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特別怕孩子哭,覺得“愛哭鼻子”是個壞習慣,甚至覺得愛哭是性格懦弱的表現,將來沒出息。
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從小愛哭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樣的差距呢?
從小愛哭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1、情緒調節能力不同
乒乓球運動員福原愛打比賽時也經常因為輸球哭鼻子,而且是從小哭到大,但她能做到哭過後繼續練球,甚至邊哭邊練。
愛哭的性格也沒有阻擋她成為世界級的乒乓球運動員!
反而是愛哭的性格,幫她調整了比賽的壓力和輸球的打擊,更好的調節了自己的情緒。
所以愛哭並不等於脆弱,從小愛哭的孩子能更好的將情緒發洩出來,哭過就算了,情緒調節能力會更好。
而不愛哭的孩子,負面情緒被壓在心裡可能要用更久的時間才能調節好。
2、共情能力不同
在《嚮往的生活》節目中,何炅提起自己“愛哭”的標籤時說:“很多人覺得我淚點低,但是我一個人從來不哭,我從不獨自哭泣。”
這句話的背後隱藏的含義就是:我是被別人的感情觸動所以才會哭。
這就是共情能力強的表現。
所以愛哭並不等於負面情緒多,從小愛哭的孩子只是對情緒的感知更敏感,心思細膩、共情能力強。
而不愛哭的孩子,往往對情緒的感知能力更差一些,對周圍人的感受不那麼敏感。
愛哭的孩子情商可能更高美國心理學家Susan David在《情緒敏感力》一書中寫道:
一個人的情商低,究其根本是由於他的情緒感知力不足。情緒感知力不足的孩子,身上像包裹了一層阻隔膜,裹住了伸向外部世界的神經。家長不允許孩子哭,阻止的不僅是眼中的淚水,更是感知世界與表達情緒的能力。
想想我們阻止孩子哭的時候都會說什麼?
“多大點事就哭,丟不丟人?”、“哭什麼哭!憋回去!”
聽著這樣的話,孩子會認為哭是丟人的、哭是不對的、這些讓我想哭的事情都不重要……
而能隨心所欲哭出來的孩子,往往有更強的情緒感知力和共情能力,情商會更高。
怎樣讓孩子透過哭提高情商Susan還介紹了透過哭來提高情商的4步引導,家長可以透過這4步的引導幫孩子提高情商(讓孩子不白哭)!
1、鼓勵孩子哭
當孩子哭時,說明他正在感受某種不太好的情緒。
這時家長只需要陪著孩子,告訴他:“哭出來會好受一些。”也就是鼓勵孩子哭,讓孩子盡情感受情緒。
2、讓孩子沒有恐懼的表達情感
這需要家長在孩子表達情緒時,尤其是哭的時候,不要阻止甚至批評孩子。
讓孩子能沒有恐懼的表達出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受了苦也憋著。
3、和孩子聊聊“為什麼哭?”
當孩子不哭了之後,家長可以和孩子聊聊“為什麼哭?”這個問題,不是要“秋後算賬”而是要透過溝通讓孩子明白:是什麼情緒讓他哭了?是傷心?嫉妒?還是憤怒?
讓孩子能從一次次哭的過程中感知各種情緒的不同,有更高的情緒敏感度。
4、重溫情緒消失的過程
最後,當孩子破涕為笑時,家長還要告訴孩子剛剛第一次經歷的某種情緒很激烈,但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你就不會那麼傷心了。
透過重溫情緒消失的過程,可以幫孩子更清楚地認知這種情緒,提升孩子的情緒敏感度。
#育兒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