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11號上午10點左右,傅女士突然接孩子幼兒園的電話,說自己的孩子在園內摔倒受傷了,可能需要縫1針,讓趕緊過去。

當傅女士到學校時,孩子正坐在醫務室裡,由於傷口較大醫生建議縫針。

但在醫院縫針的過程中傅女士才發現,傷口根本不是1針就能縫好的,而是縫了8針!

在溝通中,園方一直稱孩子是小心被凳子磕到了。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在傅女士的強烈要求下,園方才讓查看了當天的監控錄影:

影片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男童並非不小心磕傷的,而是被老師抓起來後扔到地上摔傷的!

當孩子爬起來後,疼得直跳腳時,老師關注的仍然不是孩子,而是凳子是否磕壞了……

這熟練抓起來扔到地上的動作,不是虐娃是啥?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內心都是崩潰的,只想說一句:

“不為人,何為師?!”

虐童給孩子帶來的遠不止身體受傷那麼簡單,更嚴重的是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打擊。

不單純是被施暴孩子本身,班上在座的每一個孩子都不能倖免。

新聞裡孩子的媽媽說:“孩子已經有陰影,會模仿老師打他的樣子。”

看著真心疼……

很多媽媽說送孩子上幼兒園最怕的就是這個,你不知道孩子在你看不見的地方遭著什麼罪,受著什麼苦。

如果不是這次意外,孩子受如此大的傷,那麼,這位老師平時摔打孩子的行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被發現。

到底怎麼樣才能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過的好不好?

我們不可能大小事就去調監控。

這個問題,也只能直接問孩子、側面問老師。

之前關於如何做能更好了解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我們寫過多篇。(文末C媽做了彙總)

今天主要給大家說說,和娃或老師溝通時可能會遇到的“坑”。

只有多用方法少掉坑,才能真正客觀全面的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也才能及時、準確地發現問題。

不要用引導式提問

之前專門寫過,要透過問問題的方式來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

但一定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進行引導性的提問。

比如看到孩子身上有傷,直接就問“是不是被打了啊?”緊接著又問“被老師打了還是被同學打了?”

好嘛,答案不用想,十有八九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一定能給你一個明確的答覆。

我明白大家的擔心,尤其是屢屢看到虐童新聞後,不放心或很警惕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我們的主觀想法太強烈的話,會很難了解到真實情況。

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們無論是記憶力還是邏輯思維能力都還比較弱,幾個小時過去後,他往往會忘掉或記混之前發生的事情。

如果我們詢問時,只給“是或不是”兩個答案,那麼他只能二選一,更降低了他準確描述事件的機會。

當然了,大點之後的孩子(比如中班下學期或大班的),孩子比較“滑”了,很有可能是他自己不小心碰到了,或者跟小朋友打架所致;為了不被家長批評、推卸責任,就直接回答“是”。

所以,提問也講究技巧,應該多進行開放性的提問。

同樣是看到孩子受傷了,可以先表示關心:

“現在還疼不疼,媽媽可以帶你做進一步處理”;

然後就受傷部位本身問具體發生了什麼:

“我看到胳膊這裡有一塊淤青,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跟媽媽說說吧”。

還原過程中,多注意細節,比如孩子回答說是老師拿凳子磕的,可以繼續問:

“當時你們正在做什麼,是在做遊戲嗎?還是在吃飯?還有印象嗎?”

一步步問下來,才能更多瞭解到細節。

不要只聽老師說

雖然幼師虐童的新聞時有發生,但壞人畢竟是少數的,有很多敬業的幼教工作者在幫助著我們的孩子。

尤其是在對幼兒園進行了嚴格考察,或者孩子入學一段時間並無什麼異常時。

很多家長對老師是非常信任的,同時會非常認可和贊同老師說的話,彷彿這樣可以讓老師對孩子更好一些。

比如老師說:“你家孩子太調皮了,經常影響班上同學上課。”

我們趕緊說:“哎呀就是,這孩子從小就皮,您多擔待,該說就說,該管就管!”

比如老師說:“你家孩子很不聽話呀,叫做什麼不做什麼,帶起來真費勁啊!”

