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人人有,這是女兒在齙牙兔(一家全國連鎖的兒童情商教育培訓機構)學習到的。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是有情緒的,面對繁雜的家務、競爭激烈的職場、燒錢又難管的孩子,讓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刺激源一點也不少。
去年的這個時候,每天早上我要先送女兒去幼兒園,然後趕公交和地鐵,大約1.5小時才能到達公司。每天早上對我來說就是煎熬的日子,我得提前40分鐘起床,把自己洗漱好,然後叫女兒起床,幫她穿衣、扎頭髮、洗漱、塗潤膚霜、喝熱水等等一系列出門前的準備工作。那時女兒3歲半,我工作忙陪得少,女兒安全感不足,獨立性也很差,總是愛撒嬌,做什麼都要我全程抱著,抱著穿衣、抱著刷牙洗臉......送到學校門口要賴著我不想上學,什麼樣的場面都發生過。
那時的我,真的恨不得自己有分身術,一邊能做個好媽媽,一邊能做個好員工。在那樣時間緊張的壓力下,我很焦慮。女兒撒嬌要抱,我跟她講道理不聽的時候,真的感覺怒氣沖天,也會衝著女兒發火,訓斥她不懂事。可越訓斥,女兒越委屈,女兒的脾氣也變得很焦慮,總是愛哭鬧。
那時我就在想,作為家長,我們的怒火該何處安放?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提到,在平靜時期,我們要做好應付緊張時刻的準備,我們應該承認下面事實:
1、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時候,我們有時會發脾氣。
2、我們有權生氣,而不必感到內疚或者羞愧。
3、除了安全考慮,我們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感受。只要我們不攻擊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們就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
是的,只要我們不攻擊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們是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的。今年,在齙牙兔的家長課堂上,有家長分享說,當自己在孩子面前表達出自己很生氣的時候,自己就變得舒服很多了。
然而,家長們經常會進入一個誤區,就是壓抑著不表達,到壓抑不住的時候,不表達感受,直接表達批評和指責。比如我之前生氣的時候,就在批評孩子不懂事,指責她這麼大了總是讓人抱,很不聽話。這些語言表達的是對孩子的攻擊,不是表達自己的感受。
語言表達出對孩子的攻擊,其實是互相傷害的行為,一方面,家長事後會內疚和自責,另一方面,孩子接收到家長的批評,會委屈、會憤怒,同時也會有內疚和自責以及自我懷疑,這樣,孩子的合作性就會更差,這就是暴力溝通的危害。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建議我們這樣表達憤怒,使用人稱代詞“我”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憤怒的強度,通常情況下,孩子對自己的不良行為是有覺察的,當你表達了憤怒之後,就是提醒他改正或者採取預防措施。
在簡耕的《遊戲力養育》中有個很有趣的表達讓我印象深刻,就是家長可以加入幽默的元素,讓孩子知道你很生氣了,同時也讓氣氛沒有那麼緊張。比如跟孩子說“我生氣了,我生氣了,我簡直比一隻溼噠噠的老母雞還生氣。”
有的時候,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沒有表現好,我們就可以透過解釋我們生氣的原因,說出我們內心的想法以及我們希望的行為。還是那個原則:不攻擊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
比如今年我在家工作,女兒感冒沒法上幼兒園的時候,她在家總是吵我,我會跟她說:“我工作的時候請不要打擾我,這個時候打擾我會讓我非常生氣,我感覺自己要變成一隻噴火的恐龍了,請你自己玩會,耐心等我工作完再陪你。”
一開始孩子也不太能接受我的這種做法,她會任性地說,不行,你現在就得陪我。但只要我態度堅定,她其實也知道我的邊界在哪,自己說幾句氣話就不再找我了。
後來我發現,她生氣的時候也不像以前那樣焦慮,一不如意就哭了。她會很清楚地跟我表達,因為我做了什麼,她非常生氣,讓我跟她道歉,有時候真的又氣又傷心,她會去床上哭一會,然後又自己在房間裡玩起來了。總之,我們都不會因為生氣而傷人傷己。
寫在最後:
孩子在慢慢成長,學習能力也越來越強,家長採用安全的、可理解的方式表達怒火,無形中也在教會孩子如何使用可接受的方式去表達憤怒,這樣,家長不壓抑,孩子也不壓抑,我們才能在和氣、輕鬆的氛圍中共同成長。