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就最近推出的文章《康復者自述:長達23年的強迫症,竟一朝自愈》發表一些感想和建議。
文章作者丁念瑩生於上世紀70年代,從小接受高壓式的家庭教育,養成了追求完美、謹小慎微的強迫型人格特徵。中學時,她先後罹患餘光強迫症和影象記憶強迫症。
在那個年代,社會大眾普遍缺乏科學的精神心理知識,嚴重的病恥感令念瑩一直不敢向任何人求助。她默默承受著病症的煎熬,性格悄然發生改變,對後續就業、婚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念瑩本以為這兩種疾病要跟著自己進棺材了,沒想到,在女兒出生數年後,她的影象記憶強迫症不翼而飛;過了幾年參加工作時,又發現餘光強迫症也消失了!
昨天,我們從精神心理的角度,對她的患病過程和神奇的自愈進行了分析。原來,是念瑩大學畢業後的際遇無意中符合了強迫症的康復規律。她的病理性條件反射被打破,並重新建立了積極的、正性的情緒條件反射!
所以,念瑩無疑是幸運的,她的自愈過程給人帶來希望。但廣大患者、父母不能只看到表面,盲目地期待這份運氣也降臨在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身上;而應看到別人得以康復背後的科學規律。
然後患者透過自身努力發揮主觀能動性,父母努力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積極引導孩子。這樣,患者才有可能成為成功康復的“幸運兒”。
而以下這篇文章,我還想談一談丁念瑩自身的原生家庭,以及其女兒目前所處的原生家庭。目的也是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表面的事實,還要看到更深層面背後的真相,理解良性的原生家庭、有智慧的父母對孩子心身健康的重要性,並掌握助孩子成才的科學教育規律!
01
念瑩在分享中提及,其父母的結合既合適,又不合適。合適的是他們都很有學識和志向,在才華上互相吸引。而不合適的是,他們在為人處事,以及對夫妻關係的理解上處處存在衝突,這是導致他們長期不和睦的最主要原因。
從大眾的角度來看,念瑩對其父母的理解是準確的。而從精神心理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其父母除了存在人際關係方面的三觀衝突之外,其實還有兩種不同型別的偏執型人格特徵的衝突。
因特殊的時代背景,念瑩的媽媽出生時家境已經敗落,從小生活在貧困中,後來雖然努力學習,但因為成績不好,失去了高考的資格,還屢被抄家,遭人鄙夷、欺凌,歷經辛酸,未曾取得心中期待的成就。
遭遇了這些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和打擊後,其母親內心敏感、多疑,待人接物格外用心謹慎,處處退讓隱忍,有典型的偏執型人格特徵。
可能說出來讓人驚訝,那就是,雖然念瑩父親的性格如母親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實他也有偏執型人格特徵,只是表現有所不同。
其父親成長時期的經歷其實與其母親有不少相似之處。他們都受盡了別人的白眼,吃盡了苦頭,父親都長期不在身邊,孤兒寡母遭到了很多來自於外界的心理創傷。其父親的內心深處也是敏感、多疑而自卑的。
幸好,其父親懂得將部分的壓力轉化為動力,拼命學習,時代允許,最後高考成功。在文革前能考上名牌大學的人,幾乎個個都是天之驕子,可謂鳳毛麟角。後來,父親還被委以重任,成了當地中專的第一任校長。
這些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功令其父親的心態發生了一些改變。一方面,他的內心深處仍有自卑;另一方面也因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而有點自負,瞧不起別人。
這兩者一結合,導致其出現了另一種偏執型人格改變的特徵:敏感多疑,易怒固執,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建議,甚至對此不屑或鄙視,不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
所以其實一個人最終的性格是什麼樣,不一定是“3歲看老,7歲看大”,還與青少年、甚至青年時期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如果念瑩的母親當初考上了清華學府,在某個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和社會地位,很可能她的謹慎性格也會發生不小改變。
而且,像其父親這種人格特徵,在我們接診的青少年患者的父親裡很常見。他們個人能力很強,積極上進,所以在事業上小有成就,又或者是高階知識分子,在學術領域有不俗的建樹。
但在對待人際關係方面,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他們非常自以為是,共情能力差,沒有覺察不同時代下的教育方式已發生改變,仍對自己成長中的經驗和觀念深信不疑。
他們缺乏對孩子的積極認可和鼓勵,反而經常打擊、貶低,甚至棍棒教育,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孩子身上,不斷對孩子造成傷害。當別人善意提出建議時,他們最常見的回覆是:“我就是這麼長大的,能有什麼問題?”