於是就經常對孩子說“老師說你特別不聽話,以後老師叫你幹什麼就幹什麼!聽到沒!要不老師怎麼喜歡你啊!”

如果我們每次都唯老師的命是從,認為老師說的就絕對正確,而不去了解孩子到底是否真的影響了其他同學、真的如老師所說那麼不聽話,就同樣以老師的視角去評價孩子的話,試問:

如果哪天老師真的把孩子怎麼樣了,孩子會把實情告訴我們嗎?

可能性恐怕不大,因為在孩子心裡,父母和老師是一條戰線的,說不說又有什麼用呢?

我之前親眼見過CC班上的同學跟家長說:“媽媽,今天晚上有我最不愛吃的茄子,老師說不吃完就不讓媽媽來接。”

結果媽媽張口就來:“老師不也是為你好嗎?小朋友本來就不該挑食,我說你都不聽,老師的話你總要聽吧。”卻隻字未提老師這樣恐嚇的做法並不對。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預設媽媽同意老師的種種做法,試問:

如果真的有進一步的恐嚇,告訴媽媽反而兩頭挨批,孩子還會說嗎?

真的別高估孩子的判斷力,對他們來說,父母之責罰與老師之責罰,沒有誰比誰更“高尚”之說。

不要只聽孩子說

這一點其實存在很多種情況:

一、孩子真的小,對感受的表達不準確;

二、孩子在“幻想期”,無中生有;

三、孩子為自己開脫。

第三種情況在介紹第一點“不要引導式提問”時已經說到了,這裡主要說說第一、第二種情況。

我還記得CC剛上幼兒園時某天放學:

見到我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今天劉老師打我了。”

我一臉疑惑,因為剛才劉老師慈眉善目地跟我交待了CC的一日表現,沒有任何異常啊?

回到家我試探性地問:

“那今天你還喜歡劉老師嗎?”(真打應該會有牴觸)

“喜歡呀。”

“為什麼喜歡劉老師呀?”

“因為我想媽媽的時候劉老師總是會抱抱我。”

“那你們太調皮的時候,老師生過氣嗎?”

“會呀。”

“生氣會怎麼辦啊?”

“會打人唄!”

“哦,今天都打誰了?”

“朵朵、豆豆、還有我。”

“為什麼打你們呀?”

“因為我們不好好排隊唄。”

“那怎麼打呀?”

“就是「排整齊排整齊,看看你排隊都排哪兒來了」,然後一巴掌一個,把我們「打」進去了。”

說著,CC就做了一個扒拉一下我肩頭、把我融進隊伍的動作。

我心說這也叫打?

然後突然想起她那段時間經常跟我說“xx打我了”。

比如到時間了,奶奶拉著她去睡覺,她覺得奶奶力氣大了,就說奶奶打她了;再比如說爸爸打她頭,特別疼,實際是爸爸用手捋了一下,她不樂意,就覺得是捱打了。

小孩子的認知和成人是有很大區別的,就像我們覺得打招呼、登高沒什麼,而對於很多小孩而言就畏難、害怕。

他們口中的“打罵”也與我們理解的有一定的差別。

所以不要一聽孩子說“老師打我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怒氣衝衝地去找老師對質,不僅不利於瞭解真實情況,也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另一種情況也非常常見,最近閨蜜說她家上中班的娃特別能編故事,前因後果、故事情節、人物場景都講得有鼻子有眼兒的。

其中也經常涉及到老師怎麼打了他們、懲罰他們,一開始閨蜜以為是真的,正想好好問問。

結果那孩子直接來一句:“後來我就變成了奧特曼,一腳把老師給踢飛了!”

emmmmm。。。。

好吧,原來純屬虛構啊!

孩子會有這樣一個“幻想期”,在上中班之後會表現地很明顯。

小孩子天真無邪是真的,但他們說的話不一定都是真的。

所以在聊天中一定要聽完、聽全,往細了聊,避開這些溝通中常出現的坑,才能真正瞭解到孩子在園裡的真實情況,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避免意外的發生。

提問也是個技術活,你問對了嗎?

今天平安夜,C媽就希望,孩子們都能遇到好老師,平平安安的吧……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我們該如何為4歲的嬰兒建立社交關係?#增長髮展#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