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帶娃的過程中,新手爸媽經常會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嬰幼兒哭鬧時抱一抱就能停止哭泣,但又擔心一哭一鬧就要抱,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太粘人而無法獨立?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嘗試著從心理學實驗中尋找答案。畢竟科學的實證歸納總結有助於父母瞭解孩子的心理和大腦的執行規律,也能解答育兒過程中的疑惑,更好的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還原日常生活場景:

寶寶三個月大,兩隻大眼睛圓溜溜的好奇的打量著周圍的世界,媽媽稍微移開視線一會兒,孩子就哇哇的哭起來,媽媽就會聞聲把孩子抱在懷裡哄哄他,可家裡老人總說孩子抱多了,以後就不願走了,媽媽聽了之後抱也不是,不抱也不是,糾結的難受,孩子在一旁哭得讓人揪心,萬般無奈的媽媽最後還是抱起了孩子,但這時孩子委屈得不行,更難哄了。

心理學實驗測試:

美國心理學家Harry Harlow曾在恆河猴群做過著名的“母愛剝奪實驗”。即: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從母猴身邊帶走,然後給小猴子們一個掛著奶瓶、用鐵絲做成的“鐵絲媽媽”和一個沒有奶瓶、用絨布做成的“絨布媽媽”。

小猴子在飢餓的時候,會跑到“鐵絲媽媽”那裡喝奶,但填飽肚子後就會回到“絨布媽媽”那裡。看到敲鼓的泰迪熊和造型可怕的木蜘蛛時,受到驚嚇的小猴子也會毫不猶豫地撲向“絨布媽媽”的懷裡尋求安慰和保護。

在另一次實驗測試中,Harlow讓另一批剛出生的小猴子在長達8個月時間裡不能和媽媽或同伴生活在一起。這些小猴子長大後幾乎無法融入猴群,膽小不安,對外界充滿敵意。受到欺負時,它們開始尖叫、癱倒甚至自殘;其中的雌猴做了媽媽後,也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孩子。

Harlow的實驗結果表明,一旦小猴子出生後跟母猴分離超過90天,即使此後再跟母親或夥伴相處,也幾乎不可能彌補初始情緒安全的喪失所帶來的傷害。

寶寶哭鬧,建議媽媽擁抱安撫

從“母愛剝奪實驗”中,我們也可以從中獲得啟發和對策。在嬰兒哭鬧時,建議媽媽及時與孩子接觸,用擁抱安撫孩子的恐懼感。這種親密的互動是母子間的天然依戀:孩子獲得了溫暖和安慰,媽媽獲得了滿足和愉悅。

通常,從寶寶出生到7個月大的時間裡,足以和媽媽、爸爸或其他的主要照顧者建立依戀。父母持續地擁抱孩子、滿足孩子的身體需求和情感需求時,孩子就會產生信任感。相反,如果孩子感到持續不安,長期以往就會阻礙孩子大腦的發展。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乖巧但做事沒主見,這問題不能忽視,6步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