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 正確看待叛逆

相信每個有過經歷的家長一聽到“叛逆期”三個字的時候,都有談虎色變的感覺。叛逆不全是消極的表現,也有積極的一面,因為每一次叛逆都是一次過度:

1、 叛逆說明孩子的生理和思維能力在提升。孩子只有在生理和思維達到一個階段之後,才會表達自我的感受,才會和父母“對抗”;從另一個角度看,叛逆是孩子認識自我、建立自我的表現。

2、叛逆是孩子發洩不良情緒的一種方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懷疑或者自我探索過程中發生混亂、矛盾,產生不良的情緒。但他們畢竟是孩子,不會像大人一樣可以掩飾這些不良的情緒,也不會透過其他的方式解決。

3、叛逆說明孩子在適應複雜的人際關係。孩子在離開家庭走進學校之後,會有同伴、同學、老師等各種人際關係需要適應、適應漸漸疏遠的對父母的依賴、適應心理從依戀到自主的改變。

叛逆

二、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三個叛逆期

2.1寶寶叛逆期

這個叛逆期常出現在孩子兩歲左右。叛逆的主要表現:

自我意識覺醒:“不要”是口頭禪,一哭二鬧,一意孤行,每天都在說著各種不要,而且有著莫名其妙的規則感和固執。

物權敏感:不分享喜歡的玩具,看到別人喜歡的玩具也要搶過來。

2.2、兒童叛逆期

常出現在7-9歲,獨立意識的飛速發展期。主要表現:

自尊心很強,做很多事情都要依據自己的喜好,不喜歡被安排;

衝突數量增加,和父母頂嘴,講理,對父母定下的規則敏感、對抗;

智商發展快:常常出其不意的一句總結,一個想法,讓人難以應付。

2.3、青春叛逆期

常出現在12歲以後,最為讓父母頭疼的叛逆期。主要原因在於處於從孩子到成人心理的“過渡期”,主要表現:

脾氣大:對父母或老師的要求反映強烈,經常和父母吵架、發脾氣、冷戰;

不說話:和父母不溝通,對家中或身邊發生的事情反映冷淡,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和他人溝通。

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和父母、老師當面溝通的時候很配合,但在實際的行為上卻截然相反,依舊我行我素。

三、如何順利度過最頭疼的青春叛逆期

3.1中國式父母的兩種心態

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

二是父母將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現。

3.2、青春叛逆期的產生原因

1、 孩子自身原因:生理發育越來越成熟,思想的獨立性和批判意識增強;透過手機獲取各種資訊,受社會媒體影響比較大;受周圍同學的影響,盲從又不知道這些行為帶來的傷害。

2、 家庭因素: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大於其他人的影響。教育方式、夫妻關係、家庭和諧是導致青春期叛逆因素的重要原因;

3、 學校因素:學校的教育方式、老師處理問題的方式、老師的教學方式和作業要求;簡單的指示學生必須要怎麼想、必須要怎麼做等與青春期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和成人意識矛盾。

3.3、怎麼處理青春期叛逆

給孩子一定的成人式尊重不指責。或許孩子有錯不認,或許他的堅持並不合理,我們也要讓他感覺到被尊重,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孩子才會和家長順利溝通。評判、比較、指責、命令是一種“暴力”的溝通方式,只是單方面的表達了父母的不滿和沒有滿足。

指責

讓孩子有選擇權。愈是能夠參與選擇,他就愈大機會主動參與。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都會影響孩子要有選擇的權利,如果選擇的權利被剝奪,叛逆的心理就會滋生。

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有助親子溝通。解決叛逆不能只靠父母一方的努力,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在孩子的一方。讓孩子表達出自己對生活、對學習、對父母、對家庭、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父母可以幫助分析、引導孩子去理解。讓孩子學會用平和的方式疏導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波動,而不是用暴力、冷戰的方式來發洩。

幫助孩子提升表達技巧。當孩子能夠平靜下來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他改善表達異見的技巧,舉例說明其他表達方式帶來的好處,與叛逆的表達方式進行對比,幫助孩子提升表達能力。在家叛逆由父母包容,出了家門就不一定會有多少包容了。

6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不吃奶瓶?或許試試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快速接受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