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中似乎總有這麼一種現象:
如果孩子活潑外向,就容易討得家人朋友的歡心,而長輩也覺得這樣的孩子以後更吃得開;
如果孩子安靜內向,則普遍被認為有性格缺陷。這樣的孩子被認為能力弱,沒有別的孩子優秀。
下面的場景父母是否似曾相識:
你這孩子怎麼不叫人呀,沒有禮貌,你不說話別人還以為你是啞巴呢。
你家孩子話挺少,都不怎麼說話,太內向了,這樣以後長大了會吃虧的。
你看人家小孩,能說會道,你在人群裡就像個悶葫蘆一樣!
內向性格真的是一種性格缺陷嗎?
哈佛大學神經科學的一位教授曾說過:
“如果一個孩子在兩歲的時候表現出內向的性格,那麼他即使長大至成人,他的性格基本還是內向型的。”
也就是說:內向並不是缺陷,只是性格的一種類別。
性格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氣質,是先天決定的。
內向,不能跟“膽小”,“不自信”等貶義詞劃等號的。
然而很多父母習慣帶著有色眼鏡去理解不同孩子性格之間的差異。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的三種基本底層性格型別(專業術語叫:氣質型別):激動型、冷靜型和謹慎型。
這幾種性格型別,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的。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即使父母強加干預,想改變孩子性格也是於事無補的。
看看下面的科學實驗,也許我們對孩子的性格會有更深層次的認知。
英國心理學家Emily Johnes博士,想透過一個實驗觀察6個月大的孩子,當面臨不可預測的挑戰時,不同的性格型別的孩子,是否有不同的表現。
實驗開始,Emily Johnes博士拿出一個會隨機忽然跳出一個小丑的手搖音樂盒。去觀察孩子們不同的應激反應。
實驗結果顯示:
第一個孩子對新鮮的挑戰持接受的態度,第二個孩子表現出明顯的謹慎和後退,第三個孩子特別平靜和淡定。
在追蹤了這些孩子二三十年後,他們長大後所表現出來的性格氣質型別與小時候的性格特質一致。
那些反應強烈的孩子,更可能成長為安靜內向的少年;
而反應平靜的孩子,卻會成為活潑外向的人。
實驗中反應強烈的孩子,大多是內向性格的孩子,傾向較為謹慎的氣質型別。
內向性格的孩子,在遇到外界刺激時,杏仁核天生更興奮,心率更高、瞳孔擴張得更大、唾液中壓力荷爾蒙的含量也更高。
他們會表現的更謹慎、需要更多的時間觀察、適應環境,確認自己安全。
這也揭示了“內向”性格的本質:對環境高度應激、敏感。
而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並沒有察覺到孩子不同的氣質型別。總覺得孩子的性格內向不好,想強迫孩子改變。
心理學家榮格說:
“內向和外向沒有好壞對錯的分別,只是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處和思考,外向的人更喜歡社交。”
性格氣質型別是人對世界的基本反應:不存在好壞之分。
作為備受觀眾喜愛的《明日之子》冠軍的毛不易,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而毛不易也是安靜內向的性格,他說過這樣一句話:
“內向也只是性格的一部分,並不是缺陷,你要允許一些人有安靜的青春。”
歐美的殿堂級天后,拿格萊美獎拿到手軟的碧昂絲,在舞臺上大放異彩,成為無數人的偶像,舞臺下卻是一個安靜害羞的內向孩子。
關於性格內向,有知乎網友這樣分享道:
內向的人也有自己的熱情,有自己的觀點,也有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只是我們內向,所以並不想把它們分享出來。
面對內向謹慎的孩子,家長需要這樣做
1.接納孩子的性格底色每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不要試圖去改變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性格。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內向性格的人之所以苦惱,是因為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和內向做對抗上。
2.不要隨意給內向的孩子貼標籤“你這麼內向,長大以後怎麼融入社會?”
“你要有個男孩樣,怎麼害羞的像個小姑娘?”
父母無意脫口而出的話語,隨意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會慢慢刺傷孩子幼小的心靈。
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覺得內向的人不優秀,會滋生自卑心理,造成心理障礙和社交障礙。
年幼的內向孩子,天生會對周圍的陌生環境產生抗拒心理,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本能。
有時候做父母的不要太在意,只需要跟別人解釋一下:我們家孩子比較慢熱,就可以了。
3.不要強迫孩子快速融入陌生環境很多內向的小孩都有這樣的表現:
在熟人面前無拘無束,自然大方。可一旦見到陌生人或者到了陌生的環境就會安靜,害羞,跟平時的表現不一樣。
而做父母的往往就會很著急,希望孩子能表現的落落大方。一旦孩子做不到,可能就會遭到來自父母的挖苦諷刺。
這個時候父母不要急於責備孩子,而是需要鼓勵孩子,樹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多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一旦孩子熟悉了周圍的環境,心理就會慢慢放鬆,融入環境。
4.幫助內向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專注力,讓孩子發現生活的樂趣和未來的方向,在愛好中獲得更多成就感和自信心!
5.告訴孩子內向性格的與眾不同內向的孩子,可以告訴他:
“性格內向的人,長大了一樣很優秀。內向的人一樣可以在世界上發光發熱。內向和外向只是一種人格特質,沒有好壞之分。”
最後分享《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的一句話:
生活的秘訣就是把自己放在正確的光線下,有些人需要百老匯的聚光燈,而有些人只需要一張被照亮的桌子。
育兒沒有捷徑,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