念瑩現在人到中年,豐富人生閱歷和感悟令她能理解父親過去的做法,還勾起了對父親美好的回憶。但對青少年患者來說,他們對這樣的父親非常厭惡、排斥,甚至恨之入骨,情緒激動時甚至揚言要捅死父親!
所以,希望廣大家長,尤其是事業有所成就的父親,一定要加強自我覺察:
我們是否因為某些經歷,形成了偏執型的人格特徵,甚至是偏執型人格改變?是否有自以為是、難以聽進家人建議的心態?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創傷?
再回到念瑩父母身上。他們的三觀存在矛盾,但在婚後並沒有意識去積極磨合,而是弄得兩敗俱傷,母親還反覆對念瑩數落父親的不是,訴說婚姻的不幸。
雖然我們都能理解其母親的委屈和痛苦,但她這種做法對念瑩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起碼導致了這兩個結果:
第一,年輕時的念瑩不認可父親直來直去的性格,遇到社交中處處逢源的丈夫時,容易被其表面的某些特質深深吸引,而忽視了其三觀是否與自己一致,其是否深愛自己。(當然,念瑩提及,其丈夫的幽默風趣是念瑩過去曾經也有的性格,她渴望成為丈夫這樣的人,這也是她被吸引的另一因素)
從這個角度來看,念瑩和丈夫的三觀不一致且未能磨合,他們的事實婚姻破裂可以說是必然的,小三隻是一個導火索。
第二,念瑩對婚姻和丈夫都不敢抱有太高期待,對待夫妻關係有一定的錯誤認知,缺乏智慧,在無意中未能迴應丈夫的情感需求,加劇了夫妻關係的破裂。
在臨床中,有的孩子對此的反應更加劇烈。曾有一名患者母親因丈夫出軌,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向孩子哭訴不幸,說他的父親如何如何不好,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傷害。
後來孩子罹患嚴重精神心理障礙,他曾憤怒地向母親大吼:“我是你的兒子,不是你的情人!你應該找別人說去,這些事情與我無關!”
