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是被父母照顧的人,而是變成了去照顧父母的人。這樣的孩子更多的就是感覺自己變成了父母去完成夢想或者去實現某些願望的工具。

案例:我上學的時候有位同學就跟我講,他小時候要在家裡幫忙洗衣服,做飯,他媽媽呢也希望他能幫自己去完成自己小時候沒能彈鋼琴的夢想。這個時候我這位同學就會感覺自己的媽媽就像一個挑剔的年長的朋友,而不是母親,比如說他沒有在意他媽媽的感受或者是沒有太關心她媽媽的話。他媽媽就會表現出自己很受傷,讓他自己很內疚,現在他回想起來就覺得媽媽當時是剝奪了自己的童年,就是我這位同學的媽媽強迫著我的同學在小時候就成長為不屬於她這個年齡層的待人或事,當一個孩子的權利,但我們依然會成為一個好大人。

親職化:親職話簡單來講就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顛倒,父母把有一些自己該負起的責任轉移到了孩子身上,比如他們會說“你就應該照顧我,你就應該關心我,你長大之後就要在我身邊,你就應該給我養老送終,你要為我以後的幸福負責。”這種想法就是養兒防老的概念。在這樣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他們會很敏感,會覺得只有自己去滿足了父母的期待和願望,父母才會愛我們。對於我們自己來講是很難察覺到自己是否變成了一個工具人。因為這種親職化的行為會被別人誇獎你是懂事的,你是貼心的或者你很孝順,久而久之你也會覺得這樣的行為是好的,雖然你可能有一些感受沒有被滿足,但是你會覺得別人至少=是讚許我的。有些行為是可以檢測自己是否陷入一段親職化的這種親子關係,我們往下接著閱讀,看看你中了幾條。

1.察覺自己是否作為父母的延伸

比如說你要幫助媽媽去完成他的夢想,幫爸爸去學習他當時沒有學習的東西,或者去從事一項他們沒能完成的工作。

2.是否感覺自己難以和父母溝通

比如你單方面的想傳達出想要溝通的願望,但父母的反應是不理睬不關注,他們對你說的話做的事不感興趣。

3.自己是否常優先滿足父母願望

比如說在人生的一些重大決定面,上學的時候學文還是學理,畢業了去哪上學,工作了找什麼工作,是否都是父母替你決定的,或者是你自己有想法,但是最後都得屈服於父母的決定。

父母這樣子做會導致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會依賴習慣父母的想法來,長時間沒有主見或被剝奪主見,其實父母都是愛我們的,只是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下一輩身上就不太好了。

8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死亡教育——我們離死亡大概是一個父母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