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新生兒醫療轉運是一個充滿危險的過程,瞬息萬變的病情隨時會威脅他們的健康,因此新生兒救護車顯得格外重要。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多數城市一輛新生兒救護車都沒有!
“我們家寶寶剛出生8天,無緣無故嚴重吐奶,臉都憋紫了。把我們一家子都嚇壞了,急忙打120急救中心,可120的接線員瞭解到寶寶是初生嬰兒時,告訴我們120急救車上只有針對成人的醫生和急救設施,對新生兒力不從心,建議我們聯絡新生兒救護車,我這輩子頭一次瞭解新生兒還需要特定救護車,這該怎麼聯絡呢?幸好,打服務熱線找到了這樣的救護車,及時送到醫院,寶寶沒出什麼大毛病。”昆明的王女士提到這事時還惴惴不安。
王女士的經歷並不是個別案例。據媒體調查統計,93%的受訪民眾不清楚初生新生兒需要專用救護車,現階段昆明全市僅有一輛新生兒救護車。
沒有專業裝置,醫務人員也很無奈與王女士經歷類似,鹽城東臺的鄭先生也碰上了令他無可奈何的事。鄭先生剛剛出生31天的孩子因吐奶導致窒息,他撥打了多次急救中心電話,前後來了多輛急救中心的救護車,但都不願意接孩子去醫院。最後在鄭先生的要求下,救護車同意送孩子去當地醫院。但醫務人員也明確提出一個條件——孩子由鄭先生抱著,救護車只負責轉運。
多輛救護車均稱這樣做是“無可奈何”,普通救護車上沒有專業的新生兒醫療裝置,救護車的醫務人員也不掌握新生嬰兒搶救技巧。
新生兒救護車是新生嬰兒轉運體系(NETS)中的一個步驟,救護車上配備了暖箱、車載式新生兒呼吸機、多用途心電監護儀、新生嬰兒除顫監護儀、微量輸液泵、血糖測試儀、T組合復甦器、負壓吸引器等先進裝置。
新生兒救護車,很多城市一輛都沒有!據調查統計,新生兒死亡率約佔幼兒死亡率的1/3-1/2,以廣州市舉例,4歲以下幼兒死亡中,嬰兒死亡佔78.48%,新生兒死亡佔幼兒死亡的66.87%。遇到這種情況,多功能的新生嬰兒救護車會充分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開始新生兒醫療轉運任務,近些年來進步飛速,但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較,仍有不小距離。
美國等歐美髮達國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搭建起比較健全完善的新生兒醫療轉運體系。例如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這家醫院有10輛新生兒救護車。
由於全面二胎政策開放,關於新生兒的醫療服務需求也會隨之變大!然而,專業的新生兒救護車,很多城市一輛都沒有!
醫學界有句俏皮話叫作:“金眼科,銀外科,一錢不值小兒科。”在一點兒同行心目中,兒科醫生技術難度不高,通常把簡便易做的事情打趣成“小兒科”。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門診分會的統計資料顯示,平均每年每家醫院都有2名兒科門診醫生都會有工作崗位,兒科醫生的員工流失率比其他科室高出許多。兒科門診因此陷入了“緊缺-工作強度大-招人難離職多-更緊缺”的不良迴圈。
有的醫院購入了新生兒救護車,接收外院轉入的患兒,醫務人員便會高負荷運轉,要不然就收不回成本了。但這樣一來,醫生和護士非常累,你需要抽人出去,病房的一大幫新生兒怎麼辦呢,這也是不科學的,這對病人一點兒好處也沒有,但醫院要賺回成本,要不然無法交代。
專家提醒,應全面提高兒科醫生的福利待遇,提高兒科醫生的職業榮譽感;從長遠利益來講,要從新生兒科專科設定等領域增加資金投入,完善兒科醫生的教育培養、培訓管理。
新生兒急救車為何難“推動”1、缺人:在江蘇省某急救中心,2015年資金投入70多萬配置了一輛新生兒急救車,到現在僅用過2次。剛交付使用時,急救車曾送一名早產兒去北京,往返一次就是一整天。急救中心醫務人員原本就不足,自然不願意將主治醫生、護理人員外派,從此以後新生兒急救車便被閒置。
2、缺裝置:一般的救護車和急救裝置主要針對成人,急救知識培訓也都主要針對成人,不太適合新生兒轉運。新生兒救護車需要專業裝置,且救護人員也需專業培訓。可現階段許多醫院缺少兒科人才。
某醫院相關負責人說,新生兒轉運在綜合醫院醫療救援中的比例很小,每家醫院都配專用的新生兒急救車不太實際,很容易導致醫療資源的消耗,但擁有新生兒救護車的三甲醫院還是必須配置的。
3、患兒病情變化快:新生兒的轉運標準,不同主治醫生有不同意見,而且患兒病況變化快,或許在新生兒救護車轉運前病況滿足轉運標準,中途突然加劇,一旦出現意外,承當接收的醫院有連帶責任的安全風險,這也是轉運難推進的一個原因。
關於新生兒救護車的普及和運營,是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期待有關部門能抓緊落實,提高兒童醫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