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在於拼爹?
不久前和一親戚帶著孩子去逛街,孩子們吵著要買玩具,我們索性就帶他們到玩具店挑選。親戚家的孩子在玩具店選來選去,挑了一套價值300元的機器人玩具,被其父母果斷拒絕,並告知孩子只能買一個10元的。孩子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禮物,非常失望,憋著嘴,沒有哭,他並不懂得玩具貴和便宜的區別。
孩子的父親學歷不高,沒讀過大學,在父母的安排下在一家公司做業務員,一干就是十多年。業餘時間打牌喝酒,但從沒想過要提升自己,平常負能量很大,懟天懟地懟社會。
妻子只讀了中專,懷了孩子後,覺得上班累就索性不去上班了。就這樣,一家三口靠著一個人微薄的工資,日子也能緊巴巴的過。隨著孩子長大,像今天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孩子們想上喜歡的STEAM興趣課程,抱歉,爸爸媽媽負擔不起;孩子們想上好的學校,抱歉,學費太貴……不知道那對不曾好好唸書的父母有沒有想到過,這樣下去孩子的將來會是怎樣?很殘酷的是,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他們本可以再努力一些,爸爸好好學習業務,爭取更好地提升自己,媽媽再勤奮一些,找一個工作,或者開一個小店。只要開始,一定會有更好的可能,而不是等待社會拋棄你,抱怨社會太殘酷。
不努力的父母,真的會讓孩子輸在起跑
公平,在一些條件面前會有之前武漢某小學的一則入學面試通知火了。學校要求家長除了帶照片和身份證件之外,還要帶“學歷證書原件及影印件”!這種選孩子看出身的行為引起軒然大波,認為應抵制這種荒唐的“拼爹”行為,孩子的能力才是錄取標準。
無論網友們認為怎樣荒唐,真相是:這種現象真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你以為的公平,在一些條件面前,一定會有傾斜,這是人性,更是客觀規律。
試想,同樣基礎的孩子競爭同一個學位,如果一個孩子的父母知書達理、學識淵博,另一個孩子的父母憤世嫉俗,說話粗俗,學校自然會對第一個孩子印象更好一些。
真相就是這樣的現實。如果父母不努力,孩子有時候真的會遭遇
你的人生態度,一定會影響孩子的高度
別相信那些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天生就是那樣的鬼話,別讓自己在該推孩子一把的時候卻成為孩子的絆腳石。
只有努力的父母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榜樣,看著父母一直努力的孩子和看著父母成天抱怨生活的孩子,長大以後,真的不一樣。無論孩子將來有多大的成就,前者一定是上進而積極的。而後者,因為遭遇一點點失敗而沉淪的可能性會更大。
經典著作《不平等的童年》的作者安妮特·拉魯,與團隊花費近10年時間,跟蹤觀察了12個不同階層的美國家庭後發現:決定孩子階層的,不是父母有多少錢(當然也相關),也不是單親還是離異,而是一個家庭的“文化資本”。
所謂“文化資本”,是一種通過教育洗禮,歷練而成的個人優勢,與生活品位息息相關。顯然,父母給予孩子精神上積極的、正面的引導,就是一種文化資本。
所以,父母要努力,並不是要鼓吹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是你的人生態度,一定會影響到你孩子的高度。
“無所謂輸在起跑線,而在乎孩子是否一直奔跑。”停止奔跑甚至往後退的父母,會讓孩子也覺得人生就該如此,可是事實上,當他進入社會,他會發現,人生並非如此,世界會給予那些努力的人更多的厚愛。
如果自己沒有拿到一副好牌,那麼努力讓自己的孩子拿到一副好牌。讓自己一直奔跑,你的奔跑態度一定會給孩子正面的影響,而你停止奔跑甚至後退的樣子也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用行動告訴孩子“一直奔跑吧”,就是最好的教育。
用行動告訴孩子“一直奔跑吧”,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幸福一定跟兩個指標密切相關
——尊嚴和自由。尊嚴不用講了,與一個人的德行和社會地位密不可分,光是德行好並沒用,你所處的階級會深深影響到你得到的尊嚴,這是階級的定律。
自由是什麼?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實現自由的尊嚴和自由的路徑唯有真正的教育。
“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try ignorance!”——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巴菲特的黃金合作伙伴,查理·芒格,在他的《窮查理寶典》中一再強調終生學習的重要性,其中寫到:如果不終身學習,我們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識,我們在生活中走不了多遠。
STEAM教育解決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是知識的學以致用和生活實踐,是知識獲取底層思維能力的培養,終極目標是因材施教,多元化個性化教育,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天賦,給孩子的未來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