還有,對於女兒來說,如果父親本來就對她造成過疊加性的心理創傷,母親在火上澆油,不斷在女兒面前指責、辱罵父親的話,很可能會令女兒對父親的排斥泛化到對所有男性的排斥。這樣的結果是,女兒後續可能會出現性取向的困惑,甚至成為繼發同性戀者。
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念瑩現在對她女兒的引導是非常有智慧的。她經歷了丈夫出軌,小三迫害,所受的委屈未必比其母親小。但她未像其母親當年那樣向女兒訴說不幸。
相反,她曾希望努力修補丈夫和女兒的關係,在女兒面前指出丈夫的優點,希望女兒理性對待,這一點是非常可取的!當然,因其丈夫“不爭氣”,其女兒還是受到了不少負面影響,後文會再次提及。
所以,希望廣大患者父母也要加強自我反省,儘量避免因夫妻之間的爭吵和矛盾對孩子造成了疊加性的心理創傷,更不要肆無忌憚地在孩子面前貶低對方,把夫妻矛盾的負性情緒宣洩在孩子身上。這對孩子真是百害而無一利。
與此同時,父母必須反思兩人是否存在三觀衝突,尤其是家庭教育觀念上的衝突。如果有,最好積極磨合,形成這個家庭新的、一致的三觀。如果難以磨合,和平分開,減少對孩子的傷害,也不失為一個理性選擇。
02
再來談談念瑩及其丈夫對女兒的教育方式。
念瑩因自己特殊的成長經歷,她希望為孩子營造相對輕鬆、快樂的成長環境,養成積極樂觀的性格,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特長,且不要讓自己的愛令孩子感到壓抑。
她這個理念應該說是比較正確的。可惜,她沒能一直堅持。因丈夫固執己見,他們讓孩子中途加入了激烈的學業競爭,拼命雞娃。
孩子“半路出家”,自然有很多短板。哪怕踩著線進了神仙學校,但拼盡全力,學得天昏地暗、心身俱疲,也只是箇中等生,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這段經歷對其女兒來說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導致孩子的性格不太自信。
後來,因為小三咄咄逼人,念瑩為了保護孩子把她送出國外,學業壓力減少了,孩子的心身狀態自然好多了。不然,如果她的女兒當時繼續留在國內參與這種激烈競爭,真的有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學習障礙,並繼發抑鬱症。
還有,上面提及不少事業有成的父親,有偏執型的人格特徵,甚至是偏執型的人格改變。其實念瑩的丈夫很可能也有這個特點。
他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事業成功,內心自負,對待孩子有一種“我這麼優秀,我的孩子也不能比別人差”的錯誤認知,對妻子的建議置若罔聞,固執己見。
他本來就忽視了對女兒的心理陪伴,後來為數不多的“陪伴”卻是拼命“雞娃”,施加學業上的壓力。就算曾有意修復與女兒的關係,也不願意花費心思,主要靠發大額紅包表達自己對女兒的愛。
我猜測,念瑩女兒雖然理智上明白父親供養自己生活和讀書,應對此感恩;但其內心對父親的印象是很差的,甚至有較強烈的厭惡和排斥。這不光是因為父親“雞娃”時可能對她造成過傷害,還因為她對母親深厚的感情。
念瑩一直陪伴女兒成長,女兒是非常認可母親的。可父親背叛了母親,還任由小三對母親窮追猛打,最後母女不得不出國。而在她們出國時可能曾遇到諸多不便,對國內的環境和朋友也有不捨。
這都可令女兒產生較強烈的負性情緒和消極認知:“出國這麼麻煩,為什麼還要出國?是因為小三的逼迫。而小三的背後是誰?是父親的背叛和縱容。”所以她對父親的感覺可能是非常憤怒的。
當然,也不排除在她成長經歷中,還有男性同學、老師對她造成過疊加性的心理創傷,比如欺凌、排擠、辱罵和不公平對待等等。
這些心理創傷如果不斷疊加,就可能泛化為女兒對所有男性的不認可,性取向可能有所變化。再加上國外同性戀的文化較濃厚,社會接受度更高,現在,念瑩的女兒就有這方面的心理困惑,她不想結婚,可能對自己的性取向不太確定,甚至可能有成為同性戀者的初步想法。
從這個角度上看,部分同性戀其實是後天形成的,其背後其實是來自於身邊異性帶來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
