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孩子上學了,每一天早上都是一場“兵荒馬亂”。
只要到了孩子起床的時間,我就進入一級備戰狀態,盯著孩子“你快點起床穿衣服!”、“快點洗臉!”、“飯都做好了,怎麼還沒刷牙呢?”、“快點把書包拿上,課本都帶齊了嗎?”
眼看著時間就要來不及了,我就親自上手幫孩子收拾。
時間久了,孩子好像什麼都不會,遇到點事就找我,從來不會自己想想辦法。
直到我在網上看到一個10歲小男孩的清晨日常,才知道我家孩子的問題出在了哪!
從家裡的監控中可以看到,每天6點20分,孩子聽到鬧鈴會自己起來洗漱、穿衣服。沒有賴床也沒有父母頻繁催促,只這一點就把很多同齡孩子比了下去。
接下來小男孩會自己收拾好書包,從自己每天刷碗賺出來的零花錢中拿出一點買早餐。
更關鍵的是,這個孩子在出門前還會順手拿走家裡的幾大包垃圾。
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家的,這反差著實讓我疑惑:
同樣是教育孩子,到底是哪兒出現了問題?
我反覆看了幾遍影片之後發現,整個過程男孩的父母沒有指手畫腳,都是孩子獨立完成。我這才明白,不是孩子不能獨立,而是我們作為家長的始終沒有放手。
研究表明,有66.9%的成功者在少年時代喜歡自己獨立做事,有29.73%的人有時喜歡,不喜歡的只佔3.38%。
這個資料讓我想到《高情商養育》書中的一句話:
人的成長是連續的,一個人20歲、30歲出現的問題,絕不是當時出現的。一定是積累的結果,極可能與2歲不自己吃飯,12歲不自己整理文具有關。
要想孩子將來能有所成就,我們就不能再做“寵孩子”的父母了,儘早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一、為孩子提供獨立自主的環境
孩子始終難以獨立,大多因為成長環境總有父母插手。
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要允許孩子犯錯、慢、獨立做事,從孩子的發展過程看待孩子的行為,而不是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遇到困難、矛盾,試著讓孩子自己思考、解決,做家長的只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就夠了。
二、鼓勵孩子獨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家長們可以多提供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比如交給孩子一些簡單的家務,讓孩子幫忙去超市買個東西;也可以在普通的事情上設定一些小障礙,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儘管放手讓孩子去做,既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也能讓孩子擁有成就感,促使孩子更願意獨立。
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要講究方式方法
放手,不代表放任不管。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可以放手,在與孩子能力不匹配的事情上,家長也不能過分遷就。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這就需要家長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
比如,孩子2、3歲自主意識萌發階段,可以教孩子一些具體的生活技能和行為;4、5歲教孩子如何處理與同伴之間的糾紛。
5、6歲,孩子可以理解一些簡單的大道理時,可以給孩子說說獨立的重要性,在孩子表現出獨立的願望時及時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