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個相當有意思,但邏輯也相當混亂的提問:
孩子在幼兒園不受老師待見,不想屈服送禮,如何教育孩子內心變得強大?
說它有意思,是因為很多父母都特別在意老師待見不待見自家孩子,想透過給老師送禮解決問題的父母也不在少數,特別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說它邏輯混亂,是因為不少父母壓根就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不受老師待見、老師待見什麼樣的孩子,給老師送禮管不管用,還有,是不是孩子內心變得強大了,這件事就不用管了。
老師待見什麼樣的孩子?我不是老師,但自己也做過二十來年的學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孩子們都在上學,對這個小問題自認為還有點理解。
個人認為,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學、初中、高中,老師待見的,永遠是那些懂得遵守幼兒園和學校規則,和老師合作愉快、和小朋友同學和諧相處,不生事、不“作”、,不給老師找麻煩的孩子——這些都是孩子社會能力和品格方面的因素。
如果這樣的孩子還能勤奮學習,成績良好甚至優秀,老師會更喜歡——這叫“品學兼優”,沒有哪個老師,不喜歡品學兼優的孩子。
一些父母認為老師會更待見那些“乖巧”“會來事”的孩子,或者“會來事”的家長的孩子,恐怕是個不小的誤解。
明白老師待見什麼樣的孩子,那麼老師不待見什麼樣的孩子,也就很清楚了。
如果一個孩子頻繁破壞規則、很難和老師合作、和同學相處大小紛爭不斷、每天各種作、各種給老師找麻煩,老師會待見他才怪。
不妨自問一下,如果換成我們自己去做老師,我們會喜歡這樣的孩子嗎?
給老師送禮管用嗎?如果發現孩子不受老師待見,給老師送點禮,有多大可能讓老師的態度改變?
拋開收禮不符合老師的職業規範、也被絕大多數學校和幼兒禁止的因素,僅從“送禮”的純技術層面來考慮,這件事也並不可行。
你送了禮物給老師,即便老師沒有收,送禮這件事也是存在了。一個價值觀端正、尊重自己的職業的老師,會很看不起這樣的事。他會認為,這樣的“土豪”家長根本不懂家庭教育,或者根本不想在教育好孩子上花功夫,只想投機取巧,有這樣的家長,孩子的價值觀也不會端正到哪兒去。即便在態度上不會表現出來,但他的內心會更不待見這樣的家長和他們的孩子。
你送了禮物,老師收了,可能表面上會對你的孩子態度好一些,但內心仍然不會真的待見你和孩子。因為孩子沒有改變,仍然每天都會給他帶來麻煩,他因為收了禮,又不得不勉強自己接受現狀。這樣的矛盾心理,會讓他更厭惡這個孩子,對孩子的態度,很可能忽冷忽熱,反覆無常。這對孩子並沒有好處。
再來說給老師送禮物這件事,被孩子知道了,會對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我想絕大部分“屈服送禮”的家長,都會充滿怨氣地把這件事告訴孩子,順便再埋怨孩子一頓:“你看,要不是你,我犯得著到老師那兒受氣嗎?”
一些孩子可能會因此很自卑,覺得自己很不好,父母才只好不情不願地送禮。
一些孩子可能會因此在幼兒園、學校變得飛揚跋扈,“我們給老師送禮了,我們跟老師有‘關係’了,所以我可以為所欲為了!”
一些孩子可能會因此變得“心機”,總想用不那麼正當的方式去影響和控制別人。
一些孩子會變得價值觀扭曲。小小年紀,就知道用這樣不正當的方式,可以獲得本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他很可能就會開始相信:送禮是很管用的方式,我不用自己努力。這樣的價值觀,會誤導孩子一生。
孩子內心強大,就不用管老師待見不待見了嗎?這是這個提問最邏輯混亂之處。
孩子內心強大,不care老師待見不待見他,事情就解決了嗎?當然不是。因為這件事,跟孩子內心強不強大,一點關係都沒有。
內心強大,我行我素,繼續不停給老師帶來麻煩,只會讓老師更不待見他。
內心強大了,也不會讓孩子變成具備那種讓老師很待見的素質的孩子,反而會讓他誤以為自己那些不讓老師待見之處,都是特別棒的,是老師戴著有色眼鏡看人,錯的不是他,而是老師。
打個可能不是特別恰當的比方,那些無視法律,無視家人勸阻,一意孤行做壞事的人,內心都是強大的,可是這種內心強大,有什麼正面的價值嗎?
孩子不受待見,父母到底該怎麼辦?那麼,發現自家孩子在幼兒園、學校不受老師待見,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我想,恐怕多數家長都需要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和孩子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怪老師“有眼不識金鑲玉”,或者猜測是不是自己沒給老師送禮,才會讓老師對“孩子橫挑鼻子豎挑眼”。
調整自己的家庭教育內容和方式,幫助孩子具備他那個年齡段應有的社會能力、具備老師待見的那些素質,能夠順暢適應幼兒園和學校生活,不給老師找麻煩,才是這件事的正解。
已出版《育兒基本:找到好方法,輕鬆做爸媽》、《育兒基本2:與孩子合作》、《閱讀手冊——成就孩子一生的閱讀培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