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韜爸韜媽坐公交車出門,剛好遇到車上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兩三歲的寶寶,寶寶想站在椅子上抓公交車上的吊環扶手,媽媽出於安全考慮不讓寶寶這麼做,然後寶寶不停大聲尖叫,嘶吼,媽媽不停大聲喝止,甚至威脅要打屁股,卻成效有限;寶寶尖叫越發使勁,叫到聲嘶力竭,一下子整個車子充滿了讓人心煩意亂的吵鬧聲。
韜韜媽媽轉過頭來看著我,你不是自稱育兒專家嗎?要是將來我和韜韜發生這樣的場景,你告訴我應該怎麼做?
我笑了一笑搖搖頭說,如果已經發展成這個樣子,誰都沒有太好的辦法。
問題的關鍵不是現在怎麼讓孩子停下來,是怎麼樣才不會讓韜韜養成這樣撒潑打滾威脅父母達到目的的習慣。
事實上,孩子變成這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長期和家長互動的過程中給了孩子錯誤的資訊。
實際上,韜韜在11個月的時候也出現了這樣的苗頭,只是很快被我糾正了。
韜韜媽媽聽了很感興趣:哦,那你好好給我講一講,是怎麼回事?韜韜爸爸當然樂意
第一:韜韜這型別的表現大部分都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韜韜十一個月的時候就不時尖叫,甚至動手打人,我留意了一下,發生的場景基本是我在做其他事情,韜韜自己在擺弄什麼,然後轉過頭來想叫我也看看或者讓我幫忙,當他發現我注意力並沒有在他這裡的時候,他就會不開心。
本能地發出尖叫,或者弄出其他動靜,然後他發現往往我就會馬上關注到他身上,於是,他就學會了這招。
一開始的時候,他只是用尖叫嘶吼或者大動作來發洩不滿,並不是有意的;但是慢慢發展下來,他發現這種方式對付父母特別受用,漸漸就變成了一個故意為之的行為了。
第二:高質量的陪伴是解決問題的根源
很明顯,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
我知道大部分家長在陪伴寶寶的時候難免會覺得無聊,不自然地就拿起手機了,韜韜爸爸也一樣。
但是,高質量的陪伴是孩子成長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能夠在孩子身邊,及時發現他的需求,瞭解他的的動向,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孩子是因為得不到所需要的的關注才會變著法子來“作怪”,如果他所需要的關注得到了應有麼滿足,問題自然就會變小甚至消失。
第三:引導韜韜用正確的方式提出需求
上面的方法二我知道你們會覺得不太現實,畢竟誰也不是可以24小時時刻關注的孩子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其他技巧來引導孩子了。那麼我在韜韜頻頻尖叫的那段時間是怎麼做的呢?
很簡單,我刻意地引導韜韜用叫爸爸的方式代替了尖叫。11個月的時候韜韜已經能很清晰地發出爸爸媽媽的聲音了,但是他並不會經常主動開口。
這時候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韜韜設計了一個小遊戲,我首先想方設法引導他叫出一句“爸爸”,然後馬上用很誇張的肢體語言或者做鬼臉做迴應,韜韜馬上愣了一下隨後大笑了起來。
重複幾次之後,這就成了我們父子的一個親密小遊戲,韜韜時不時會突然奇想叫一聲爸爸,我就必須放下手上的事趕緊給他一個誇張的迴應,如此堅持一段時間,以後韜韜在想吸引我的注意的時候,就會在除了尖叫嘶吼之外多了一個“叫爸爸”的選項。
第四:逐漸用冷處理對付孩子的錯誤行為
光是上面那招還是不夠的,那屬於正向引導,讓韜韜知道叫爸爸有用;還得有反向引導,讓韜韜知道尖叫是沒用的。
很多家長在孩子尖叫嘶吼的時候,不自然地就馬上做出迴應,有的家長是生氣打壓,有的家長是馬上安慰,其實這都是不對的。
這隻會讓孩子進一步明確尖叫可以引來父母的注視。韜韜爸爸的做法是,慢慢用冷處理來應對,也就是一開始先延遲迴應孩子的時間,或者裝模作樣去看別的能吸引孩子的東西,把他的注意力引過來;再逐步變成只要他尖叫我就不理他,他停下來我才回應他。方法有很多,目的就是給韜韜傳遞出一個“尖叫對爸爸無效”的反饋。
說完,韜韜媽媽不禁對我豎起了大拇指:“確實有兩把刷子哈,聽完你說,我才知道,怪不得韜韜現在天天就叫爸爸不叫媽媽了!”接著小拳頭就往我身上招呼……鬧了一陣,發現車上那折騰得不行的母子兩下車了,大家終於鬆了一口氣。韜韜媽媽不禁感慨,育兒的路上,真的是任重而道遠啊,少一點技術,都會弄到焦頭爛額!我點點頭,心裡面突然想起了我的爸爸媽媽,辛苦你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