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頭蹦出來沒有母親那只是神話西遊記裡才有的,而現實世界中的動物,都會面臨母嬰關係。作為靈長類動物的人類也不例外。母嬰關係對於個體的成長非常重要,而母嬰關係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嬰兒時期的依戀模式。嬰兒時期的依戀模式會影響個體的一生,包括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面。因此,育兒顯得極為重要。
在心理學發展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他做了一系列殘忍的實驗,證明愛的存在。而這個實驗對於當時社會乃至後來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改變了整個人類的育兒觀。這個人就是哈利哈洛,而他做的這系列實驗就是美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包括了心理學上著名的母愛剝奪實驗、絕望之井實驗等。
殘忍的“代母實驗”,揭露了最真實的母子關係。我們都聽說過“有奶就是娘”,這是東方的民間諺語,而這個說法和20世紀40年代時候當時西方最受歡迎的理論——孩子對於愛的需求源於他們對食物的需求,十分相像,其核心思想不謀而合。而這個理論是當時具備影響力的心理學家華生提出來的。由此看來,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當時的整個人類社會都覺得孩子只要有吃的不餓死就好了,父母與孩子過多的親密與互動反而不利於孩子的獨立成長。
哈利哈洛卻不這麼認為,他頂著當時巨大的社會壓力站住來反對華生,要知道哈利哈洛的社會地位和心理學上的學術成果比華生低了很多。
哈利哈洛透過在恆河猴上做的一系列實驗,以事實強有力地抨擊了當時整個人類社會“有奶就是娘”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用殘忍的“代母實驗”,揭示了母子關係,最真實的一面。
第一個實驗:代母實驗哈利哈洛和同事用鐵網和絨布為主要原材料分別做了兩隻猴子母親,然後賦予它們不同的功能。鐵網猴子媽媽面前有一個奶瓶,所以有餵奶的功能;絨布猴子媽媽沒有奶瓶,但是有毛織物傍身,所以觸控時能有溫暖的感覺,具有“接觸安慰”的功能。兩隻猴子除了質感不一樣,其大小和外形都是一樣的。然後把兩隻猴媽媽裝在一個鐵籠裡。
哈利哈洛和同事設定了實驗組和對照組,然後哈利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子分別放進實驗組和對照組。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記錄,哈利哈洛發現,不管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的小猴子都更願意親近絨布媽媽,除了餓了需要吃奶的時候,其他時候,小猴子都呆在絨布媽媽的身邊。
所以實驗結果表明,有奶就是孃的理論是錯誤的,愛是來自於安全感和依戀感,而不是食物。由此哈利哈洛也得出結論,母愛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接觸。由接觸所帶來的安全感和依戀感是高於食物這個生理需求的。
這個實驗顛覆了當時科學家們的認知,也顛覆了整個人類社會的育兒觀。但是對於恆河猴而言卻是非常殘忍的。
第二個實驗:後續實驗第二個實驗是源於第一個實驗的基礎之上做的。因為哈利哈洛和同事發現,在實驗中長大的猴子與其他猴子不能融為一個群體,無法正常進行猴群之間的交往規則,甚至沒有繁殖和養育後代的能力。
為了使這些猴子可以繁殖和生育,哈利哈洛將母猴子強行固定住,以便公猴子能與之順利交配,並讓這些猴子生產出下一代。但是在這20只生產出下一代猴子的母猴子身上,並沒有所謂的母性的出現,這些猴子不是對自己的孩子視若無睹就是毆打甚至殺害自己後代,結局令人扼腕嘆息。
這也引發了哈利哈洛和同事的思考,母愛除了接觸還有什麼?為此,哈利哈洛和同事決定在代母實驗做改進,進行新的代母實驗。在原有的基礎上,哈利哈洛對絨布猴子媽媽進行了改造,增加了搖擺功能,並且每天讓小猴子與絨布猴子媽媽多玩30分鐘。
透過這次的實驗觀察和記錄,以及猴子們長大以後的表現,哈利哈洛和同事發現,在增加了搖擺功能的絨布猴子媽媽邊上長大的小猴子,和第一批小猴子相比,要正常許多,可以與猴群融為一體,也可以正常地與其他猴子繁殖和交往。
因此,這次實驗讓哈利哈洛得出了“母愛具有三個重要因素”的結論,那就是接觸、運動和玩耍。
第三個實驗:絕望之井當時社會上出現了透過藥物治療抑鬱和精神疾病,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這樣的生物精神醫學成果引起了哈利哈洛的興趣。哈利哈洛也想要證明,這些藥物是否真的可以治療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因此哈利哈洛和同事透過實驗設計,讓恆河猴患上抑鬱症,然後將治療抑鬱和精神疾病的藥物餵給猴子,透過記錄和觀察看藥物是否真的可以對靈長動物的精神疾病起到療效作用。
哈利哈洛和同事製造了許多漏斗形的小黑屋,漏斗的底部有足夠的食物,保證小猴子不會餓死。哈利哈洛和同事們將剛出生的小猴子頭朝下吊在漏斗裡。開始的時候,小猴子們還會掙扎著往上爬,但是努力了很多次發現沒用就放棄了。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小猴子們都得了重度抑鬱症。
在離開小黑屋後,這些小猴子非常自閉常常發呆,不與其他猴子接觸,並且常常自殘,性情十分暴躁,哈利哈洛和同事們開始用抗抑鬱藥物給小猴子們進行治療,但是卻都沒有什麼效果。
透過這次實驗的觀察和記錄以及結果,哈利哈洛得出了“幼年時期嚴重且長久的孤立會導致個體心理傷殘甚至死亡”的心理結論。
哈利哈洛的這三個用殘忍證明愛的存在的實驗深刻地說明了:首先愛並不是生理需求,愛是一種高階且必需的精神需求其次,母愛最重要的三個元素是接觸、運動與玩耍,也就是高質量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最後,幼年時期嚴重且持久的心理傷害會伴隨個體一生,其帶來的心理問題甚至無法彌補。
哈利哈洛的實驗拯救了整個人類的育兒觀,他的學生馬斯洛更是透過這些實驗結果的理論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為企業管理、政府的公共事業、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話說回來,母嬰關係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因為在後續的心理研究中,母嬰關係主要有三種依戀模式: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而不管哪一種依戀模式,在個體後續的發展中,都能找到母嬰依戀關係的影子,尤其是在個體成年後親密關係的建立中,非常容易重現嬰幼兒時期的母嬰關係。比如,很多男性在尋找另一半時,都會在潛意識裡以自己的母親為參照,而與另一半的相處當中,害怕與其分離或也是因為早年時期,在母嬰互動中,母親未處理好分離焦慮造成的。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還有很多。
而哈利哈洛的恆河猴系列實驗,也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母嬰關係伴隨個體的一生,代母實驗中長大的小猴子由於缺乏與母親的互動而形成社交死亡,同時也說明安全型依戀的母嬰關係是最健康的母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