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只有感覺好時,

才可能變得更好。

“我們很多父母,不知道從哪裡得到的荒誕想法,想讓孩子變好,必須讓他們感覺更糟。

“你看你不好好讀書就,以後就會在路上要飯”總是以為這樣的危機意識能給孩子助力。。。。

其實,我們的孩子只有感覺好時,才會做得更好。

這是心理學家簡·尼爾森,透過大量教育案例,反覆闡述的一個觀點。

羞辱和體罰,只會讓孩子感覺糟糕,然後沿著父母恐懼的方向,一路狂奔。

陪伴和協商,才會讓孩子感覺變好,然後沿著父母期待的未來,緩慢前行。

怎麼透過孩子身上的問題,看見行為背後的教育密碼?

現在呢多方面凝結出4個方法,和更多人探討分享:

①換位思考,承擔責任。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不良行為時,不該感到憤怒,而是學會反思:

孩子的問題,其實是我們責任的缺失;孩子的犯錯,其實是向我們求救的訊號;孩子的叛逆,都在表達著不被理解的委屈。

放棄高高在上的說教,在傾聽和陪伴中,感受孩子的感受,悲傷孩子的悲傷,理解孩子的理解:她的想法,問題,意見,反感,態度,情緒。可以的話也問問她對此現狀打算要怎麼辦,想怎麼辦。再後的開啟方式可以是這樣:

“你的這些問題,媽媽(爸爸)小時候也有過。”

“你一定很苦惱,如果你需要幫助,記得我永遠愛你。”

一定要讓孩子在你這裡找到歸屬感,找到宣洩的地方。她在說出來這些的時候她要的就是這些,一旦給不了,慢慢的便不在說了。

當孩子從父母那裡找到歸屬感,並覺得自己很重要時,才會停止用犯錯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放棄羞辱,學會行動。

抱怨,指責,控訴,羞辱,這些是爸媽們慣用的管教。

非常遺憾的是,這些管教,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相比用嘴攻擊孩子,父母們更該做的,是走到孩子面前,在尊重和談判裡,和孩子一起制定解決方案。當孩子犯錯時,或有反常舉動時我們或許可以這樣開啟,

“你這麼做一定有你的理由,你說出來讓我聽聽。”

“我們來一起協商制定方案,看哪個對你更有效。”

我們和孩子,未必時時、事事能做到相互理解,但為人父母,我們要學會在不理解的地方,保持尊重。

像最近那些孩子自殺或被孩子弒殺的父母,都弄丟了教養中最關鍵的一環:

這環是說明孩子情況惡劣到一定程度

及時摁下暫停鍵。

一旦在某個問題上,和孩子發生激烈爭吵,父母們要學會及時摁下暫停鍵,從一爭高低的權力鬥爭中退出來:

“我覺得我們都需要冷靜一下,等我們都平靜了再談。”

“我想讓你給我一點時間,我也給你一點時間,去想想到底怎麼辦。”

我們任何時候,都一定要記住:

我們所做的一切,不是為贏了孩子,而是為贏得孩子。是贏得他的尊重,他的愛,他的崇拜,他的認可。也會是他的同情,讓他能理解自己也是初次為人,為父為母,也有做不好的。

④學會等待,及時鼓勵。

每個孩子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很長的潛伏期。

我們沒有在潛伏期看出端倪,就要在爆發期學會等待。

對於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的孩子,我們需要時間和耐心,引領他一小步一小步前行,並給予他們及時而真誠的鼓勵。

鼓勵,不是表揚,而是發自內心的肯定:

“你今天作業完成得準確率很好,寫完作業也知道打打籃球的,不錯,懂得勞逸結合,時間分配合理。不錯。不過你這幾題的解答我看著有疑惑,感覺答案不怎麼對,你跟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是怎樣的?

“你出門時微笑著和我打招呼,我一天心情都美美的。”

“你這次的作業寫得認真工整,老師批改的時候一定賞心悅目……”

就這樣,在一路曲折一路肯定中,陪孩子在前行三步後退一步中,感受細水長流的力量和破繭蝶變的成長。

如是,即便我們的孩子,最終依然是個普通人,也是個自信陽光、熱愛生活的普通人。

媽媽的力量!

媽媽是孩子的母體,

同時也是孩子情感教育啟蒙第一人柔弱無力的女人,遇見喜怒無常的幼獸。生產,並不是媽媽的災難。是我在日常諮詢中,和很多媽媽交流後,最大的心得。初當媽媽時,我們有喜悅,有期待,有收穫,但也有淚水,有勞累,有恐懼,更怕在周圍人的否定和審判中,被武斷指責為“你不夠格,你不夠好,你不配當媽媽”。所以,成為母親,不僅僅是一種身份的轉變,更是一場心理的考驗。如果,我們有幸遇到了一個體貼的丈夫,一雙善良的公婆,一個相對和諧的家庭,那麼我們喜悅安穩的那部分會飽滿,恐慌不安的那部分會萎縮。從我們子宮孕育而來的那個小人兒,也會在媽媽穩定和諧的磁場裡。 獲得每個孩子都該得到的兩個禮物: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在生育後,和丈夫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和公婆的矛盾日漸增多,家庭內部明戰暗戰不斷,那麼我們懼怕脆弱的那部分就會形成黑洞,甚至把我們吞噬。來自家庭內部親近之人的攻擊,會讓媽媽在委屈和打擊中,情緒崩潰,流淚焦慮,對哭鬧的孩子失去耐心,甚至把對周圍人的恨意,投射到無辜的孩子身上。那個和媽媽連結最深的小人兒,就會在媽媽動盪晦暗的能量裡,弄丟每個孩子都該得到的兩個禮物:沒有歸屬感,覺得自己是個累贅。非常遺憾的是:由於不少家庭,都在孩子出生後,撕裂出夫妻問題、婆媳矛盾和隔代養育的諸多爭端,這就意味著不少媽媽都活在疼痛裡,不少孩子都沒能得到那兩個禮物。