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念瑩對於女兒的回覆也是很有智慧的。她表明了自己的開明態度,報以理解,無論女兒最後做出什麼決定,這都有助於緩解她的心理壓力,降低精神心理問題的發生風險。
03
念瑩說,小芸成績與自己不相上下,那自然也是一名學霸。但與念瑩相反的是,小芸性格開朗,而且其父母從不管她學習,反而天天搓麻將,但小芸的成績就是好。
有的讀者就認為,很多時候讀書也靠天賦,有的父母拼命雞娃,但孩子就不是學習的料,怎麼往死裡學都是“學渣”。而像小芸這樣,父母根本不管,還沉迷玩樂,她就是老天賞飯吃,是天生讀書的料,別人根本羨慕不來。
對於這種看法我是非常不認同的,這隻看到了事實的表面。
小芸具體的家庭情況我們不瞭解,也無法搞明白她的學習能力和優秀性格從何而來。但很巧,我中學時也有一名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同學,他的原生家庭或能揭示這個問題的真相。
很多讀者知道,我是農村出身,兄妹五人,家境貧苦。我很小就知道必須拼命學習才能改變命運。所以,我是學校裡的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也因此換來了學霸的地位。
不過老師和同學都知道,我的優秀成績主要是靠鉚足了勁,而且性格內向、膽怯,是個名副其實的書呆子。雖然同學認可我的成績,但其實內心並不太願意跟我打交道。
當時班上還有另一名同學小貴,他個子比我高,長得比我帥,成績雖然沒我那麼好,但也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學得比較輕鬆,沒有我那麼苦大仇深,而且開朗自信,人緣很好,經常呼朋喚友一起打籃球。
當時我不瞭解小貴的家庭背景,覺得他可能命好,家境好,沒什麼好擔憂的,人也聰明。當時我心裡也很羨慕他的狀態。可長大後,在同學聚會時我逐漸瞭解了小貴的原生家庭,我非常震驚。
小貴的母親原是那個年代罕見的高材生,長相與能力都很出眾,畢業後在當地國企工作,很快就脫穎而出。
但後來,因為其單位人事鬥爭,其母親被惡意針對,還被冤枉與上司有不正當關係。在那個年代,這種風言風語是非常巨大的打擊和屈辱,她受盡了冷言冷語和歧視,還很快被貶到基層,在好幾年里長期駐外,與家人兩地分離。
後來,因單位換了領導,小貴的母親終於被調回,但此時的她已經像換了個人似的,沒有了以往的光彩照人,而是終日鬱鬱寡歡。她提出提前退休,躲在家裡不願見人。從精神科的角度來看,他的母親當時可能屬於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隨後繼發了中度至重度的抑鬱症。
幸好,小貴有一位性格開朗的父親。其父親只是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很多人原認為他配不上小貴的母親。但正是他的樂觀豁達,悉心的照顧和體貼陪伴,小貴母親的精神漸漸好了起來,後來生下了小貴和他的妹妹。
後來同學告訴我,其實是小貴的母親喜歡打麻將打發時間,消解過去的痛苦;而其父親不愛打麻將,去麻將館只是為了陪伴妻子。
回想起來,我確實見過小貴父親幾次,每次都能聽到他爽朗的笑聲,令人心情輕鬆。我當時還以為這是因為他們家境好,所以沒啥煩惱。沒想到,小貴的家庭也有那麼痛苦的經歷。
而且,雖然同一父母所出,小貴和他的妹妹也有較大不同。小貴成績很好,後來考到了大城市的公務員。但他妹妹的成績一直平平,但性格比他更開朗,社交能力極好。她畢業後先去做銷售,客戶和老闆都很喜歡她,後來自己創業,現在已經如魚得水。
在老家的同學圈裡,他們都說小貴遺傳了媽媽的學習能力,而妹妹遺傳了爸爸的外向和社交能力。
而我現在覺得,他們倆取得的成績不是天分,不是幸運,更不是命,而是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圍。尤其是小貴的父親,他就像太陽一樣照亮了整個家庭,驅散了小貴母親帶來的陰影。
他對妻子極盡疼愛,療愈了妻子的心理創傷,令妻子走出了過去的陰影。這樣一個細膩體貼的“寵妻狂魔”,對待孩子時往往也是通情達理,和藹親切,很有共情力的。這是小貴及其妹妹能心身健康地成長,養成良好性格的最大因素。
那為什麼小貴的成績好,妹妹成績很一般?我想,應該是小貴小時候家境還比較困難,畢竟只靠父親一份工資養家餬口,其實日子也過得緊巴巴。所以小貴非常懂事、努力,也希望透過學習改善家庭的境況。
