,那麼孩子長大之後對父母沒有依賴感和安全感,就很難聽從父母的教導。
孩子成長的每一年,這些方面都不能少父母和孩子溝通應該貫穿於孩子的整個成長階段,甚至這種溝通從胎兒時期就可以開始的,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孕期經常和胎兒溝通,那麼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會表現出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能夠更好的識別父母的聲音。
所以在胎兒時期,父母可以要多與胎兒對話,也可以透過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胎教。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更要學會和孩子好好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父母要允許孩子表達出他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時也要給予孩子適當的迴應,這樣也能夠讓孩子更願意向父母表達自己的心聲。
當親子感情建立起來後,父母還要學會採取方法去維持,而要想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的陪伴就尤為關鍵。只有陪伴孩子,父母才能夠掌握孩子的成長變化,同時針對性的幫助孩子。
所以說,無論工作多忙,父母都要抽出固定的時間陪伴孩子,同時多和孩子進行互動性的活動,像是一切看電影、閱讀書籍或者是外出踏青等等。
孩子與父母雖然有天生的血緣關係,但感情卻不是天生形成的。所以如果父母不希望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存在著隔閡,就要抓住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建立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