有些媽媽,甚至在周圍人“你怎麼當媽”的情感綁架裡,跌落抑鬱深淵,陷入情感孤島,甚至做出自傷或和孩子同歸於盡的行。

作為母親我們都是從一個柔弱青澀的女孩,一夜之間成為束手無策的媽媽。我們愛孩子,想成為一個好媽媽,想得到周圍人的幫助和善意,想讓孩子生活在平和有序的家庭裡。但柴米油鹽的瑣碎和雞零狗碎的問題,總是在用反作用力,吞噬著我們的正向努力。

這是媽媽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關,也是每個家庭都要格外重視的第一個問題:那個喜怒無常的小人兒,是被媽媽帶到的人間的,但那個女人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她會做得不夠好,她的精力會不濟,她的信心會毀滅,她會焦慮會流淚會渾身疼痛。所以,養育孩子,不是她一個人的責任。孩子有問題,也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問題。家庭的每個成員,特別是爸爸,有責任把初為人母的那個女人,從養育和勞累的戰車上解救下來。

這樣救下來的,不僅是媽媽,還有恐懼著媽媽恐懼、安穩著媽媽安穩的孩子。

如果,這第一個難關,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那麼第二個難關,會在如期到來後,變得異常兇險——

孩子青少年階段

中年焦慮的媽媽,碰上叛逆魯莽的少年。所謂叛逆,皆為自我的覺醒。當一個孩子,從幼童成長為少年,勢必就要迎來一場蛻變——大人們將這稱為叛逆,

其實是不願直面孩子獨立。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叛逆,但不同的親子關係,不同的家庭氛圍,會影響孩子叛逆的強弱。

回望這些年發生的諸多弒母案:從震驚全國的北大吳謝宇弒母案,到驚慌人心的湖南婁底12歲少年弒母案,再到這兩年頻頻發生的高三學生弒母案:兇手,都是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受害人,都是把孩子帶到人間,且為孩子付出最多的母親。

這令人心痛的結論,說明了兩個問題:①媽媽們在家庭養育中,承擔了絕大部分責任,也承受著無法想象的壓力。②如何守望青春

期的少年,在學業壓力和衝動特質中,平穩地度過叛逆期,是家庭教育最大難題。那些在幼年時,沒有得到兩個禮物的少年,大都會在青春期時,展現出明顯的4種不良行為:

●尋求過度關注——故意製造事端,挑戰父母底線,用不斷犯錯不斷搞事兒,暗暗向父母訴說:“你們忽略我太多,求求你們看見我。”

●陷入權力鬥爭——父母不讓他做什麼,他偏要做什麼,父母讓他做什麼,他偏不好好做什麼,用和父母奪權的鬥爭和衝突的較量,暗暗向父母宣示:“不要小看我,我已經長大了。”

●報復反擊父母——毀壞家庭或學校財物,故意和同學和老師發生衝撞,用父母最恐懼的方式——自傷或犯罪,以牙還牙報復父母。其實,連這些孩子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他們的極端行為,不過是缺愛:“爸爸媽媽,救救我,不要拋棄我,我快撐不下去了”。

●自暴自棄自毀——逃避考試,厭惡學習,總是生病,沉迷遊戲和網癮,甚至患上抑鬱症。這類孩子用消極和孱弱,表達著:“不要再對我過度期待了,我壓力很大了”。

非常不幸的是,面對孩子的這些求救訊號,很多父母並未察覺:人到中年的爸爸忙於生計或習慣懶惰,養育和陪讀的責任,就甩給了媽媽。只是關注吃飽穿暖的媽媽,只看到孩子表面的不良行為,看不到其背後孩子的求救訊號。

漠然以待,或者羞辱恐嚇孩子:“給你報補習班,你學成這樣,對得我們嘛?”“我生了你,養了你,供你吃供你喝,你竟然這樣對我?”,最後積壓造成惡果。然後媽媽會一直在焦躁愧疚中,仰面長嘆:“我捧出所有真心,為什麼變成你最恨的人?”孩子在叛逆衝撞中,渴望逃離:“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媽媽,看見你我就要窒息!有時真想殺了你!”

養育中每個媽媽都要歷經的這兩個難關;

一場是,孩子0-6歲時,我們給他親密的照顧。

讓他在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中,長得健康明媚,安全富足。

一場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我們適時得體退出。

讓他在被尊重和被共情中,擁抱力量,覓得出路。

媽媽們要挺過的兩場難關,不僅僅由媽媽一個人承擔,需要全家人抱團取暖:愛護每個家庭的媽媽,就是呵護孩子的源頭,也是善待孩子的未來

總是在場的爸爸,陪伴辛苦養育的媽媽,才配擁有身心健康的孩子。

良好的夫妻關係,和諧的家庭氛圍,擰成一股繩的一家人,是孩子頭頂的明月,也是孩子足底的清風。

謹以此文,和每個走在修行路上的父母分享!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4-7個月,寶寶每天都有新的變化,這些生長髮育情況你瞭解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