當小貴妹妹出生時,其父親已經當上了技術骨幹,收入大有提升,經濟壓力小了很多。而且,以小貴父親的性格,對小女兒肯定寵愛有加,對學業的要求更加寬鬆。
所以其妹妹性格更加開朗、自信,也不像哥哥那樣投入太多精力在學習中,自然成績平平。但她反而得益於良好的社交能力,在經商中小有成就。
他們這個家庭,母親曾罹患精神心理障礙,好轉後性格也比較陰鬱寡言,需要別人的照顧;父親是最基層的工人,還要養活兄妹倆。在現實中,其實充滿了困境和障礙。但全靠其父親承擔了理想的家長角色,不但阻止了家庭陷入陰霾,還逐漸走向光明。
我之所以詳細地介紹這個真實事例,是想說明大家不要只是看到表象,以為學習能力就靠天分。如果是這樣,那最後得出的規律就是像小貴的父母那樣,不用管孩子學習,去搓麻將就行了,孩子能不能學好都是命中註定。
這種觀念是非常無知、可笑的!
別人家的孩子性格好,學習好,人生際遇順利,並不是人家天生的“命”,而更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背後有一個有智慧的父親或者母親,夫妻關係和睦,家庭關係良好,這是保護孩子心身健康成長的最大因素。
像念瑩的父母,母親知書識禮,父親是高材生,念瑩的天分也極高,為何最後罹患強迫症,高考失敗?不是她命該如此,而是其父母不懂得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不懂得處理好夫妻關係,更不懂得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
當然,這裡不是指責念瑩的父母,他們在教育上的無知愚昧有很大的時代因素,他們也是各自原生家庭負面因素的受害者。
所以,希望家長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真相、看本質、看規律,不要人云亦云!
一定要加強覺察自身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 ,積極提升改變,將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從孩子這一代開始攔腰截斷!
一定要爭當有智慧的家長,為孩子的一生保駕護航,引領他們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實在忍不住再強調一下,近兩年所謂的“全腦記憶”“量子記憶”很火,很多父母就是隻看到這些“記憶法”所謂的表面效果,紛紛給孩子報名,希望在短時間內換來優秀的成績。
如果這些家長不及時覺察自己的無知和盲從,再不看到科學教育的規律,某一天,他們一些愚昧的做法會對孩子造成疊加性的心理創傷,成為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
最後,我想在此表達對念瑩的期待。
念瑩在分享中稱自己是失敗者、是loser,我並不認同。念瑩與我同為70後,現代人營養充足,更注重健康保養,健康醫學也更昌明,我和念瑩的人生可能只是走到一半,未來還未可知。
念瑩雖然被強迫症折磨了23年,在某些方面落後於同齡人,但她的文筆打動人心,再加上有獨特的患病和成長經歷,她對人生的感悟非常深刻。若以此作為素材來創作,相信其文章能夠打動不少人。
這幾天,大量讀者在後臺表達了對她的欣賞,有不少人稱感動至落淚,獲得積極的啟發。說她的分享療愈了部分讀者的心理創傷也不為過。
所以,請念瑩不要悲觀、消極,不要輕易定義了自己的一生。您的語言能力強,悟性極高,又有與疾病鬥爭取得成功的親身經歷,自有過人的優勢。
打個比方,若您能往心理學方面跨學科學習,從事心理衛生工作,您對精神心理患者的積極影響一定不會比所謂的心理學碩士、博士差。這樣,既能幫助到很多水深火熱中患者,收穫成就感和價值感,還能換取經濟回報。
希望念瑩、所有的患者、康復者都能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患病、康復經歷,將其轉化自己未來人生道路上的一筆財富,真正實現“渡過磨難,晴日歸來”!
#學問分亨官# #強迫症# #精神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